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青
摘 要: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畫改造在現代中國畫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建國初期中國畫創(chuàng)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文認為,此階段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對新的人物和新的事物的表現上,這種表現現實生活的意識奠定了以后“十七年”中國畫的走向,中國畫的社會功能性得到了強調,而藝術技巧與內容如何完美的結合起來,則需要有一段時間的探索。
關鍵詞:中國畫;現實主義;改造;美術史;研究
中圖分類號:J120.9文獻標識碼:A
Chinese Painting Cre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New China
CAI Qing
新中國建立初期,不少中國畫家在天翻地覆的社會變革面前感到彷徨。就中國畫家的情況而言,他們一部分是在舊傳統(tǒng)的師傅帶徒弟的社會下生活過來的,還保留著中國畫傳統(tǒng)的思想意識,比如象秦仲文、邱石冥、吳湖帆等藝術家。而另一部分則是接受了西方的藝術形態(tài)的中國畫家,立志用西方的藝術手法來改良中國畫,比如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藝術家。雖然這兩部分藝術家的藝術道路有所不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不熟悉新的表現對象和新的文藝政策,對毛澤東文藝思想和馬列主義的藝術觀的了解也才剛剛開始。而來自解放區(qū)的藝術家中是沒有國畫家的,——只有后來從事國畫創(chuàng)作的畫家,典型代表人物如石魯等。這些藝術家盡管他們比較熟悉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在思想觀念上是毛澤東思想的積極擁護者,但是他們對中國畫的功力不深,甚至以前也很少有從事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經歷。這些不同也導致了這些國畫家們在具體的藝術實踐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和距離。但是他們也有各自的創(chuàng)作優(yōu)勢:來自解放區(qū)的中國畫家比較熟悉工農兵的生活,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自覺實踐者,而非解放區(qū)的中國畫家則在中國畫的傳統(tǒng)表現技巧方面占有優(yōu)勢。當然,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他們之間存在著多大的差距,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們都是真心地擁護黨的領導,熱情地謳歌新社會,盼望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校尉胡同北平藝專禮堂舉行,出席的代表中,美術工作者88人,葉淺予任美術組委員會召集人,徐悲鴻、葉淺予、齊白石等當選為第一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在會上毛澤東作了簡明扼要的講話,載于1949年7月7日《人民日報》,全文是這樣說的,“同志們,今天我來歡迎你們。你們開的這樣的大會是很好的大會,是革命需要的大會,是全國人民所希望的大會,因為你們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們是人民的文學家、人民的藝術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學藝術工作者的組織者。你們對于革命有好處,對于人民有好處。因為人民需要你們,我們就有理由歡迎你們?!笨梢?毛澤東極為強調“文藝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建國初期,國畫在人們的心目中被認為是封建社會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因此一直得不到重視。國家要求藝術最有效地為最大多數的人服務。這樣形勢下的美術要求普及、一致,而不是提高和個性,在解放區(qū)廣受人民群眾歡迎的年畫、連環(huán)畫、宣傳畫等藝術形式因此成為了新政權最鼓勵的樣式。
