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guān)于宋代女性的研究越來越廣泛,宋代公主作為宋代皇室成員是宋代女性中身份特殊的一個群體。她們地位尊貴、經(jīng)濟優(yōu)裕,擁有一般女性所不具備的種種優(yōu)越條件,但也有許多專屬皇族的“身不由己”。
《宋史》所載公主有九十位:太祖同母妹:秦國大長公主;太祖姊:陳國長公主;太祖六女:申國、成國、永國公主,魏國、魯國、陳國大長公主;太宗七女:滕國公主,徐國、分5國、揚國、雍國、衛(wèi)國、荊國大長公主;真宗二女:惠國公主,昇國大長公主;仁宗十三女:徐國、鄧國、鄭國、楚國、商國、魯國、唐國、陳國、豫國公主,周陳國、秦魯國賢穆明懿、兗國、燕舒國大長公主;英宗四女:舒國公主,魏楚國、魏國、韓魏國大長公主;神宗十女:楚國、鄆國、潞國、邢國、邠國、兗國公主,周國、唐國、潭國賢孝、徐國長公主;哲宗四女:鄧國、揚國、陳國公主,秦國康懿長公主;徽宗三十四女:嘉德、榮德、順淑、安德、茂德、壽淑、惠淑、安淑、崇德、康淑、榮淑、保淑、成德、洵德、悼穆、顯德、熙淑、敦淑、順德、柔福、申福、寧福、保福、賢福、仁福、和福、永福、惠福、令福、華福、慶福、儀福、純福、恭福帝姬;孝宗兩女:嘉國公主,次女未及封;光宗三女:文安郡主、和政郡主、齊安郡主;魏惠獻王一女:安康郡主;寧宗一女:祁國公主;理宗一女:周漢國公主。以下所述以此為基礎(chǔ)。
一、兩宋公主稱謂與封號的演變狀況:
《能改齋漫錄》卷十二《公主稱》記載:“本朝制度多循用前代故事?;逝Q公主,姊妹稱長公主,諸姑稱大長公主。至徽宗末年,一例改作帝姬。建炎元年六月八日,臣寮建言不便,以為古者婦人稱姓,故周日王姬,猶宋子齊姜之類是也。本朝為商后,非姬姓,不可以稱用。是改正?!贝送?,宋代公主的封號有美名和郡國名兩種。美名,即以褒義詞命名的稱謂,諸如昭慶、延慶、壽昌之類,郡國名諸如成國、滕國、徐國之類。下表為兩宋公主的封號演變狀況。
二、兩宋公主品質(zhì)
(一)恬淡儉節(jié)
與唐代公主叱咤政壇、呼風喚雨不同,兩宋公主大約恬淡儉節(jié)。比如:太宗女荊國大長公主“幼不好弄,未嘗出房闥,太宗嘗發(fā)寶藏,令諸女擇取之,欲以觀其志,主獨無所取?!逼涮竦居啄陼r期便顯而易見。神宗幼女徐國長公主也以“志向沖淡”聞于世。更有似太宗之女邠國大長公主者,“太平興國七年為尼,號員明大師”,衛(wèi)國大長公主號報慈正覺大師;真宗女異國大長公主號清虛靈照大師。
宋代宗室女性俸祿頗豐。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戚里宗婦封郡國夫人、宗女封郡縣主,皆有月俸錢米,冬春絹綿,其數(shù)甚多。”“宮中一私身之俸有及八十貫者,嫁一公主至用七十萬緡,沈貴妃料錢月八百貫?!倍髟沦喊傥迨?,遇恩慶,稍增至二百千,至道中,復(fù)益至三百千,與宰相、樞密使相等。但宋代的公主病不恃寵而驕、揮霍無度。仁宗第十一女兗國大長公主,“性儉節(jié),于池臺苑囿一無所增飭,十年夏旱,曹族以主生日將盛具為壽,主日:上方損膳徼樂,吾何心能安,悉屏之?!庇⒆诘诙簢箝L公主,在國家遇到大旱之時,自愿與皇帝一起降損以禱,日:“我奉賜皆出公上,固應(yīng)同其休戚?!鄙褡谟着靽L公主“志向沖淡,服玩不為紛華,歲時簡嬉游,十年間,惟一適西池而已?!?/p>
(二)賢惠仁厚
