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和
【關鍵詞】文化牌 軟新聞 新聞 硬化
大家都知道,硬新聞與突發(fā)新聞能產生轟動效應甚至產出名記者,但人們對“軟新聞”帶來的社會效應卻認識不深,不少人甚至認為軟新聞屬“閑適文字”,永遠是配角。其實,軟新聞是否具有魅力,關鍵在于記者會不會動腦子——怎樣將軟新聞“硬”化,讓它有著比硬新聞更重要的新聞性或社會意義。
軟新聞硬化是時代之需
有分析人士認為,晚報當初誕生,是在日報(黨報)新聞信息量少、可讀性差的狀況下,以軟新聞打頭陣,靠服務性和可讀性迅速崛起的。晚報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服務性、知識性見長的軟新聞居多。但過多的軟新聞是以犧牲晚報新聞性為代價的。上世紀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服務報道熱”、“周末版現(xiàn)象”、“擴版潮”在晚報流行,但這些在內容上標榜“大特寫”、“大透視”、“大掃描”之類的所謂深度報道,實質上卻使真正的新聞難覓蹤影,很多都是與新聞無關的閑適文字。
一種報紙形態(tài)的產生和發(fā)展,應該與一個時代讀者的信息需求保持一致。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報業(yè)形態(tài)單一,黨報服務性信息較少,新聞可讀性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晚報軟新聞可謂生逢其時。但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隨著社會發(fā)展,讀者的信息需求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有調查顯示,這個時候讀者的讀報目的是“新聞第一”,情趣指向是喜歡“辣”和“硬”的新聞。這項調查和后來的許多調查都表明,閱讀新聞才是讀者使用報紙的首要目的,讀者是沖著新聞來購買或訂閱報紙的。
都市報就是看準了這一點,以新聞性為主打而迅速占領報業(yè)市場的。不甘落后的晚報也在反思“軟新聞”問題,在兼顧晚報的“五性”(知識性、新聞性、雜感性、趣味性、群眾性)時,突出“新聞性”。新聞版面,尤其是本土新聞、突發(fā)新聞與社會新聞大量推出,讓人耳目一新。在報道中,大量的“軟新聞”被硬化,使得晚報扭轉被動局面,并在與都市報的競爭中重新開始分庭抗禮。
軟新聞硬化見證城市成長
2009年新年伊始,中國報刊廣告30年紀念大會暨中國報刊2007-2008廣告投放價值百強排行榜發(fā)布會上,《合肥晚報》從150多家晚報中脫穎而出,與《新民晚報》《北京晚報》《今晚報》等晚報一道躋身中國晚報20強。《合肥晚報》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xiàn)雙豐收。
從報紙內容的角度來說,《合肥晚報》致勝的最重要法寶之一就是注意將軟新聞硬化,將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作為自己第一使命,見證城市的每一步成長。如:包公遺骨的報道、江淮大戲院的報道、留住法梧的報道、合肥古城墻的報道……
2006年初,有政協(xié)委員提出在合肥寧國路建造“宋代一條街”的設想,這本是一條軟新聞,但本報記者注意抓住“包公”與“宋街”兩個興趣點,進行連續(xù)報道,將軟新聞“硬”化。市民的參與熱情讓人始料不及。
2007年國慶,三國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叭龂啤痹诤戏事糜沃械牡匚粌H次于包公牌。怎么樣將“三國”新聞硬化呢?經過一兩周時間的反復琢磨,記者終于提煉出“三國遺址公園,打旅游牌還是文保牌”的主題。系列報道推出后,“三國”報道曾在合肥市內掀起一陣“三國熱”,一些媒體跟進做專訪,有的還推出“合肥三國故事”的報道……
“君若到時秋已半,西風門巷柳蕭蕭?!焙戏视斜姸嗟慕缑?他們對赤闌橋文化有著特殊的依戀與惆悵……這條軟新聞是否有價值?記者先后走訪了有關專家和學者,寫就《赤闌橋文化何時大放異彩》的稿件,為合肥市建造姜夔紀念館的提案鼓與呼。
這些軟新聞之所以最后非但未成為閑適文字,反而強烈地沖擊著讀者的眼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記者沒有“服軟”,而是注重化軟為硬,并通過精心策劃,將非事件新聞事件化,從而做出了軟新聞的分量。
軟新聞要求新求變
在軟新聞競爭中,求新也是將其“硬”化的妙招之一。
合肥市民有三寶:牛耘、許有為、程如峰,三位老人可謂我們廬州城最權威的“活化石”,三人都年過八旬,但思維清晰,對古合肥的記憶讓人嘆為觀止。在做“文化牌”軟新聞時,對三老的“競爭”也是致關重要的。比如,三國遺址公園系列報道,一家報紙從程老口中挖到了三國遺址公園打旅游牌破壞了文物,尤其是挖護城河時,不少文物被破壞……;另一家報紙也從程老口中搶到一塊猛料——新修的城門雖是在原址上,但原址上原來的古城門遺址卻被徹底破壞!這些軟新聞均被一一“硬”化時,皆可歸功于記者求新求變意識。
在合肥美屯立交橋易名為南熏門橋一事的報道中,各家媒體也注意從不同角度找報道點。有的媒體在時間上做文章,有的則在“熏”字上下功夫。本報在報道時間上雖落在后面,但并未放棄求新求變,并找出了新的新聞點:合肥的北、西、南都恢復了古城門橋名,唯獨沒有東門大橋;長豐路橋改名水西門不如改亳州路橋!此文一出,專家表示,此報道角度好,有新意。
市樹、市花、市鳥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上世紀80年代初,合肥就評出了自己的市樹、市花,可多年來,合肥一直沒有自己的“市鳥”。是否可以做篇 “市鳥”方面的文章?
一年一度的“愛鳥周”將臨,而關于鳥類的報道卻顯得寥若晨星。記者決定找個新聞由頭,在安徽省第26個愛鳥周(4月4日-10日)期間,做篇市鳥方面的選題,于是《園林合肥,可否評選我們的市鳥》在B1版頭條刊出。由于報道效果好,報社領導重視,讓繼續(xù)將這條“軟”新聞“硬”化下去,記者開始尋找鳥類專家,找到了需要的鳥類專家,文章就寫得有血有肉,激發(fā)了不少市民們的參與熱情。“我家八哥養(yǎng)了7年,會與人對話呢!”“當年麻雀受難,現(xiàn)在我在西山公園看到烏鴉都感覺到非常親切。”“我家陽臺上住著珠頸斑鳩一家呢?!边B續(xù)報道引起了市政協(xié)委員周吉人的興趣,他及時為“市鳥評選”提案,年底,市林業(yè)部門與本報合作,開展市鳥評選活動,大量市民參與投票,喜鵲脫穎而出。喜鵲正式當選為合肥市市鳥!
一個城市,不管怎么發(fā)展,不能沒有歷史;越是建設步伐如飛的今天,城市的文化品位呼聲越高。選擇“文化牌”軟新聞,選擇和風細雨、歌舞升平、花鳥蟲魚、小橋流水、古跡路名之類的 “軟新聞”,也寫出了可讀性與耐讀性,更重要的是,讓軟新聞發(fā)揮出了其社會作用?!?/p>
(作者單位:合肥晚報社)
責任編輯:姚少寶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