1949年5月“新國畫展覽會”①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行,是為國畫改造的開端。這次展覽結束后,1949年5月22日,《人民日報》“星期文藝”副刊以“國畫討論”為題發(fā)表了蔡若虹的文章《關于國畫改革問題——看了新國畫預展以后》。提出很多國畫家“深切地感受到國畫有急需改革的必要,使國畫也和其它藝術一樣地適應于廣大人民的要求,從而達到為人民服務的目的”。他認為,改革國畫的關鍵是“將從來是與現實生活游離的國畫藝術拉到與現實生活結合的道路上來”。因此,建議“從事國畫的畫家們今后在技術學習上,應該多作人物寫生,拋棄那些片面的孤立的專技,培養(yǎng)多方面事物的描寫技能。”接著,《人民日報》1949年5月25日又發(fā)表了江豐的《國畫改造第一步》。他認為此次展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情,因為它標志著那些供給有閑階級玩賞的封建藝術——國畫,已經開始變?yōu)闉槿嗣穹盏囊环N藝術?!钡瞧淙秉c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是生活的貧乏,別一個是舊形式的套用。所以還是要繼續(xù)地深入生活來進行創(chuàng)作。第三篇討論國畫改革的文章,是《人民日報》1950年5月 26日發(fā)表王朝聞的《擺脫舊風格的束縛》。他也認為“……要緊的是:首先要嚴格的深入的檢討我們的審美觀念,首先要割舍尚存在的,對于舊形式、舊風格的偏愛(特別是文人畫與歐洲現代諸流派。)”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要論題是創(chuàng)作內容的變化。作者需要把握的新內容、新題材其實就是勞動人民的生活,是新中國的現實生活。
在1949年7月的第一次全國文代會期間,舉辦了全國美術展覽會,在這次展覽會上,中國畫只是一個小畫種,展出作品只有39件,作者27人,不到參加展覽的301位作者的十分之一。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重點表現了對新中國誕生的欣喜之情。此外,反映勞動人民生活、農業(yè)生產、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和軍民關系,都是比較普遍的主題。主題的新的嘗試,改變了過去那些舊的題材樣式的表現,使中國畫與現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董希文在解放前是一位油畫創(chuàng)作者,在這次展覽會上展出的《北平解放》(圖1)采用的是水墨材料,運用了年畫的表現手法,主題表現的是北平解放后,人民歡天喜地迎接解放軍的場景,但創(chuàng)作稍嫌粗糙。可見,在革命剛剛取得勝利的中國,藝術作品追求的社會價值要大于藝術價值。關山月的《春耕》(圖2)也是這次展覽會上展出的作品。從作品的主題來看,表現的是農民們在春天耕種的景象?!按骸币馕吨碌臍庀?寓含著對新中國的希望。從畫法上來看,衣服采用的線描,以及平遠的構圖都表現了作者在形式上還在傳統(tǒng)畫法中徘徊,與他在六十年代以及文革時期的著名作品相比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處于建國初期的關山月還沒有探索出一條從內容到形式都與時俱進的作品來。宗其香的作品《修復永定河鐵橋》(圖3)表現的是集體工人勞動的場景,畫面中人物眾多,姿態(tài)各異,似乎可以看作是一次速寫練習,從國畫技巧上來說尚有待提高。姜燕的《翻身游行圖》(圖4)也表現的是革命勝利后百姓們歡慶的場面,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采用的是將工筆畫與年畫的表現手法相融合,圖中有眾多的人物出現,但姿態(tài)各異,充天塞地的構圖讓人無法與古代文人畫的意境聯(lián)系起來。徐悲鴻的作品《在世界和平大會聽到南京解放的消息》(圖5)也表現的是一幅群像圖,作者將當時新政權建立后,人們的喜悅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也稍遜于其四十年代的人物作品。李斛的《偵察》(圖6)表現的也是一個革命軍人與老百姓的題材。這幅作品似由寫生而來,采用仰視構圖,其表現手法與傳統(tǒng)的中國畫技法相差甚遠,但在題材上符合新生的政權的需要。黃均的《慶祝五一勞動節(jié)》(圖7),題材和內容來自于現實生活中的場面,雖然表現出了勞動人民的樸實和親切感,但在表現技巧方面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工筆表現手法,而且顯示出年畫的影響。因此,這些作品在表現生活和作品的技巧表現方面還有著一定的矛盾和沖突。
