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發(fā)成
[摘要]本文基于中國期刊網(CNKI)的平臺,以“藝術學”為關鍵詞,對五年(2004—2008)來公開發(fā)表的一般藝術學研究論文進行了梳理、統(tǒng)計、考察,力求較為客觀地反映近年來一般藝術學研究的基本情況。同時也對一般藝術學研究的當代性和研究方法進行了一定的理論思考。
[關鍵詞]一般藝術學;藝術學;學術論文
[中圖分類號]JO-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11X(2009)05-0080-06
一般藝術學即二級學科藝術學(本文所講的藝術學如無特別說明皆指一般藝術學),它不同于哲學、美學和門類藝術學的研究而有自己的研究界域和目的。用馬采的話講,“藝術學就是研究關于藝術的本質、創(chuàng)造、欣賞、美的效果、起源、發(fā)展、作用和種類的原理和規(guī)律的科學。這是藝術學的目的,同時也是藝術學的意義?!?/p>
中國的藝術學研究起步于20世紀初期,它是從對西方美學的探討中逐步過渡到藝術學理論研究的。1994年6月,東南大學成立了全國首個以藝術理論見長的藝術學系,這是當代意義上的藝術學研究及藝術學人才培養(yǎng)的起點。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了《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其中增設了二級學科藝術學,和音樂學、美術學、設計藝術學、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舞蹈學同歸屬于一級學科藝術學。這意味著作為二級學科的一般藝術學,在中國的教育學科體制中名正言順地成為了一門獨立學科。一般藝術學以學科的形式在《目錄》中固定下來,可以極大地調動相關研究者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捍衛(wèi)學科的自覺性,從而促進藝術學研究的繁榮。而事實正是如此?,F在,藝術學研究已經成為藝術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經過十余年的努力,設置藝術學專業(yè)的高校和從事藝術學研究的機構不斷增加,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成果日趨豐富,學科建設日臻完善,顯示出其作為新興學科的旺盛生命力。特別是藝術學研究對于當前藝術產業(yè)和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理論指導和啟示作用,正確地運用藝術學的理論、原理、方法可以有效促進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在具體的藝術學研究和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但任何一門新興學科的成長發(fā)展都不可避免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本文將從2004-2008五年內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成果人手,對藝術學的研究現狀進行考察評析。
一、研究對象的選取
一般來講,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能夠最快地反映一個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tài)。與專著相比,各類期刊的出版周期要短得多,從年刊、季刊到雙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周期越來越短,反饋速度也就越來越快,時效性和前沿性就越明顯。因此,本文依托中國期刊網(CNKI)的平臺,以“藝術學”為篇名關鍵詞,對近五年(2004-2008)發(fā)表的一般藝術學方向的論文進行檢索、梳理、分析,力求能夠較為客觀準確的把握五年來的研究狀況。
以“藝術學”為篇名關鍵詞可以較為準確地定位到一般藝術學的研究領域,也可反映出作者對藝術學關鍵詞的敏感程度。通過檢索,滿足條件的共計143條(2009年3月18日檢索結果),然后對其進行進一步篩選,剔除了其中的門類藝術學的文章(如設計藝術學、美術學、音樂學等研究方向)、信息介紹性文章(如成立的機構、學科新聞等)和非藝術學但含“藝術學”字段的文章(如“藝術學院”、“藝術學科”),最后剩余的論文是88篇。筆者將以此88篇文章的解讀為切入點,獲得相關數據,并進行必要的評析。
二、研究方法的采用
本文研究對象是藝術學研究領域五年內的學術論文,對于這些成果的認識和考察必須以其存在的客觀性為基準。
