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全有
提到喇叭褲,人們就容易聯(lián)想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個改革開放之初的動人年代,其實,此前的六七十年代喇叭褲即已出現(xiàn),只不過較少而未引起人們過多的關(guān)注而已。
回眸喇叭褲的歷史,在我國至少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漢代。上世紀90年代初,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河南伊川、宜陽、洛寧、孟津縣發(fā)現(xiàn)了一批西漢空心畫像磚,磚上的圖像有“對舞女子皆梳鬟髻,著長袖緊身上衣,下穿喇叭褲”(李獻奇:《洛陽又發(fā)現(xiàn)一批西漢空心畫像磚》,《文物》1993年第5期)。
到了南北朝時期,喇叭褲穿著非常普遍和廣泛?;实鄞蟪即?,文官武官穿,貴婦穿,仆從侍女穿,士兵、文人、商人、樂工、農(nóng)民雜役……無不穿之。婦女穿著尤為好看。佐證有二:文物方面,喇叭褲在出土的南北朝文物中,大量被發(fā)現(xiàn),敦煌壁畫中也多有畫跡。如河南鄧州出土的侍從畫像磚、鼓樂隊畫像磚和儀仗畫像磚,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官吏陶俑、武士陶俑和仆人陶俑,敦煌壁畫《帝王圖》中二擎?zhèn)闶虖募岸鼗捅诋嫳蔽豪妊澆仕茱w天圖。文獻方面,《世說新語》云:武帝降王武子家,婢子百余人,皆綾羅褲褶。《鄴中記》載:“石虎皇后出,女騎一千為鹵簿,冬月皆著紫衣巾,蜀錦褲褶。”褲褶即喇叭褲。試想,百余婢女,一千個女騎均穿羅、錦喇叭褲,豈不蔚為壯觀嗎?(陳連升:《女褲世典》,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年版)
喇叭褲在國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18世紀,當(dāng)時英國是航海事業(yè)較發(fā)達的國家,但限于艦船的船身小、船體輕,在海上遇到大風(fēng)浪,船被打翻,士兵落水的危險很大。為了便于搶救溺水者,英國水兵軍服的褲腳管比較肥大,呈喇叭形。溺水者被救上來,呈仰臥狀,救護者解開其腰帶,拉住褲腳,很容易就能把濕衣脫下來。到了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貓王艾爾維斯·阿龍·普雷斯利(Eiris AronPresley)第一次演出就穿了喇叭褲。據(jù)貓王自己回憶,他第一次上臺就被觀眾嚇了一跳,因為“我不知道他們在嚷什么,我根本不知道我的身體在怎樣扭動,對我來說那是自然不過的事,我回到后臺間舞臺經(jīng)理,我剛才做了什么,經(jīng)理答道,不知道,不過,你出去繼續(xù)做就是了”。貓王身穿喇叭褲,唱歌時就像騎著顛簸跳躍的公牛,兩腿抖動,雙手揮舞著吉他,仿佛一個下肢癱瘓的瘸子在符咒的魔力下起舞,引得觀眾跟著他發(fā)狂,跺腳尖叫。唐師曾說:“一直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們學(xué)校也流行過喇叭褲,但當(dāng)時我還不知道這始作俑者就是貓王?!?唐師曾:《孟斐斯邂逅貓王》,《人民公安》2000年第17期)1960年,喇叭褲成為美國時尚,后來貓王將之推向了時尚的巔峰,隨后流傳到日本和港臺。(葉匡政:《1978年,喇叭褲成為個性的象征》,《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報》2009年1月22日)
20世紀60年代初,法國巴黎的服裝設(shè)計師花樣翻新,他們參照當(dāng)年英國水兵的軍褲式樣,設(shè)計了現(xiàn)代時裝喇叭褲。式樣特點是褲襠淺,臀部包得緊,膝部窄,而褲腳寬大。造型是膝部以上著重突出人體線條,膝部以下則予以過分夸張。由于它式樣奇特,一度吸引了西方國家的不少青年。60年代末,留長發(fā)、穿喇叭褲成了西方“嬉皮士”(Hippies)的突出標志?!翱帷?Cool)起源于一種叫be-bop的爵士音樂,極受大眾追捧,在60年代專指當(dāng)時流行一時的喇叭褲。