在這次展覽會后不久,1949年8月10日,成立了以“革新國畫”為宗旨的“新國畫研究會”。②“新國畫研究會”在各地相繼展開,在此后的幾年中,它為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1950年,《新建設》第一期發(fā)表了徐悲鴻的文章《漫談山水畫》,指出:“藝術需要現實主義的今日,閑情逸致的山水畫,盡管它在歷史上有極高度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對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無其他積極作用。其中杰作,自然能供我們閑暇時欣賞,但我們現在,即使是娛樂品,頂好亦能含有積極意義的東西。我們之中倘有天才,希望他能寫出各種英雄(如戰(zhàn)斗英雄等)的史實,各種模范的人物凸出著我們幸運遭遇這個偉大時代。……倘從文化著眼,中國五代北宋山水,已成縹緲高峰,我們便有能力向上堆積,亦加高了有限?,F實主義,方在開始,我們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崗巒。同樣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賞,又能鼓舞人,不更好過石豀、石濤的山水嗎!” ③ 在建國初的中國美術界,要求藝術反映現實生活,要求藝術表達、歌頌新中國的合法性與正當性、現實主義的手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的政權無時無刻都在關心中國畫的發(fā)展。1950年2月1日,《人民美術》雙月刊在京創(chuàng)刊,王朝聞、李樺任執(zhí)行編輯,共出版6期。創(chuàng)刊號即發(fā)表關于中國畫改造的文章。它們是李可染的《談中國畫的改造》、李樺的《改造中國畫的基本問題》和洪毅然的《論國畫家的改造與國畫家的自覺》,這是新中國美術史上專業(yè)刊物上首先發(fā)表的關于改造中國畫的文字。李可染認為,改造國畫,并不是說要拋棄國畫,而是要批判地繼承國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說,“……我們要改造國畫,必先以進步的科學方法,批判研究遺產,尤其要著重清算在封建社會下降階段,產生的主觀主義的文人畫、形式主義的八股畫;反對封建殘余對舊中國畫無條件的崇拜,反對半殖民地奴化思想對于遺產的盲目鄙棄,我們要從深入生活來汲取為人民服務的新內容,再從這新的內容產生新的表現形式;我們必須盡量接受祖先寶貴有用的經驗,吸收外來美術有益的成分,建立健全進步的新現實主義,同時還要防止庸俗無思想的自然主義的混入。” ④李樺和洪毅然都認為,國畫家的改造對于國畫的改造非常重要。李樺就認為,“……要改造中國畫,最要緊的還是先要改造畫家的思想,換過一個新的頭腦,一個新的世界觀,新的藝術觀,新的美學與新的階級立場,然后具有新的內容與新形式的新國畫才可以產生出來?!?⑤對于國畫家如何改造,洪毅然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作為國畫家自己的‘自我改造之最最重要的事,是必須要學習馬列主義,學習毛澤東思想,更必須參加革命的實踐和人民大眾共同進行奮斗,借以建立自己之完全地新的并完全地正確的思想、觀點,堅定自己的立場、態(tài)度,完成自我改造,同時也就能夠批判群眾的落后的殘余,不至成為尾巴主義了。” ⑥這些討論國畫改造的文章指明了中國畫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向。
徐悲鴻的寫實主義在解放后與黨所提倡的現實主義在表現藝術的科學性、藝術的真實性上找到了共同之處。在這樣的藝術思想下,1951年5月徐悲鴻還抱病到山東水利工地體驗生活,為勞動模范畫像。在建國初,寫生還沒有形成政府推動的一個集體化活動,但是這種個體的寫生活動,卻開啟了寫生的序幕,他們在寫生中所表現出的生活氣息和對底層勞動人民的關懷影響了“十七年”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趙望云1948年遠赴西部寫生,其間創(chuàng)作了作品《新疆寫生系列》(圖8)。作品以人物為主,洋溢著喜慶、歡快的氣息,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開朗的風格。而早在三四十年代年代,趙望云就開始寫生,如作于1943年的《農村寫生系列》(圖9)。但若將這三幅作品作一比較,不難發(fā)現,《農村寫生系列》雖然表現的是對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同情,但更多一份古人的意境,有清涼淡漠之感?!缎陆畬懮盗小穫戎赜谌宋?而《農村寫生系列》則側重于風景。建國初期的這種強調對現實生活的表現促進了人物畫的繁榮。
