語文味教學流派創(chuàng)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老師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語文教學界“新生代”名師代表,2001年上半年他正式提出“語文味”這一理念后,語文味就受到我國語文教學學術(shù)界和實踐界的廣泛關(guān)注。
程老師認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guān)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與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圍和審美快感。“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tǒng)一,是語文教學應(yīng)該追求的一種境界,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引導(dǎo)學生憑自己的經(jīng)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dǎo)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chǎn)生對文本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贊賞。
根據(jù)筆者的理解,語文教師的課堂應(yīng)該是洋溢著濃濃“語文味”的,而一堂有“語文味”的課應(yīng)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dǎo)性,引領(lǐng)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接觸言語,以詞語、句子為抓手,以語感訓(xùn)練為重點,通過生動、扎實的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世界,進而深入感悟文章背后的形象、感情、氣韻,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下面,就以郁達夫先生《故都的秋》為例,談?wù)劰P者對“語文味”操作層面的認識。
一、課前準備
《故都的秋》是一篇辭意兼美的現(xiàn)代散文名作,獨領(lǐng)20世紀二、三十年代散文風騷。但由于年齡、時代的界限,學生不一定能理解先生情有獨鐘的故都之秋——“清、凈、悲涼”的美學意味,所以課前筆者和學生欣賞了一組悲秋主題的音樂(《紅樓夢》插曲《秋窗風雨夕》,民樂合奏《秋怨》),創(chuàng)設(shè)出“秋風秋雨使人愁,令人怨”的教學氛圍,引導(dǎo)他們逐漸走近文本。接著布置學生充分自讀課文,并回答以下問題:①讀完這篇文章,你最喜歡哪一段,說說理由;②理解起來有難度嗎,困惑在哪兒,以期在自讀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學習的難點。根據(jù)作業(yè)反饋統(tǒng)計:大家最喜歡第4段,描寫槐花的落蕊細膩傳神,掃帚在地上的絲紋讓人感覺出那種落寞、清閑;結(jié)尾一段,對秋的向往令人心頭油然涌上一陣悲涼(感覺得他們寫得很好);而理解有難度的是:為何強調(diào)牽?;ǖ幕ㄉ瑸楹渭尤胧烊嘶ゴ?,為何以“清、凈、悲涼”為美?
二、上課流程
由于有較為充分的預(yù)習,課堂上先播放《故都的秋》配樂朗誦,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進而理清文章脈絡(luò):這篇寫景抒情散文向我們展示了五幅優(yōu)美的秋景圖,即秋晨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和秋實圖,按“思秋——繪秋——議秋——戀秋”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傳達給我們作者對故都秋的眷戀與摯愛。接著針對疑問較多的段落(第3節(jié)和第6到10節(jié))即秋晨圖、秋雨圖進行重點品析,抓住“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句,通過“閱讀,思考,品味”的反復(fù)涵泳,體味文字背后所蘊藉的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戀與摯愛,超越時空與郁達夫產(chǎn)生共鳴,無形中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最后提供作業(yè)展示的平臺,交流學習心得。
三、重點片段
請學生朗讀課文最后一節(jié)“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將切入點選在文章感情色彩最重的結(jié)尾部分,然后導(dǎo)入:
師:其實,“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對于秋天,郁達夫都是喜愛的,但讓他甘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二換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卻只有故都的秋,原因何在?
