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投保已經成為今天人們規(guī)避風險、減少損失的重要手段。然而,當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一些人“幸運”地依靠多份保險獲得了多倍的賠償,而有些人則投了多份保險,只得到一份賠償。
這是什么原因呢?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的醫(yī)療保險主要有兩種:一種為費用型的險種,一種為津貼型的險種。
費用型險種按實際醫(yī)療費的支出理賠,遵循保險的補償原則。也就是說,當被保險人的醫(yī)療費用已經在一個地方,比如別的保險公司、社保,或是單位報銷,獲得補償之后,就不能再從保險公司獲得超出實際支出的超額補償。事實上,在各家保險公司的條款中,對于醫(yī)療費用型保險,作為獲取醫(yī)療費賠償的先決條件,均明確要求提供醫(yī)療費原始憑證,復印件或其他收費憑證均不被受理。
而津貼型醫(yī)療保險,與實際醫(yī)療費用無關,理賠方無須提供發(fā)票。無論你在治療中花多少錢,得了什么病,保險公司都會按照合同規(guī)定的補貼標準進行賠付。比如你買的是100元/天的住院補貼附加保險,那么就是住院期間每天拿100元的補貼;如果在3家保險公司都買了100元/天的住院補貼保險,那么你住院后就一共可以得到300元/天的津貼。不論你治病花多少錢,也不管你已經在社會基本醫(yī)療保險賬戶申請報銷了多少費用,只要發(fā)生手術或是住院的情況,就能從保險公司獲得理賠;如果在多家公司投保,就能從多家公司得到理賠金,不管投多少份保險,公司都給予賠付。
因此,在進行醫(yī)療保險投保時,如果投保者想在不同的保險公司投兩份或多份保,就必須弄明白,這些保險是屬于費用型醫(yī)療保險,還是津貼型醫(yī)療保險。如果是費用型醫(yī)療保險,則只需在一家保險公司投一份保就可以了;假如是津貼型醫(yī)療保險,投保多份也就無妨了。
除了可以在多家公司買多份津貼型保險外,重大疾病險理賠金額也是不封頂的。由于人的生命、身體是無價的,不能簡單地用金錢衡量,只要保險合同中約定的保險事故發(fā)生,保險人就要按照約定給付保險金,而不論被保險人損失金額的多少。
現在市場上推出的重大疾病保險,一般有提前給付或確診初患保險合同列明的重疾險種即進行給付等幾種情況。因而給付型的重大疾病保險適用上述人身險的給付原則,即使在不同保險公司投保多份,也不按比例分攤。譬如,被保險人在兩家壽險公司同時投保了保額各為10萬元的重大疾病給付保險,只要在保險期限內出險,最多可以領取兩家保險公司共計20萬元的給付金,而不需要醫(yī)療費用收據做憑證。這里也就不涉及重復投保、額外獲利的問題。
各類壽險、年金保險、意外險等,也同樣是考慮到人的生命無價,消費者可以在多家公司投保,保險額度的限制主要是由各家保險公司的核保部門根據被保險人的年齡、財務狀況、已投保金額等自行確定。而在后期的理賠過程中,則沒有互相限制的說法。
與人身險不同,財產險要避免重復投保。由于財產險是根據保險事故發(fā)生時的實際損失價值來進行賠償,所以重復投保并不明智。以車險為例,一個人為自己的愛車分別選擇了A、B兩家公司的車損險,兩份保單的保額分別為10萬元。在發(fā)生事故后,如果損失約為2萬元,該人選擇同時向兩家保險公司報案,并不能分別從兩家保險公司獲得共4萬元的保險賠償,而是由兩家保險公司按比例分攤賠償責任,分別賠償該投保人1萬元。但如果該投保人在A公司獲得2萬元的賠償,則B公司不再對其進行賠償。
除了車險之外,家財險也是如此。“保得越多,賠得越多”并不適合保障型保險。保險的首要功能是保障,希望在保障中獲利,這種心態(tài)要不得。
(馮 鑫摘自《愛情·婚姻·家庭》2009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