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欣
不記得在哪兒讀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講的是一個學生在期中考試時,語文只得了59分,他對此十分著急和害怕。因為他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怎么辦?該生急中生智,想了一個辦法,他找到語文老師,“老師,請給我的作文加1分吧,求您了,就1分”?!拔铱梢园涯愕某煽兏臑?0分”,老師說。這個學生很高興。但老師接著說,“不過,你想好,這加的1分是我借你的,東西不能白借,要付利息的,借1還10,我會在你期末的考分中扣下10分,你愿意嗎?”學生遲疑了,還是答應了。期末考試,該生語文考了81分,老師按照說過的話,扣下10分。
這個小故事給我的記憶很深。之所以記得深刻,是我欽佩和感慨于這位老師的智慧。其中也自然包含著對這位老師在探討教育規(guī)律過程中形成的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對教育科研的實際意義。如今當老師的確不容易,他們承擔著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學任務,似乎不大可能再去做課題、搞科研??蓪嶋H上,他們每天都在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琢磨學生,他們每天都在不斷地嘗試著和變換著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教育學生,他們工作在教育實踐的第一線,生活在教育科研的源頭活水中,他們無時不在進行著教育科研。
仔細想想,教育科研并不神秘,也不是多么高深莫測的事情,我們普通教育工作者擁有很多資源和優(yōu)勢開展教育科研。不妨像那位語文老師一樣,我們的科研可以從一件事、一個案例、一種方法開始做起。如果我們再加強學習,成為新知識的學習者,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素養(yǎng),將每天進行的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自覺納入科研的軌道,力爭每天在一種研究的狀態(tài)下工作,就會逐步向研究型、學者型、專家型教師的方向發(fā)展。
當我們遠離了忙碌和盲目的生活,成為教育科研的能手并有所作為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科研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點心思,每個人其實都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