首先,我們要通過較為準確的數據統(tǒng)計和圖表方式逐一把握論文、機構、作者、期刊這四個核心要素的基本情況。因為這四個方面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出藝術學研究的特點。其中論文又是重點層面,這涉及對論文的閱讀把握及研究方向歸類、數據統(tǒng)計等內容。例如,通過對不同類型的論文分布情況,可以了解藝術學研究的理論重心和焦點;通過時間維度上的論文數量變化可以看出藝術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
其次,在數據和圖表的基礎上,作簡要的評述和分析。這主要是指對客觀數據所反映出來的基本情況進行梳理,從中發(fā)現某些現象或問題,進而做初步的思考。
再次,綜合考慮所有數據所提供的信息,宏觀把握當前的藝術學研究動態(tài)。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針對藝術學研究領域的某些焦點問題進行思考與論證。
最后,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堅持客觀性原則,必須以理解作者的本意為前提,否則相關分析就容易偏離主題。研讀這些論文將花費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我們可以從對論文的閱讀中拓展視野、提升水平。
三、研究對象的數據及分析
1論文研究類型的分類及評析
在所選的眾多論文中,不同作者的著力點和研究重心不同,有些研究主題比較明確,有些則是綜合性的,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將88篇論文分為7種類型。
(1)藝術學基本理論研究。這一部分主要涉及藝術學的概念界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發(fā)展規(guī)律、理論反思等內容。
(2)藝術學學科建設探討。這一部分包括藝術學的學科性質、學科定位、學科特征、學科體系框架、學科前景等。
(3)藝術學歷史研究。這一部分包含中外藝術學的發(fā)展史、研究史、成果分析、重要學者思想等。
(4)藝術學理論應用研究。主要是指用藝術學的理論、原理、視角研究相關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論文類型。
(5)藝術學教育教學研究。這一部分主要包括藝術學學科在高校的教學實踐、課程設置、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等研究。
(6)藝術學會議綜述及會議發(fā)言。
(7)其他。包括書評、雜談等內容。
上述7個類型的劃分雖然存在主觀性因素,但也可以基本理清藝術學論文的大致研究主題界域,可以為進一步的分析做好鋪墊。根據上述類型的劃分,筆者對五年以來的發(fā)文量變化也做出了統(tǒng)計。詳細統(tǒng)計數據如表1所示。
第一,2004—2008年間,有關“藝術學基本理論”和“藝術學學科建設”的研究成果論文占據了整個藝術學研究的半壁江山(其中,藝術學基本理論22篇,藝術學學科建設22篇,二者占總發(fā)文量88篇中的50%)。這說明,當前藝術學研究學者的理論關注點仍然在基礎層面。這和一般藝術學研究的歷史不長、成果積累還不夠豐富、完善的學科體系還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學科理論共識還不規(guī)范的事實有關。
第二,就目前來講,對藝術學的歷史研究還很不充分(占9%)。雖然藝術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但是也應該對其歷史事實作深入的研究,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解讀定位,以史為鑒,推進藝術學理論和實踐發(fā)展。
第三,從應用和實踐角度著手的“藝術學理論應用研究”和“藝術學教育教學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分別占11%和10%),但所占比例還太小。況且,有些論文雖冠以藝術學之名,卻無藝術學之實。這也暴露出部分作者對藝術學自身的理論原理還沒有較好地把握和理解,雖然有熱情,卻沒有得其要領,最終將不利于藝術學的整體發(fā)展。
第四,以藝術學為主題的會議每年都有舉行,屆時來自不同地域和機構的學者專家可以展開集中的學術探討,對于活躍學術氛圍、整合學術思想、推動學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據筆者統(tǒng)計,自2004-2008五年間舉行藝術學專題會議6次,發(fā)表綜述7篇,會議發(fā)言1篇。
第五,書評和和雜談在所選論文總數中占了10%的比重,其中書評5篇,雜談4篇。