當然趙望云這樣赴西北寫生的畫家并不多見,當時更多的是處于上海和北京的那些畫家,有著嫻熟的繪畫技巧,但是在建國后,他們創(chuàng)作出的一些作品,還有著明顯的文人畫的趣味,還沒有適應新中國改造中國畫的需要。如代表性的畫家吳湖帆即如是。這幅作品提名為《漁浦桃花》(圖10),作于1951年。這幅畫描繪的是江南三月秀麗明媚的人間勝景。春日江南,芳草鮮美,三三兩兩的漁舟蕩漾在萬傾碧波間。它的構圖采用平遠法,可以看出來自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畫派。作者在題記中還這樣說到,“北苑諸圖往往畫沙一瀉千里,極目大觀。巨然,趙幹皆沿其法,我亦師之?!焙苊黠@,從這段題記中不難看出,他吸收綜合了董源、巨然、趙幹諸家之法。
蔣兆和,四十年代以一幅《流民圖》享譽全國,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他在建國后相比于其它的中國畫家能夠更好地融入新社會。但在建國初期,他的作品雖然能夠緊密聯(lián)系時代,但其藝術性卻不如從前?!而喚G江邊》(圖11)是1950年根據照片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作品反映的是抗美援朝這一歷史事件,作者采用了仰視構圖,作品中的三人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穩(wěn)定結構,人物的表現手法有著典型的英雄主義的風格,雖然能緊扣時代潮流,但作品未免使人有矯柔做作之感,比起《流民圖》(圖12),作品在“真實”二字上大打折扣。
年畫是此時期的主要的畫種,延安時期所形成的新年畫的風格在此時又成為傳統(tǒng)國畫家學習的對象。眾多中國畫家都進行年畫創(chuàng)作。在《人民美術》1950年第1期的一篇通訊中就可以窺一斑?,F將全文摘錄如下:
1、杭州美術界新的動態(tài)
藝專研究部成立以來,第一件工作,就是發(fā)動了教員從事年畫創(chuàng)作。起初是制訂年畫的題材和內容,發(fā)出“年畫征稿”。當由各創(chuàng)作小組舉行年畫工作講座會,開始進行工作,掀起一個年畫創(chuàng)作的熱潮。一向畫國畫、油畫的專家,都改變了作風,畫起年畫來了。不到半月,大家都已完成初稿,舉行一次初稿觀摩會,在兩天展覽期中,師生提出許多書面意見。為了使大家討論如何正確的實踐創(chuàng)作新方向,接著又舉行了一次年畫觀摩座談會,提出年畫用什么形式內容最容易靠近大眾的問題。大家認為這次創(chuàng)作,所反映的不夠深入,證明作者必須深入群眾,向工農兵學習,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關于形式,根本上要從內容出發(fā),而同時須顧到大眾的藝術欣賞的現實基礎。一般地說:要用強烈的顏色,熱鬧而有故事性的構圖,清楚而生動的線條。大家并對一部分填鴨式,有封建意識的作品,作了嚴格的批評。這些年畫,除一部分在浙江日報發(fā)表外,已選出七種付印,推銷到浙江全省各地區(qū)。
全國美協(xié)杭州分會自成立后,它的整個工作計劃中,第一件也是發(fā)動會員創(chuàng)作年畫。定元旦舉行一次年畫展覽,作為伉州市慶祝新年節(jié)目之一。并舉辦年畫比賽,由評選委員會選擇最優(yōu)秀的作品,給予獎品,以鼓勵會員創(chuàng)作年畫的熱情。(杭州藝專研究部)
李可染、潘天壽、葉淺予、石魯等人均投身到這場運動中去,創(chuàng)作了一些國畫形式的新年畫作品。比如李可染的《老漢今年八十八,始知軍民是一家》(1950),表現新中國融洽的軍民關系,《新得的黃牛》(1951年),表現了土改運動中農民從地主手中分得黃牛的喜悅之情。1952年,他創(chuàng)作的《工農模范北海游園大會》獲得了文化部1951年至1952年度年畫創(chuàng)作三等獎。此外還有葉淺予的《中華民族大團結》(1951年),石魯的《幸福婚姻》(1952年)等等。
在潘天壽的《踴躍多繳公糧》(圖13)中,作品采用的是院體筆法,盡管表現的是農民爭先恐后的情境,但畫面給人的感覺仍然是傳統(tǒng)中國畫的意境,無法表現出與主題相符的氣息來。也許這對于一個從事花鳥畫創(chuàng)作的國畫家來說,進行人物畫創(chuàng)作似乎并不是那么輕而易舉的事,但是至少也說明了在當時,山水和花鳥畫家都投身于人物畫創(chuàng)作,將中國畫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促進了人物畫的發(fā)展。
