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寧
摘要:弗蘭納里·奧康納的短篇小說有著深刻的基督教內涵,其主題之一就是罪與拯救。以《好人難尋》、《鄉(xiāng)下的好人們》、《格林利夫》、《啟示》為典型例子,從分析中可以看出,罪人常常在受苦中受到上帝的啟示,并因得到上帝的恩典而得救。這一主題深刻揭示了人性的特點,反映了美國當時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價值取向,值得人們深思。
關鍵詞:罪; 拯救; 恩典; 信仰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3-0138-03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美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并以短篇小說見長。由于她生長于美國南方,有著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她的絕大部分小說都有著強烈的宗教意味。所以,如要正確理解她的小說的內涵,就有必要分析小說中的宗教主題。她的短篇小說的重要主題之一就是罪與拯救。她在小說中描寫了各種人物的各種類型的罪,并把這些罪描寫成為可以觀察到的實在以及精神的、甚至是超自然的拯救體驗。正如卡特·馬?。–arter W. Martin)評論道:“她的短篇小說中幾乎所有的情節(jié)都通向拯救之路?!盵1]在很多情況下,罪和拯救互為因果關系,并且相伴出現(xiàn),互不分離。
奧康納深刻描繪了人性的陰暗面,例如:對于宗教的無知、享樂主義、道德敗壞、自負、欺騙、虛偽、殘酷,等等,這些也是罪的各種形式。她的小說中人物的罪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罪是指人的道德敗壞,對于他人實施惡行,這是通常意義上的罪;另一方面,從基督教神學意義上講,是指人與上帝關系的破裂,人與上帝的疏離,主要表現(xiàn)為自愛、自負、自以為是,等等。自從奧古斯丁時代起,把自我封閉在遠離上帝的世俗世界中就被理解為罪的核心。自愛使我們不能真正認識他人,特別是妨礙人們熱愛、認識上帝。這兩方面的罪在奧康納的小說中非常典型,而且常常同時有所表現(xiàn),兩種罪人都得到某種程度的拯救。拯救意味著上帝將人類整體或個人從罪中解脫出來,也就是說,拯救需要上帝的恩典。
奧康納小說中的罪與拯救常常在暴力和死亡的背景下發(fā)生,但是罪與暴力不是盲目的、無意義的,而是“終極沖突的一部分—罪與拯救、信仰與不信、恩典與懲罰、生活與死亡”。[2]罪與邪惡是通過上帝的恩典得到拯救的促進劑。正如奧康納自己的評論,“作家只有使人們相信有敗壞,才能使恩典有意義?!盵1]她小說中的一些邪惡或可憐之人會激起他人同情或拯救的欲望。然而,奧康納的小說表明,這種試圖拯救他人的沖動也是一種罪,因為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得到拯救。正如她自己所闡述的,“我對于恩典的標志很有興趣,也就是當你知道恩典已經(jīng)給與并接受的時候。......而這些時候是通過特別邪惡環(huán)境所醞釀的?!盵3]換言之,拯救和恩典常常在受苦的過程中發(fā)生,罪人常常在受苦的過程中突然得到拯救,突然萌生對于上帝的信仰。另外,奧康納小說中的令人震驚的受苦、暴力情節(jié)也是一種打動讀者、使他們在驚愕之中萌生信仰的手段。
奧康納的以下短篇小說的共同主題就是罪與拯救。罪人常常在遭受邪惡侵害時因得到上帝的啟示而得救,而且拯救的高潮場面都發(fā)生在故事的結局。但是,罪的形式和拯救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一、 《好人難尋》的罪與拯救
關于上述所講的世俗意義上的罪,即對于他人實施惡行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好人難尋》中的逃犯不合時宜者(The Misfit)。這位殺了老奶奶全家的冷酷殺手的罪惡根源,除了他本性的惡之外,分析其哲學根源就是導致他的徹底絕望和悲觀的存在主義以及虛無主義,他不相信任何人或事,也不相信上帝。他殺人后,發(fā)現(xiàn)自己重新陷入絕望和虛空之中,感嘆道:“生活中沒有真正的快樂?!盵4]很明顯,他陷入了殺人和絕望的惡性循環(huán),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拯救自己。