從藝術學研究類型的不同側重點來看,不同年份的論文分布數量是不斷變化的。從時間維度來看,藝術學研究成果發(fā)文量是逐年遞增的。如2004年共發(fā)文7篇,到2006年發(fā)文18篇,與2004年相比增長了157%;而到2008年發(fā)文量達到31篇,是2004年發(fā)文量的4.4倍。從發(fā)文字數來看,2004年發(fā)文字數為5.7萬字,2005年5.3萬字,2006年11萬字,2007年16萬字,2008年20萬字,也基本呈遞增趨勢。如果用一個圖表來表示藝術學研究發(fā)文量和發(fā)文字數的變化趨勢就更清晰了(圖1)。因此,我們有理由、有信心展望藝術學的發(fā)展和繁榮。因為通過具體數據得到的這種研究態(tài)勢和走向是比較客觀準確的。
2一般藝術學研究發(fā)文機構考察
目前,從事藝術學研究的機構主要有高校的院系、藝術學研究所(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部分雜志社、出版社等。各機構根據其人才隊伍、依托資源、體制規(guī)模的不同,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側重點及相應的成果。據筆者統(tǒng)計,在所選88篇論文中,高校機構占了絕對性地位,從2004-2008年五年間,高校機構發(fā)表的藝術學論文達80篇。這說明高等學校集中了藝術學研究領域絕對的人才資源,是藝術學研究成果分布的主要陣地。藝術學研究在高??梢砸劳卸喾N學術資源,具有強大的吐故納新能力,不同學科間也可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因此,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就可以代表當前的藝術學研究深度和廣度。通過表2可以看出藝術學研究論文近五年的分布情況。
發(fā)文量多少是評價一個機構的影響力大小的重要指標,在所選88篇論文中所涉及的發(fā)文機構是36家。根據發(fā)文量的多少筆者排出了五年來發(fā)文量列前5名的機構,它們是東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內蒙古大學。詳細數據見表3。從表中可看出,這5家機構的發(fā)文總量是44篇,占所選論文88篇中的50%;其中東南大學發(fā)文數量遙遙領先,一半以上的論文集中在這個機構。由此可見,作為藝術學學科發(fā)源地(1994年6月,全國首個藝術學系在東南大學成立)的東南大學,在藝術學研究領域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然,發(fā)文量只是評價一個機構的基本指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所發(fā)論文被其他論文引用的數量。在這一方面,筆者沒有獲得相關資料和數據。
3一般藝術學研究論文作者考察
藝術學研究論文的作者主要來源于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及碩、博士研究生,也有部分作者來自于獨立研究部門或者黨政團體及組織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和研究重點,所發(fā)論文的影響力也不同。2004-2008年間,撰寫以藝術學為專題的論文作者共計77位(含多人合寫論文者),其中最多者5篇,最少者1篇。筆者提供了發(fā)文3篇以上的作者列表(表4)。
我們同樣可以從作者本身出發(fā),看看這些在藝術學領域卓有成績的研究者他們的學術背景。上表的五位學者的基本信息可以比較一下:(1)張法,1954年生,哲學碩士,在中國美學史、美學理論、中西比較美學、西方美學史等領域,均有深湛的研究和成果。(2)李樹榕,1954年生,1978年畢業(y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中文系。(3)彭吉象,1948年生,1982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984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專業(yè)畢業(yè),獲碩士學位。(4)田川流,1953年生,1982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從事藝術學學科及文化藝術管理專業(yè)的建設、研究與教學工作。(5)趙憲章,1951年生,1977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1984-1987年就讀于南京大學文藝學專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由此可以看出,作為在藝術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專家,他們屬于20世紀中期的一代人,他們的學科背景是哲學或中文(張法、彭吉象為哲學系畢業(yè);李樹榕、田川流、趙憲章皆中文系畢業(yè))。這說明,當前藝術學研究的主要成果來自以哲學或中文為背景的學者,他們占有本領域的絕對話語權,在本學科一定層面上起導向作用。
