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力
[關(guān)鍵詞] 脂肪肝;降脂飲;中藥穴位貼敷療法
[中圖分類號] R575.5[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8650(2009)12-100-02
筆者自2005-2009年運用自擬降脂飲加味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脂肪肝36例,療效較為滿意。現(xiàn)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共選50例均為門診病人,均有不同程度右脅不適、惡心等癥狀,并經(jīng)超聲檢查診斷為脂肪肝,隨機(jī)分為2組,治療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最大者68歲,最小者32歲,平均年齡52.6歲;病程最長者8年,最短者9個月,平均3.8年。肝炎后脂肪肝20例,酒精性脂肪肝10例,妊娠后脂肪肝2例,原因不明者4例,ALT及AST異常升高21例,TC、TG不同程度升高16例。對照組14例,男8例,女6例;年齡最大者70歲,最小者31歲,平均年齡49.8歲;病程最長者10年,最短者1年,平均4.2年。肝炎后脂肪肝8例,酒精性脂肪肝3例,妊娠后脂肪肝2例,原因不明者1例,ALT及AST異常升高7例,TC、TG不同程度升高10例。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口服降脂飲加味合中藥穴位貼敷
口服降脂飲基本組成:柴胡10g,當(dāng)歸10g,川芎10g,白芍10g,香附10g,黨參10g,茯苓15g,炒白術(shù)15g,炙甘草6g,丹參15g,生山楂15g,黃芪20g。若有血瘀者加姜黃、延胡索;有肝膽濕熱則加茵陳、山桅子、大黃;若有肝陰不足者加生地、沙參、麥冬;脾胃虛寒則加附子、干姜。加水500ml,煎至200ml,每日1劑,早、晚2次服,8周為1療程,連續(xù)服用8周,服藥期間配合中藥穴位貼敷,停用其他西藥。
中藥穴位貼敷,中藥具體如下:草決明15g,生大黃30g,生山楂30g,澤瀉15g,白芥子20g,紅花20g,丹參20g,上藥研末,用蜜調(diào)成膏狀,攤布上,貼肝區(qū),每2日換藥1次,1周貼3次后,間隔1周后,即第3周再貼3次,與中藥配合反復(fù)至8周。
對照組:服用藻酸雙脂納100mg,維生素C 0.1g,維生素B120mg,均每日服用三次,8周為1療程,服藥8周。
2.2觀察指標(biāo)
血脂檢測項目:血清總膽固醇(TC)、血清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肝功能檢測項目: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在用藥前后分別檢測血脂1次、肝功能1次。用藥前后作肝臟B超進(jìn)行對比分析,有條件者可作肝臟CT檢查。
3療效觀察
3.1療效評定標(biāo)準(zhǔn)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TC、TG、HDL-C、ALT及AST恢復(fù)正常,肝臟B超示肝實質(zhì)點狀高回聲消失,血管顯示清晰。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或消失,TC、TG、ALT、AST下降明顯,HDL-C上升明顯,肝臟B超示肝實質(zhì)點狀高回聲明顯減弱。有效:臨床癥狀緩解,肝臟B超示肝實質(zhì)點狀高回聲減弱。無效:臨床癥狀緩解不明顯,TC、TG、ALT、AST無明顯下降或反上升,HDL-C無明顯變化或下降,或B超檢查復(fù)查肝無明顯改變或轉(zhuǎn)為肝硬化。
3.2結(jié)果
用藥8周后,治療組治愈9例,顯效20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4%;對照組治愈5例,顯效3例,有效1例,無效 5例,總有效率64.29%。兩組總有效率經(jīng)χ2檢驗有顯著差異,(χ2=5.32,P<0.05)說明治療效果是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5歲,2007年10月初診,訴近5年來自覺右脅脹痛不適,加重半年,曾在外院診治,B超示脂肪肝。查肝功能ALT88U,AST81U,乙肝三系均為陰性,血脂檢查正常。近半年來有乏力、惡心、面色晦暗等癥狀,診見舌暗紅,苔白微膩,脈弦滑。證屬肝氣郁結(jié)夾血瘀型。處方:柴胡10g,當(dāng)歸10g,川芎10g,白芍10g,香附10g,黨參10g,茯苓15g,炒白術(shù)15g,炙甘草6g,丹參15g,生山楂15g,黃芪20g,姜黃10g,延胡索10g;煎水服并配用中藥穴位貼敷1周后,諸癥明顯好轉(zhuǎn),上方隨證加減并配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8周后,肝功能恢復(fù)正常,B超復(fù)查,肝膽未見異常。
5討論
脂肪肝在臨床上不是獨立的一種疾病,而是由于多種原因?qū)е赂闻K脂肪代謝紊亂所致的一組綜合征。如治療失宜,脂肪肝可發(fā)展成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及各種并發(fā)癥。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無特效療法,效果不甚滿意。中醫(yī)無脂肪肝之病,可歸屬于積聚、癓瘕、脅痛范疇,病因多為飲酒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或情志不暢;病機(jī)為酒食內(nèi)傷,滋生痰濁;或情志失和,肝氣犯脾,濕濁內(nèi)停,痰濁阻滯,使氣機(jī)郁滯,血脈瘀阻,痰瘀互結(jié)而致本病;病性為虛實夾雜,本虛標(biāo)實;病位在肝膽脾;故治療上可疏肝利膽,健脾化痰,活血祛瘀為主。自擬口服降脂飲以柴胡、香附、白芍、川芎疏肝利膽;黨參、茯苓、炒白術(shù)、炙甘草健脾化痰;川芎、丹參、生山楂活血祛瘀行氣通絡(luò);白芍、炙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炒白術(shù)以益氣健脾。其中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丹參、生山楂、柴胡、當(dāng)歸有明顯的降低血脂的作用。另中藥穴位貼敷療法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可促進(jìn)過量脂肪從肝臟移除,從而有效的治療脂肪肝。這樣內(nèi)外兼治,多方施治,使各種療法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作用,達(dá)到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