老奶奶并不邪惡,但她自私、任性、自以為是。正是她的任性導致她全家遭遇不合時宜者并且慘遭殺害。當她遇到不合時宜者時非常害怕,急于挽救自己的生命,而同時也試圖拯救他脫離罪與惡的深淵,但是,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她先是不斷地安撫他說他是好人,從而喚醒他的良知。然后,她勸告他祈禱耶穌來幫助他。但是,不合時宜者說“耶穌是唯一使死人復活的”,但是,“他不應該這么做。他使一切都亂了套?!盵4]為了取悅于他,老奶奶附和道:“也許他并沒有使死人復活?!盵4]這表明她對耶穌沒有堅定的信仰。不合時宜者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信仰缺失的煎熬,“我沒有在那里,所以我不能說他沒有使死人復活”,“如果我在那里,我就會知道,我就不會像我現(xiàn)在這樣?!盵4]這似乎意味著他對于信仰與拯救的渴望。這些話也激起了老奶奶的同情和拯救他的欲望:“啊,你是我的一個孩子。你是我的親生孩子啊!”[4]但是,這些話不但沒有拯救他,反而激怒了他。他當時就開槍殺死了她。這里包含的深刻的神學意義是:只有上帝有權并能夠進行拯救,人類沒有拯救的權力, 雖然人類可以見證拯救。正如《圣經(jīng)》所言:“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p>
老奶奶被殺之后,“……半坐半躺在一攤鮮血里,像孩子那樣盤著腿,臉上還掛著一絲微笑,仰視著無云的晴空?!盵4]而不合時宜者說道:“她要是一輩子每分鐘都有人沖她開槍射擊,她會成為一個好女人的?!盵4]這可以解釋為,老奶奶在被殺的一剎那經(jīng)歷了一種真正的變化,她突然意識到自己由于缺乏對耶穌的信仰而犯的罪,她因上帝的恩典而得救,從而恢復到孩童般的純潔。老奶奶和不合時宜者都是罪人。老奶奶在沒有能夠拯救不合時宜者的時候得到了上帝的拯救,而不合時宜者間接起到了激發(fā)拯救的作用。
二、 《鄉(xiāng)下的好人們》的罪與拯救
在《鄉(xiāng)下的好人們》中,奧康納用了辛辣的諷刺手法,揭露了《圣經(jīng)》推銷員曼利·波因特是一個罪人,也是邪惡的典型。他是一個真正的偽君子,他的行為褻瀆了《圣經(jīng)》;他是一個十足的騙子,每到一地都會用不同的名字,而且在身心方面對另一主人公郝爾嘉都造成傷害。他的罪還在于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虛無主義者,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也不相信上帝。在小說結尾,他毫無廉恥地說,“從我出生以來,我就什么也不相信!”[4]
郝爾嘉并不邪惡,但是她的罪在于自以為是、驕傲和自負。她博學多才,是一位哲學博士,但是她過于自信,過高地估計自己。她告訴曼利·波因特,“我沒有幻想,我看透了一切?!盵4]而實際上,她根本沒有看透波因特的險惡用心。她自以為是的典型就是他憐憫波因特,想通過勾引他、使他懊悔而使他得救。她的企圖并不光明正大,而她的自以為是是更大的罪。正如耶穌的八福講到,“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倍龥]有意識到謙虛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的福佑,才能成為義人,只有上帝才能進行拯救。她沒有正確理解拯救的原因是因為她不信上帝。
當郝爾嘉心存勾引的企圖而與曼利·波因特散步時,波因特突然發(fā)問:“那么你將得不到拯救了?”郝爾嘉輕蔑地笑了,并以調侃地語氣說:“在我的經(jīng)濟核算中,我得救了,你下地獄,不過我告訴過你我不相信上帝?!盵4]她的自以為是與缺乏信仰的結果只能是悲劇。當她沒能控制住自己,而把假腿給他時,這意味著她把整個身體和靈魂都給了他。這時,她遠遠不如她嘲笑的幫工弗里曼太太精明。在小說結尾,弗里曼太太望著波因特遠去的背影意味深長地說,“有些人不會那么簡單,”……“我知道我就絕不會那樣。”[4]
