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高明
布魯納在《關于學習的學習:一份會議的報告》中提出:“世上不存在唯一的最優(yōu)教學程序,只能從學習者的具體情況出發(fā),設計與之相稱的理想化程序?!崩硐氲膶W案需要基于學生的生活閱歷、思維過程、生命體驗來進行設計。
一、基于學生的生活閱歷
生活是知識的土壤,經驗是學習的基石。如果離開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與已有的知識水平,再好的教育教學設計也不過是一廂情愿的空中樓閣。學案設計唯有接觸到學生的生活閱歷時,才能真正喚醒其學習興趣和潛能。離開了學生生活經驗的學案設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無法自由地運用在校外獲得的經驗,也不能把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于日常生活。
如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時,一些教師在學案中設計了幾個關于文本內容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理解“科技使20世紀呼風喚雨”。其實,這篇科技小品文所講述的一些古代人的生活形態(tài)及農耕生活是很多學生都沒有經歷過的。這樣的討論,不過是簡單的從書本到書本,無法激勵學生在頭腦中對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進行有機的鏈接。如果教師在學案設計時能先讓學生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對父母作個新舊生活變化的小調查,或組織一次綜合性學習以了解十多年來人們的生活中通信、交通、電器等方面的變化,讓學生經歷這一與現實生活經驗的對接過程,就能深入理解到“科技使20世紀呼風喚雨”。
二、基于學生的思維過程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康德在論教育時談到:“人的教育不能只是簡單地、機械地接受訓練,最重要的是要使兒童學會思考?!币龑W生學會思考,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一些教師在設計學案時,問題設計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沒有為其思維留出余地,名為循循善誘,實是請君入甕;名為開啟心智,實為和盤托出;名為循序漸進,實為越俎代庖。學案設計如果擠占了思想的呼吸空間,學生的思維培植就無從談起,學習也就等于無用的知識的堆積,只會造成創(chuàng)造力的萎縮。筆者認為,學案設計要基于學生的思維過程,有利于學生進行多向思維和深入思考,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公開教學研討課中,筆者與幾個教師一起合作設計學案。在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大家的方案產生了分歧:一是教師先給學生一個計劃方案范本——一張設計完好的活動計劃表,從項目、組名、人員、分工、時間、器材準備等都安排得很完備,學生可以有所仿效;二是讓學生自主地擬訂活動計劃。經過討論,大家最終形成了共識:綜合實踐活動旨在綜合性能力與素養(yǎng)的培育與鍛煉,從基于學生的思維過程視角定位學案設計的角度看,比較而言,第二種方案更有利于學生經歷嘗試、困惑、質疑、假設、討論、探究、合作等豐富的思維過程。
三、基于學生的生命體驗
一個好的學案設計須建基于孩子的心靈世界與精神領域。學案設計應從學生情、理、智、靈全方位入手,以基于學生生命體驗的方式來導引學生學習,使他們獲得生命的成長。僅僅從知識與思維技能角度來設計學案,即便學生分析起問題來頭頭是道,理智客觀,可是大腦過分發(fā)達而心靈趨于萎縮,他們就會缺少情感。情感的體驗與獲得不是通過不動聲色的說理或虛無縹緲的感受,而是以情激情、以心換心的結晶。
教師利用學案導學有時會遇到這種現象:學生以嘲笑戲謔的語調來表達莊嚴的情感,以隨意開心的方式來陳說學習中得到的沉痛與哀傷,以平淡無謂的心態(tài)來敘說課文中理應驚訝的心情,課文中的情感基調與學生的內在感受存在落差。一些學生根本無法理解特定情境下課堂教學中的情感底色。筆者在設計《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的學案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結合課文文本,想想你參加過某個親人的葬禮,人們神情與心情是怎樣的?你的心情是怎樣的?”由于這樣的問題情境設計對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解讀課文文本的同時,心中深層次的意義解讀也就被喚醒了。(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 鄧園生
E-mail: jxjydy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