太宗女荊國大長公主,“喜筆札,喜圖史,能為歌詩,尤善女工之事”,可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及嫁與李遵勖,“遵勖賓客皆一時賢士,每燕集,必親視餐饎”,足見其禮賢下士、溫柔賢惠。英宗第二女魏國大長公主“好讀古文章,喜筆札,赒恤族黨,中外稱賢。”神宗幼女徐國長公主嫁與潘意之后,由于潘家是大族,“夫黨數(shù)百千人”,主卻能“賓接皆盡禮,無里外言”。主再生子不及成人就死去了,主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潘意滕妾的女兒。這種不嫉妒的大家風范令人贊嘆。不僅如此,宋代的公主還很善良仁厚。曾有盜賊潛入荊國大長公主的宅第,帝命令有司巡捕,公主用自己的私錢招募盜賊,果然很快找到盜賊,當要治罪時,公主又請求釋放盜賊;荊國大長公主曾因沐浴仆地,傷及右肱,當皇帝要懲罰侍者時,主以“年衰力弱,不任趨步,非左右之過”的仁厚之言赦免了侍者。身處如此高貴之位,卻能擁有如此海納百川、寬容善良的秉性,實屬難能可貴。
(三)孝敬長輩
宋代從法令上嚴格要求公主遵循孝道?!端未笤t令集》卷四十《皇女五·雜詔·公主行舅姑之禮詔》中言:“士大夫之子,有尚帝女者,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朕常念此,寤寐不平。豈可以富貴之故,屈人倫之序也??稍t有司革之,以厲風俗。”實際上公主實行孝道乃是情義俱至、感人至深。不僅對自己的父母,對舅姑也是仁至義盡、鞠躬盡瘁。
太宗女荊國大長公主下嫁駙馬都尉李遵勖,“時遵勖父繼昌亡恙”,主“因繼昌生日以舅禮謁之。帝聞密以兼衣寶帶器幣,助其為壽”。仁宗長女周陳國大長公主,“幼警慧,性純孝,帝嘗不豫,主侍左右,徒跣吁天,乞以身代。”英宗第二女魏國大長公主下嫁左衛(wèi)將軍王詵?!霸柲腹丫?,主處之近舍,日致膳饈,盧病,自和湯劑以進?!敝鞑粌H侍奉婆婆如此,還因不得日侍宣仁母后于寶慈宮,“居常悒然”。時帝居圣慈光獻皇后喪,毀甚,主曰:“吾與上同體,視此亦復(fù)何聊?”立遣散歌舞三十輩。神宗幼女徐國長公主,“年及笄,猶處圣瑞宮,侍母疾,晝夜暫去,藥餌非經(jīng)手弗以進,迨疾革,號慟屢絕,左右不忍視?!背鐚幦?,下嫁潘意之后,仍舊“事姑,修婦道?!边@些鮮活深刻的例子將宋代公主們的深厚孝道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相夫教子
宋代公主對夫婿禮遇有加,對子嗣諄諄教導(dǎo),實可謂典型的賢妻良母,荊國大長公主之夫李遵勖出守許州時,突然疾病,主見夫心切,趕著見夫君,左右人告訴公主要先稟報皇上才可以出行,公主等不及報告皇上,僅僅帶著五六人便啟程。夫婿遵勖去世之后,主“居夫喪衰麻,未嘗去身,服除,不復(fù)御華麗,嘗燕禁中,帝親為簪花,辭日:自誓不復(fù)為此久矣?!睂Ψ蛐龅乃坪I钋閬児盼从小W谂簢箝L公主性不妒忌,駙馬王詵便“以是自恣”,甚至“與妾奸主旁,妾數(shù)抵戾主”。主并沒有因此而怨恨駙馬,也未有何不平。直至元豐三年病篤,太后和皇帝錢來探視,當皇帝問主有何需要時,主“但謝復(fù)詵官而已”。不但不計前嫌,而且以德報怨,對夫婿始終保持如一的至愛。在教導(dǎo)子嗣方面,她們也是以身作則,諄諄善誘。荊國大長公主常告誡諸子“以忠義自守,無恃吾以速悔尤,視他子與己出均?!边B生病之時也不忘教導(dǎo)子嗣:主病目之時,帝挾醫(yī)珍視,問子孫所欲,主曰:“豈可以母病邀賞邪?”賚三百金,辭不受,及喪明,也不忘適時教導(dǎo)諸子:“柩中無藏金玉,時衣數(shù)襲而已,吾歿后,當亦如是?!笨芍^煞費苦心。
三、宋公主的婚姻特色
宋代有很多人認為是積貧積弱的朝代,然而世人也不乏對其贊譽之詞?!端问芳o事本末·序》中言:“大抵送三百年間,其家法嚴,故呂武之變不生于肘