郝爾嘉并沒有能夠拯救波因特;正相反,當她受到他的傷害和刺激時,她可能得到上帝的拯救。雖然她以前并不信仰上帝,按照基督教的說法,這是一種罪,而當波因特騙取了她的假腿時,她驚駭萬分,連聲呼喊,“你是一個基督徒!”“你是一個好基督徒!你只是和他們所有人一樣——說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一回事。你可真是個完美無疵的基督教徒,你是......”[4]此時,她突然意識到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應該是道德高尚的,她在緊急情況下對于基督教、上帝還是有依賴感的,她是有宗教意識的。她并不是完全的虛無主義者。由于受到波因特的傷害,郝爾嘉重新找到了上帝,這也說明,想成為救主的郝爾嘉可能間接地得到了她想拯救的罪人的拯救。
三、 《格林利夫》中的罪與拯救
從世俗的觀念講,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梅太太是一個好人,她務實、勤奮、自強。然而,從基督教的角度講,她是一個罪人,因為她雖然尊敬宗教,卻不信任何宗教。她藐視格林利夫太太的“祈禱治療”的練習。此外,梅太太還很驕傲,自欺欺人,自以為是。
梅太太屢次吩咐管家格林利夫先生趕走經(jīng)常到她田地里破壞的公牛,但是由于格林利夫的拖沓,她親自帶領他對付公牛,但是她不幸被公牛刺死。故事的高潮在于,當公牛刺穿她的瞬間,她的思想發(fā)生了奇怪的變化:“她繼續(xù)瞪視著前方,可是眼前的景象徹底變了——那一排樹在那個只剩下天空別無它物的人間變成一道黑色的傷痕——她本人象一個突然恢復視覺的人,可又感到亮光亮得叫人無法忍受?!盵4]此時此刻,她肯定受到了啟示,但是她受到了什么啟示呢?《圣經(jīng)》中的光代表了上帝,這里的亮光可以被理解為上帝的啟示。公牛代表了邪惡,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作為傳達上帝啟示的工具,促使她反省她對上帝信仰的缺失。她好像突然恢復知覺,象征著她重新受到上帝的啟示。但是亮光亮得叫人無法忍受,是否意味著這種啟示過于突然,過于激烈?顯然,她在受苦的過程中得救,但是,過亮的亮光是否意味著受苦的過程過于慘烈?奧康納描寫暴力并不是為了單純描寫暴力。小說的結局發(fā)人深省,但是過于悲慘。雖然梅太太從基督教的角度講是一個罪人,但是她在道德層面上還是善的,相比之下,她的這種暴死的下場過于慘烈。因此,在小說結尾,當格林利夫最終射殺公牛時,“她并沒聽見槍響,可她覺出那個龐大的身軀抖動一下,慢慢下沉,把她拖到它的頭頂上方,等格林利夫先生走到她身前時,她好象正趴在那個畜生耳邊,喃喃告訴它什么最終的新奇發(fā)現(xiàn)?!盵4]這“最后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呢?有多種解釋,可能是她發(fā)現(xiàn)了上帝,從而對于自己缺乏信仰進行懺悔。但是,既然她被拖向公牛的頭頂,說明她是被迫低語那個發(fā)現(xiàn),所以可能是對那個邪惡動物的詛咒,換言之,是對于世間邪惡的詛咒。
四、 《啟示》中的罪與拯救
特品太太是個和藹善良的人,自信自己的美德,而且對自己的美德心懷感激。她經(jīng)常充滿感情地呼喊,“謝謝你,基督,使一切變得如此!否則就是完全不同的!”......“哦,謝謝你,基督,基督,謝謝你!”[4]從世俗角度上講,她是一個善人。但是,從基督教層面講,她的自滿和驕傲使她成為一個罪人。
特品太太在診所里感恩地呼喊激怒了一個博學但又相貌丑陋的女孩瑪麗·格雷斯(Mary Grace)。瑪麗猛然撲到她身上,卡住她的脖子,并且氣急敗壞地沖她喊道,“滾回地獄去吧,你這個老疣豬!”[4]特品太太深感震驚,像她這樣頗具美德的人怎么會是豬呢?”從表面上看,瑪麗的詛咒是出于嫉妒,因為特品太太自詡的溫柔、感恩等美德都是瑪麗所不具備的。從深層次看,瑪麗可以看作是上帝啟示的傳遞者?,旣悺じ窭姿?Mary Grace)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深意。從字面意思看,瑪麗(Mary)指耶穌基督的母親;格雷斯(Grace)意指上帝的恩典?,旣惖脑捳Z傳達的啟示是:特品太太與她所養(yǎng)的豬沒有什么不同。所有的人都需要拯救。如果一個人過于驕傲自滿,就會無視上帝的拯救作用。在路加福音中,基督講到一個法利賽人和一個稅吏去禱告,法利賽人仗著自己是不行惡事的義人而藐視稅吏,基督認為稅吏比法利賽人更是義人,“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特品太太感謝耶穌基督并沒有錯,但是她不應該把她的優(yōu)點與別人的缺點或不幸相比較,更不應該自滿。