通過對作者的研究也發(fā)現,在藝術學研究領域,大部分論文都是由唯一作者完成,二人以上完成者僅占很小的比例(15%)。即使某些課題項目的階段性成果,也是以個人名義發(fā)表。這說明藝術學研究中的集體合作意識還不明顯。詳細數據見表5。
4一般藝術學研究發(fā)文期刊考察
期刊是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一門學科的發(fā)展壯大離不開眾多期刊的支持。學者的研究成果和閃光思想需要借助期刊這一平臺公之于世,這些期刊包括專門性的和綜合性的兩類。通過整理發(fā)現,近五年刊發(fā)一般藝術學研究成果的期刊相對集中,刊文3篇以上的期刊有藝術百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美與時代、文藝研究、裝飾、吉林藝術學院學報。這七種期刊的刊文量占了總論文數(88篇)的近一半(49%),而藝術百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三家期刊的刊文量占總論文數的34%。詳細數據見表6所示。
由于中國期刊網并沒有收錄所有的期刊,并且其數據庫有時會有調整(不同時段檢索到的論文數目有可能會有變化,但波動不會太大),所以有部分論文及作者會被本研究排除在外。但整體的趨勢是基本穩(wěn)定的。再者,一些以書代刊的論文集也被排除了,如由上海大學和東南大學主辦的《藝術學》叢刊是我國藝術學研究的專門性期刊,該刊以論文集的形式刊發(fā)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章。也就是說,實際上的藝術學研究成果要比現有數據所提供的還要多。盡管如此,我們依托中國期刊網的現有數據所做出的分析,依然對當前的藝術學研究有參照作用。
四、對一般藝術學研究現狀的總結與反思
從本文提供的數據以及筆者的研讀體會看,一般藝術學研究正處于一個穩(wěn)步前進、逐漸提高和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之中。眾多學者專家及相關研究者對從事藝術學的研究抱有很大的熱情和信心。宏觀來看,在已發(fā)表的論文中,關于藝術學的獨立學科性質、存在合理性、基本研究對象等方面的探討在學術界已比較
接近共識。而其他關于藝術學的研究方法、學科體系、教學實踐、應用研究等還處在探討爭鳴階段。甚至在藝術學學科的存在前景和發(fā)展境況方面也有不同的聲音,如郭勇健的論文《藝術學的學科特征與發(fā)展前景》和劉道廣的論文《藝術學:莫后退》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聲音并不意味著是對一門學科的阻礙,相反,它往往能從另一種角度啟迪人去思考,從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螺旋式上升。
通過對這些論文的研讀,筆者認為當前的藝術學研究應該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藝術學研究方法不要過度糾纏于與美學研究方法的對立之中;其二,藝術學研究要注意其當代性話語體系的建立。
1關于藝術學的研究方法。對于藝術學研究方法的探討一直在藝術學研究領域成為熱點話題。就目前的研究形勢來看,很多學者主張藝術學研究應避免大而空的研究,避免過于抽象和形而上的方法,而提倡實證的、田野的、具體的研究。如徐習文在《“藝術學科消亡論”質疑——兼及藝術學研究范式的轉型》中提出的“研究范式的轉型”即是指藝術學研究方法應采取實證的、田野的方法。作者指出:“如果藝術學真正要成為成熟的學科,當務之急是擺脫美學的文本的、思辨的、搖椅上的冥想的方法,而走向實證的實地考察,從而實現藝術學研究范式的轉型,也就是‘范式革命”;南鴻雁在《藝術學的學科定位及研究方法》中指出:“藝術學如果不跳出黑格爾的陰影,片面追求藝術本質研究和思辨方法,那么就不免會陷入思辨的泥沼、重蹈藝術哲學的覆轍”。在我們看來,藝術學研究方法對實證和具體的呼吁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其對美學研究方法的慣性反撥,也在于藝術本身并不是一個概念的空殼,藝術只有落實到具體的感性形象中去才有意義。所以,王廷信在《藝術學的困惑、對策與前景》中才指出:“藝術學雖然是對藝術宏觀原理的研究,但這種研究如果脫離了門類藝術學的成果,忽視藝術的細節(jié)問題,就無法準確地把握藝術的整體規(guī)律”。但是,過度地強調藝術學研究方法和美學研究方法的差別,難免給人以矯枉過正之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藝術學從美學中獨立出來后仍不能徹底擺脫美學留下的陰影,存在著一種缺乏自信和底氣不足的弊病,因而在現實中難免會有尷尬的時候。