生(異口同聲):因為故都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師:好,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跟著郁達夫先生走進那故都的秋,用心去飽嘗一嘗那故都“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的秋味。請一個同學朗讀第3節(jié),別的同學邊聽邊用筆劃下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故都之秋特點的詞句……
朗讀不只是簡單地念,它是理解文本的方式,是一種讀者表現(xiàn)與傳達理解的方式,是讀者與文本的情感交融方式。而劃出的詞句則屬于思考、品味的產(chǎn)物,讓學生關(guān)注到語言本身,通過反復(fù)審視、掂量、咀嚼、玩味,自然地深入到文本,自覺地去感悟文章背后的形象、感情、氣韻。果然,學生的分享令人欣喜,他們說“皇城人?!敝械摹捌莆荨币幌掠蟹N破敗、凄清、冷寂、滄桑的味道,“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說明天色清、明凈,“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能清楚地聽到是周圍很靜,“漏下來的日光”“牽?;ā钡乃{朵也是“清、凈”的體現(xiàn),很快,本段的詞句分門別類地被找了出來,但接著就有聲音質(zhì)疑,這些“清、凈、悲涼”和我們的生活有代溝,一下子將學習的矛頭觸碰到散文的形與神關(guān)系上來。
誠如葉圣陶先生說:“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墒巧願W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領(lǐng)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羅里羅嗦,能使他們開竅就行?!蔽覀?nèi)粘=虒W最核心的任務(wù)就是引領(lǐng)學生走進鮮活的文本,感悟文本的語言魅力和豐富的人文精神,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豐富他們的情感。
在這里就是需要教師把課文本身所蘊含的生命感悟、情感精華有機地轉(zhuǎn)化為自己的審美體驗,再將這種體驗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引起共鳴。于是,筆者示意學生安靜,囑咐其閉上眼睛,靜心想象一幅畫,一幅郁達夫式的秋晨圖。初始還有些學生發(fā)出“吃吃”的笑聲,但隨著敘述聲音逐漸降低,教室里靜得只剩下微微的呼吸聲。
“很高很高的天空,碧青澄凈,一個著長衫的男子,捧一碗剛泡好的茶,濃茶,來不及抿一口,卻往院子里槐樹底下一坐,他的目光逡巡,順著視線望去,竟是在數(shù)一絲一絲樹葉底漏下的日光,秋日和暖的陽光支離破碎地掉在地上;再抬眼,破舊的墻腰上,點綴著兩三朵藍白色的牽?;?,小小的喇叭定格在細細的藤蔓間,心形的葉子不多見,花底下卻有幾根細長細長的秋草,弱不禁風的樣子。耳畔隱隱是馴鴿飛過的聲音,整幅畫,惟有那茶裊裊有熱氣升騰……”
其實只是將他們剛才提供的詞句稍稍整合了一下,但直到好一會兒,一個人重重吁了一口氣出來,大家才陸續(xù)緩過神來。就這樣,隔了七十二年,在一堂語文課上,我們清楚地感受到郁達夫先生落寞的心境以及他所崇尚的唯美雅趣。接著,筆者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味來朗誦該段,并配以背景音樂,效果出奇的好,讀的人讀出了故都的秋味,聽的人聽到了心里不可名狀的感動。語文味自然地流淌在課堂上。
同理,“秋雨圖”中筆者和學生通過反復(fù)揣摩熟人互答,感受到那濃郁的京腔里那絲入骨的悲涼。在一場秋雨一場涼中,時光流逝,一年將盡了,聯(lián)系寫作背景,當時的郁達夫不得不由上海隱居杭州,不得不寄情山水卻又排遣不掉苦悶,于是本來平淡的一句問答,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直直嘆進了作者的心坎,涼在了他的身上,正是“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無奈?;趯识嫉膼?,作者才品出這不為人輕易察覺的秋味,而本質(zhì)上記憶里那聲悠悠的嘆息實在是他的故都情思、生命之味啊,情景、形神完美地統(tǒng)一。
至此,另外的幾幅圖已不需要教師代勞,學生躍躍欲試要求完成素質(zhì)拓展題(橫線為填寫的內(nèi)容):
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清、靜、悲涼在陶然亭灰白的蘆花里,在釣魚臺清冷的柳影里,在玉泉無聲的冷月里,在潭柘寺悠遠的鐘聲里;
故都的秋是如此的清、靜、悲涼,清、靜、悲涼在寒蟬衰弱的殘聲里,在灰土上掃帚留下的絲紋里,在秋棗淡綠微黃的顏色里……
故都的秋就像一首詩,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就像一幅畫,美麗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就像一杯茶,苦澀而又清醇……
四、后記
應(yīng)該說,通過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這堂課上學生已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
而通過這堂課,筆者覺得無論應(yīng)試與否,散文的學習重在體驗文學美。只有注重語文的文學性,注重情感的熏陶,語言的品味,才能夠讓我們真正進入語文味的圣殿,讓語文課真正姓“語”。
人應(yīng)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愿我們詩意地享受有“語文味”的每堂課。
朱益嫣,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07級教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