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榮 趙智敏
摘要:當前我國媒體新聞報道失衡問題嚴重,主要表現在:報道的“一邊倒”;對不同階層生活畫面反映得過度扭曲;娛樂化消解著新聞報道本身的嚴肅性和啟示意義。如何破解此難題?本文從四方面提出對策:拓寬新聞的信源渠道、把握好單篇報道的平衡、重視報道的整體平衡、制度保證。
關鍵詞:新聞報道平衡客觀性原則
媒體是以傳播信息為要務的大眾傳播工具,不論傳媒發(fā)展和演化出多少功能,都不能弱化其最基本的功能——傳播信息。為確保信息的真實、全面、客觀、公正。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是不可或缺的。
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80年代,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由于我國的新聞事業(yè)強調喉舌性質和凸顯宣傳功能,平衡原則實際上長期被忽視。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傳媒所面臨的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這一原則才開始被人們逐漸認識和重視,1983年孫旭培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新聞報道的平衡原則。①但從目前的媒體實踐來看,這一重要原則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如果說,在計劃經濟時代和改革開放的初期,新聞報道的不平衡操作帶來的負面影響還能被社會所吸納的話,那么在社會利益多元、文化多元的格局基本形成的今天。忽視新聞報道中應遵守的平衡原則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從總體看來,當前我國媒體在新聞報道中的失衡現象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
報道的過度偏向:“一邊倒”
今天的中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整個社會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體,同時不同利益群體各自的利益訴求也呈現多元化色彩。在這種背景下,及時而準確地反映社會的不同呼聲及需球已勢在必行??墒?,媒體卻常常視而不見:對同一問題、不同的利益群體的不同訴求和看法的反映往往只有一個聲音,于是便出現了“多元社會一個聲音”的失衡報道——注重一面之詞的“一邊倒”的新聞占據媒體。當前媒體在新聞報道時的過度偏向。使得新聞資源的供給無法滿足整個社會的正常需要,導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公眾在信息資源享有上的不公平?!耙贿叺埂钡膱蟮?。使得媒體報道所制造的社會幻像遮蔽了實際存在的諸多急需解決的問題。這樣不僅損害了媒體自身的公信力。也誤導了人們對于現實世界的認識。其實,意見和利益的公開表達,多種意見和多元利益的暢通體現。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對不同階層生活畫面反映的過度扭曲
近年來,隨著社會轉型的加快和國家公共政策制定的傾向性調整。我國社會的整體人群出現了急劇分化的趨勢,這種深刻的變化給作為以反映社會現實變動為己任的媒體提出了全新的課題:如何合理地反映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畫面。從媒體近年的報道應對來看,情況并不能讓人感到滿意,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媒體對于不同階層生活畫面反映的過度扭曲,其表現和危害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對強勢階層報道的圣像化。在傳媒日益商業(yè)化運作的今天。媒介越來越多地趨向于把精力放在對富人和精英的報道上。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已經走向市場的媒體必須盡可能多地吸引受眾眼球,借此獲得最大量的商業(yè)利潤。同時,對于財富、成功和美貌的向往與追逐則是當下眾多國人的共同心理。在以上商業(yè)原則的支配下,便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當今的傳媒。是城市的傳媒,而不是農村的傳媒;是富人的傳媒,而不是窮人的傳媒?!?/p>