在小說的結尾,特品太太一動不動地凝視著豬圈,在幻覺中看到一群靈魂升入天堂,黑人、瘋人、殘疾人等各色社會地位低下的人走在前面;而她這樣品德好、有教養(yǎng)、受尊敬的人走在后面,而他們的美德已經(jīng)無影無蹤。她在回家途中,聽到的卻只是那些靈魂發(fā)出的聲音,他們一邊爬向星空,一邊高呼哈利路亞。[4]特品太太受到上帝啟示的震撼,完全擯棄了傲氣,代之以卑微的意識,因為在通往天國的路上,她走在其他人的后面。正如愛德蒙森(Henry T. Edmondson)評論道,“特品太太在幻覺中得到了驚人的自我認識,在這種經(jīng)歷中她的驕傲被恩典完全消除,也把她從自以為是中解脫出來?!盵5]特品太太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一樣,都需要上帝的拯救。而上帝的拯救并不是因為人的美德或功德,而是全憑上帝的恩典。正如圣保羅所言,“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薄秵⑹尽愤@篇小說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品太太得到的啟示不是通過暴力,而是通過受到瑪麗的謾罵的刺激;特品太太的罪(自滿和驕傲)通過啟示而消失,她也通過恩典而得救。
總之,奧康納的短篇小說中,罪與拯救反映了上帝恩典的重要性,那些不信仰的人總會遭遇死亡或者失敗,甚至道德上善良的人也會遭遇暴力或死亡,這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基督教信仰,并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揭示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罪惡,并啟迪讀者回歸對于上帝的信仰。但是,這種為信仰辯護的方式是否完全合適,值得人們深思。因為,人的罪和得救如果完全依靠信仰而不是人的道德和功德,那么,遵守倫理道德的必要性就會受到質疑。而從奧康納的基督教信仰的角度來看,上帝是至善的、公義的,因此,一個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人就是義人,就能夠得到拯救。
參考文獻:
[1]Martin, Carter W. The True Country: Themes in the Fiction of Flannery O'Connor [M]. Nashville, TN: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1994.
[2]Paffenroth, Kim. The Heart Set Free: Sin and Redemption in the Gospels, Augustine, Dante, and Flannery O'Connor [M]. New York: Continuum, 2005.
[3]Fitzgerald, Sally, ed. The Habit of Being [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9.
[4]O'Connor, Flannery. The Complete Stories [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1.
[5]Edmondson III, Henry T. Return to Good and Evil:Flannery O'Connor's Response to Nihilism [M].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2.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