我們知道,美學的研究方法一般認為是自上而下的、思辨的、抽象的,這種研究方法在黑格爾美學體系衰落之后已經不再受人青睞。而任何人也不會否認抑或能改變藝術學是從美學中獨立出來的事實。這導致了藝術學研究者對美學的一種排斥感甚至恐懼感,進而排斥美學的研究方法,認為要捍衛(wèi)藝術學的獨立性和純潔性就必須與美學劃清界限。而事實上,這兩個學科是注定不能“獨善其身”的。張道一先生就很重視美學和藝術學的聯系,他談道:美學和藝術學研究可以采用“一下一上”的方法,即將美學請下來,到中國藝術的實踐中來,然后再上去,上到哲學中去;同時也使藝術進入人文科學。易存國在《從所“非”看藝術學之所“是”——藝術學學科性質析疑》中指出:“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哲學方法和‘科學方法其實并不對立,而是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實際研究過程中,藝術哲學和藝術科學未必能截然分開?!彼囆g學和美學的關系是如此的緊密,藝術學研究方法和美學研究方法也就不能夠徹底地劃清界限而“老死不相往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界限上的模糊才給了藝術學研究以足夠的靈活性。
關于研究方法問題,筆者更傾向于認為方法僅僅是一種工具,同一種方法(工具)可以由多個學科使用,一個學科也可以使用多種方法(工具),關鍵在運用方法(工具)的人如何使其適合學科規(guī)律。僅僅依靠方法的差別去支撐學科獨立性的重擔就顯得太勉為其難了。因此,不管是美學的研究方法、哲學的研究方法,還是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人類學的研究方法等等都可以為藝術學所用。任何人都不會相信如果藝術學用了歷史學研究方法就會變成歷史學本身,就會取消藝術學的獨立性,反之亦然。藝術學作為一門有生命力的新興學科,一定要有包容性和延展性,一切有利于學科發(fā)展的方法都可以為其所用。
2關于藝術學的當代性。藝術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她需要研究者必須具有時代的敏感性和深邃的洞察力,能夠把藝術學研究置于時代與社會的具體環(huán)境中去思考,能夠使藝術學研究適應當代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
藝術學是研究藝術的學科,而當今的藝術現象、藝術活動是何等豐富,藝術的內涵和外延無限擴大,藝術的邊界不斷被沖破,藝術的概念頻繁被顛覆,如此種種足以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這無疑給藝術學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和挑戰(zhàn),但同時也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間和深厚的研究資源,為藝術學學科的發(fā)展壯大提供了契機。而藝術學研究者如何去把握這種趨勢,如何去利用這種資源,如何去體現藝術學的當代性價值,如何使藝術學研究具有與時俱進的學術品質就成為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了。就目前來看,雖然當前的藝術學研究重心還在基本理論和學科建設上,不過已經有學者著眼于當代,探討藝術學的當下性語境。這一方面的論文有宋曉琛《當代文化圖景下的藝術學走向》、金丹元《藝術與藝術學的跨出邊界及其所引發(fā)的思考——兼涉藝術學學科建設的一個新起點》、宋曉琛《當代視野下的藝術學學科建構》、魯明軍《知識共同體:當代藝術學譜系的取向》、艾秀梅《藝術是一種生活風格——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藝術學效應》等。這一類論文都致力于把藝術學研究推向當代,是作者力圖建立當下性藝術學話語體系的嘗試和努力。
總之,在實際的藝術學研究過程中,我們既要認識到當前藝術學研究的總體上升趨勢,也要承認當前的藝術學研究確實存在著需要解決的諸多問題和困惑,在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上還沒有達成共識,但這些問題和困惑可以成為我們推進藝術學研究的突破點。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和學科體系的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藝術學研究會成為時代的顯學,她可以在推動我國的經濟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發(fā)揮更顯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