1951年4月13日至3O日,由華東文化部主辦的全國美術展覽會華東作品觀摩會在上海舉行;展出作品600余件。在這次展覽會上,中國畫并不引人注目,更多的中國畫家采用年畫和宣傳畫甚至連環(huán)畫的形式來表現。
方增先和顧生岳都是人物畫家,在“十七年”的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都產生了優(yōu)秀的作品。在建國初期,二人都創(chuàng)作出年畫作品。方增先的作品《豐收年》(圖14)更是采用年畫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說明主題。作品甚至采用了敘事性的連環(huán)畫的特征,這使得作品的說教意味更濃,同時作品的用線和人物的表現以及構圖方式都仍然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表現手法。此畫載于《1951華東美術作品選集》,在作品下面,作者是這樣說的,“這幅畫的左右六幅小圖,說明在生產上獲得豐收必須將人力組織起來,訂立生產計劃,開墾荒地,深耕細作,多施肥料,修筑防堤,捕捉害蟲,并創(chuàng)造新的生產方法,才能使產量不斷提高。中間一幅描寫農家的糧食獲得了豐收的情況?!鳖櫳赖倪B環(huán)畫作品《人民的隊伍》(圖15)采用的就是中國畫傳統(tǒng)。
的線描方式同時又融合了年畫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幅作品表現的也是革命的主題,也是與時代緊密結合的產物。作者是這樣說的,“這八幅連環(huán)畫是說我們解放舟山時,有些老百姓起初還存在著害怕的心理,便不久發(fā)現部隊同志們真好,幫助他們挑水、割稻、磨豆腐,并且負責處理借去的東西,他們感動了,當部隊要調離的時候,一致表示舍不得離開這個人民的隊伍?!弊髌返娜〔暮土⒁舛驾^新,與時代相契合
以潘天壽、關山月、吳湖帆為代表的注重文人畫意境的畫家們在國畫傳統(tǒng)技巧運用方面比較純熟,大多數作品的線條極有功力,平遠的構圖方式也比較自然和諧,但由于中國畫在建國初期得不到重視,很多中國畫家改畫年畫、連環(huán)畫甚至宣傳畫,因此,這時期的作品大多數還顯得比較粗糙,創(chuàng)作質量也很不穩(wěn)定,一些曾取得過很好創(chuàng)作成績的藝術家,與其四十年代末的一些作品相比就表現出明顯倒退的跡象??陀^上,這與當時國畫家的經濟來源不穩(wěn)定,——當時還沒有成立畫院,以及國畫得不到重視有關。
解放初期的中國畫作品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和情節(jié)。姜燕的《翻身游行圖》和董希文的《北平解放》以及徐悲鴻的《在世界和平大會聽到南京解放的消息》、黃均的《慶祝五一勞動節(jié)》中出現的情節(jié)都是大同小異。特別是象方增先的《豐收年》和顧生岳的《人民的隊伍》這兩幅作品除了進行大段的政治說教以外,在敘事中沒有任何其它功能,藝術上顯得十分蒼白。
因此,此階段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對新的人物和新的事物的表現上,這種表現現實生活的意識奠定了以后“十七年”中國畫的走向,中國畫的社會功能性得到了強調,而藝術技巧與內容如何完美的結合起來,則需要有一段時間的探索。
① 1949年5月13日在中山公園中山堂舉辦了為期五天的“新國畫展覽會”,展出了由北京80多位畫家在北平解放后的兩個多月時間里創(chuàng)作的200余幅新作。
② 由國立藝專、京華美專、輔仁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學研究會和其他幾個團體中的先進分子發(fā)起并聯(lián)合全市國畫家成立。1952年,“北平新國畫研究會”改名為州匕京中國畫研究會”。次年十月,上海也成立了新國畫研究會,杭州在1953年成立了杭州市國畫研究會,天津、沈陽、長沙、西安等地也相繼成立了類似的組織。
③ 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xbhzt/njlib_bhhl/t20050721_2512_1.htm
④ 李可染《談中國畫的改造》,載《人民美術》1950年第1期,第37-38頁。
⑤ 李樺《改造中國畫的基本問題》,載《人民美術》1950年第1期,第41頁。
⑥ 洪毅然《論國畫家的改造與國畫家的自覺》,載《人民美術》1950年第1期,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