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曾向美國來的畫家本杰明·威斯特(Ben-jamin West)打聽:“華盛頓打贏了我們,現在他打算怎么干呢?”后者答道:“喔……聽說他將返回他的農莊。”國王大吃一驚,不禁感慨:“假如真是這樣的話,他將是世上最偉大的人。”
獨立戰(zhàn)爭勝利之后,華盛頓主動辭職,解甲歸田。后來他當選總統(tǒng),兩屆任期之后,堅拒再選,終于回到讓他魂牽夢縈的農莊。
回顧美國的建國史,除了華盛頓之外,告老回鄉(xiāng)種地的英雄其實還大有人在。比如第二任總統(tǒng)約翰·亞當斯,他在競選連任失敗之后,也是立即以平民身份離開剛剛落成的白宮,回到家鄉(xiāng)莊園一邊寫回憶錄一邊在田里勞作。
這并不是因為那一代人都視功名利祿如糞土,更不是因為他們全都是堯舜般的圣人,而是他們都共同沐浴在一種源自英格蘭卻又帶上了北美清教徒色彩的文化中。早自17世紀開始,英格蘭富豪就以“鄉(xiāng)紳”為畢生追求的最高人格類型。不管一個人在城里做了多大的買賣。他都會渴望鄉(xiāng)間的田園生活。那里不只有一座寬敞舒適的大宅,他還要加入一種社群生活,贊助教堂的裝修。出任地方上的治安推事,然后受到鄰里的尊敬,甚至成為上議院的議員,早年的美國也繼承了這種理想,再加上清教徒對勞動的推崇,遂醞釀出那種既要當地主還要親身投入勞動的北美鄉(xiāng)紳文化。
對這些人來說,即使從政是人生高潮,也不必然就是一輩子唯一值得追求的事業(yè)。
我們又何必要說美國?中國一樣有源遠流長的鄉(xiāng)紳傳統(tǒng)。晚年的唐紹儀,以前任民國,總理的身份“屈就”老家中山縣縣長之職,傳為佳話;其實在他看來,這只不過像是以前的老員外替鄉(xiāng)親辦點事罷了。我們覺得唐紹儀高風亮節(jié),我們佩服華盛頓那批人的淡泊,是因為今天這個時代,萬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一個有志氣的人除了當官,就不知道還有什么理想的生涯選擇了:而當過官的人,也不知道那向晚時光該如何打發(fā)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