受西方喇叭褲風(fēng)習(xí)的影響,港臺地區(qū)的喇叭褲在六七十年代也十分流行,許多影視作品中就閃動著喇叭褲的身影。著名影星李小龍就十分喜歡喇叭褲,1970年他在泰國拍《唐山大兄》時,泰國的一位名裁縫為外景隊逢制新衣,“李小龍等很多人都訂制了好幾條喇叭褲”(衣依:《(唐山大兄>女主角衣依憶李小龍》,《中華武術(shù)》2002年第7期)。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鄧麗君的綿音柔曲在大陸的蔓延,香港電影伴著流行歌曲和蛤蟆鏡、喇叭褲風(fēng)行內(nèi)地。
港臺電影之外,國外還有一些電影也對喇叭褲的流行(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產(chǎn)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日本電影《阿西門的街》,墨西哥電影《葉塞尼亞》、《冷酷的心》以及巴基斯坦電影《永恒的愛情》等,影片中的主人公幾乎都是流浪歌手、海盜、窮小子之類不被社會所接納、認可的“邊緣人”,這恰恰吻合了那個時代青年人中普遍存在的迷茫和失落情緒。一時間,穿喇叭褲、花襯衣,蓄長發(fā),手提雙喇叭錄音機的形象成了社會上的流行風(fēng)景,成了“頹廢青年”的標準裝束。80年代初有一部反映普通北京人生活的電影《夕照街》,陳佩斯在片中扮演了一個名叫“二子”的胡同青年,穿喇叭褲、花格襯衫,蓄長發(fā),尤其是操著地道北京口音說的那句:“瞧電影去,《葉塞尼亞》!哥們,拜拜吧您哪!”成了當(dāng)時許多年輕人的一句口頭禪。崔健在他的歌中對這種穿著的群體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我沒有錢,也沒有地方,我只有過去……
與上述主人公社會地位不同的國外電影中,也有和喇叭褲相關(guān)聯(lián)的,這里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1978年曾風(fēng)靡我國的兩部日本電影:《望鄉(xiāng)》、《追捕》?!锻l(xiāng)》中栗原小卷扮演的記者面容清秀、氣質(zhì)高雅,一條白色的喇叭褲讓她的身材更顯裊娜;《追捕》中高倉健和中野良子不僅成了年輕人最早的偶像,片中矢村警長的墨鏡、鬢角、長發(fā)和一條上窄下寬的喇叭褲,更成了當(dāng)時年輕人眼中的時尚。
電影作為一個大眾化的藝術(shù)載體,其影響確實很大。80年代初有一個幽默:甲:看你這一身打扮,留著長頭發(fā)和小胡子,穿粉喇叭褲、花襯衫,不男不女的。乙:你看看電影就不會大驚小怪的了。(張馥楠:《影院拾零》,《電影評介》1982年第5期)
七八十年代,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民間的海內(nèi)外往來日漸密切,這也推動了喇叭褲的流行。張浩音曾回憶道:大約小學(xué)三四年級的光景,我的一個同學(xué)家里來了個“香港阿叔”。那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香港阿叔”留著長長的頭發(fā),穿著喇叭褲,很是時髦。我們都羨慕那個同學(xué),包括他不肯拿出來的“阿叔”從香港帶來的玩具。這是我對香港的第一印象。長頭發(fā)和喇叭褲是我對那個陌生世界的全部了解。(張浩音:《我的香港印象》,《神州學(xué)人》1997年第6期)
大約在1985年前后,喇叭褲熱潮逐漸消退,之后的90年代初以及本世紀初,改裝的類型時有流行,只是已不復(fù)有七八十年代的吸引力,而日漸常態(tài)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