腋;其國體順,故莽卓之禍不作于朝廷;吏以仁為治而蒼鷹乳虎之暴無所施于郡國;人以法相守而椎埋結(jié)駟之俠吾所容于閭巷;其制世定俗蓋有漢唐之所不能臻者?!北M管宋代與少數(shù)民族的征戰(zhàn)禍亂不斷,甚至最終被少數(shù)民族所滅,但是幾乎沒有出現(xiàn)過內(nèi)亂。宋代朝廷政治的穩(wěn)定與其公主的婚姻政策息息相關(guān)。
由于宋太祖?zhèn)€人的掌權(quán)歷史,對武將的防范、打壓便成了其維護統(tǒng)治秩序的必要手段?!氨漆尡鴻?quán)”即是這一政策的典型體現(xiàn)。宋太祖在罷免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將帥的兵權(quán)的時候,為防止這些將帥日后有不滿的舉動或者反叛的心思,曾與將帥相約:“我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梁武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戊辰)。于是,太祖將其同母妹秦國大長公主下嫁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將其女魏國大長公主下嫁功臣大將王審琦之子王承衍,魯國大長公主下嫁功臣大將石守信之子石保吉,陳國大長公主下嫁樞密使魏仁溥之子魏咸信。
于是,從太祖開始,以后宋朝各位皇帝臨朝執(zhí)政之時,都沿襲這種以聯(lián)姻方式壓抑鎮(zhèn)服武將以加強統(tǒng)治秩序的策略。太宗凡出嫁的四女:徐國大長公主下嫁樞密使、節(jié)度使吳延祚之子吳元扆,揚國大長公主下嫁樞密院事、鎮(zhèn)寧軍節(jié)度使柴禹錫之孫柴宗慶,雍國大公主下嫁宰相王溥之孫王貽永,荊國大長公主下嫁樞密使李崇矩之孫李遵勖。仁宗女兗國大長公主下嫁“宋代第一良將”曹彬后裔曹詩。英宗女魏楚國大長公主下嫁王審琦曾孫王師約,魏國大長公主下嫁宋初大將王全斌后裔王詵。神宗女唐國長公主下嫁三朝宰相韓琦之子韓嘉彥,徐國長公主下嫁潘美之孫潘意。哲宗女陳國公主下嫁左衛(wèi)將軍石端禮。徽宗女嘉德帝姬下降左衛(wèi)將軍曹夤,榮德帝姬下嫁左衛(wèi)將軍曹晟,崇德帝姬下嫁左衛(wèi)將軍曹浞。其他的公主不一一列舉。
可見,宋代公主的婚姻具有明顯的“將門”色彩。公主與將門后裔聯(lián)姻幾乎成為定理。這一方面鞏固拉攏了武將、維護了宋朝的政治統(tǒng)治,另一方面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武將政策”的一個典型現(xiàn)象,為后世的政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兩宋的九十位公主,大多具有恬淡儉節(jié)、賢惠仁厚的優(yōu)秀品質(zhì),并且事父母、禮夫婿、教子嗣、修婦道,不僅具有中國古代傳統(tǒng)賢淑女性相夫教子的美德,還兼?zhèn)涠Y賢下士、志向沖淡、以身作則、貴而不驕的優(yōu)秀皇族女性的特色。但身居尊位,難免有諸如婚嫁之類的不由己的苦衷與獨特的皇族命運??偠灾?,與歷史上各個朝代形形色色的公主相比,兩宋公主可謂守其分,盡其職,慎其獨,算得上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典型特色的女f生群體,足以給史冊留下刻骨銘心的一筆。
(作者簡介:任傳寧(1985.11—)女,山東泰安人,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古籍研究所。08級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