如果說,在分量上媒體更傾向于對富人和精英加以報道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話,那么媒體對于此類人群報道取向的選擇卻存在著不容小視的問題,即不惜版面、時段過多地渲染此類人群的超出常人的價值觀念、利益需求、思想感情、生活方式,而對于他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歷程的孜孜求索、崇高理想的不斷塑造等更可以激人奮進的內容卻視而不見。這種完全圣像化的報道取舍不僅掩蓋了此類人群的生存真相,還助長了整個社會的奢靡享受和攀比的風氣,無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對困難人群報道的悲劇化。當前。我國一部分都市類媒體把報道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放于困難群體,關注底層人的生活,這是一個極好的現象。但是,關注困難群體的媒體的一些報道也出現嚴重的取舍偏見:新聞報道主題的悲劇化。進城男民工們讓人膽寒的討薪,生活無著的打工女被強逼賣淫,等等。諸如此類足以震撼眼球的媒體報道只能集中反映一個主題:在現實狀況下困難人群的悲劇命運。
其實,困難人群在當前的中國數量巨大,其生存現狀也呈現出多元的態(tài)勢,可能有悲劇,但更多的不是悲劇。如果媒體把對困難群體的關注點僅僅集中在那些具有強烈矛盾沖突的一小部分人身上的小部分頗有沖擊力的偏激事件上,則其對現實的反映無疑是失衡的,其最終的結果可能會導致民眾對社會的不滿甚至引發(fā)仇恨,當然也可能導致一部分人對于弱勢群體的心理漠視甚至歧視。
對普通人群報道的丑化。在對普通人群的生活畫面進行報道時。媒體也似乎形成一個慣式:從尋常要素中極力挖掘出富有戲劇化的因子來制造噱頭,吸引眼球,如對于在校大學生研究生的報道,對于這一有著生機勃勃的精神風貌的未來中國棟梁群體的正面報道并不多,對他們的報道卻往往通過自殺、性、精神病、貧困、犯罪等矛盾沖突異常劇烈的事件來顯現。如此的報道在媒體上比比皆是,而積年累月的此種報道使公眾形成了對這一群體的錯覺:他們沒有社會責任感,正在走向墮落。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媒體這種丑化普通人群的報道涉及面很廣,幾乎包括所有的從事著一般職業(yè)并有著一般收入的人群,比如醫(yī)務工作者、教師,等等。
娛樂化消解著新聞報道本身的嚴肅性和啟示意義
從近代報紙產生一直到現在,大眾傳媒已經開拓出了豐富的功能。以信息傳播為基礎的其他功能的延展充分滿足了人們的多方面需求。一個健康的媒介運行環(huán)境應該是各級各類媒體所合成的媒介整體能夠均衡地發(fā)揮各方面的功能,為公眾提供所需要的各種信息營養(yǎng),而不是單方面有意地使某方面功能的凸顯或者夸張性發(fā)揮。否則,過度發(fā)揮某一方面的功能,則媒介的整體運營環(huán)境是病態(tài)的。從我國媒介目前運行的狀況來看,媒體對娛樂功能的過分強調已經對其信息傳播功能的發(fā)揮造成了嚴重的擠壓。更為嚴重的是,新聞娛樂化的泛濫正消解著新聞報道本身的嚴肅性和啟示意義。
媒體的娛樂化不僅表現在娛樂類節(jié)目在數量上的過度擴張,還表現在新聞類節(jié)目的娛樂化包裝上,尤其是嚴肅的新聞以娛樂為導向報道出來。現在的媒體報道中,許多嚴肅的新聞常常被處理成了娛樂,比如腐敗官員的曝光,還有殺人、強奸等刑事案件……都變成了茶余飯后的娛樂材料。過于強化新聞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一些方面會導致新聞事件本身的嚴肅性和啟示意義的喪失,如此則無疑是整個社會的悲哀了。
總體來說,報道中的平衡原則被打破
往往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是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的宣傳化。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習慣于站在政府立場上,扮演政府領導的角色。此種情況下,報道的宣傳味過濃當然無法避免。
二是媒體的商業(yè)化炒作。在現實媒體的運行中,媒體在經濟壓力下往往對報道對象的某一方面作夸大性的報道,從而吸引受眾的注意。
當然,由于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導致的我國新聞工作者平衡理念的長期缺失也是造成新聞報道失衡的重要原因。
新聞報道失衡的后果相當嚴重:更深地損害著媒體的公信力。導致社會各方矛盾的激化,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呼喚媒體對于平衡原則的重視以及規(guī)避由于新聞報道忽視平衡原則帶來的種種弊端已迫在眉睫。在試圖破解當前我國媒體新聞報道失衡難題的時候,仍然有必要對平衡原則的具體內涵做出清晰的闡釋。
筆者認為要清楚地對平衡的定義加以表達,必須把握下面幾個重要內涵:給涉入新聞事件的各個方面以平等的表達機會:摒棄中庸的不分主次的表達;對于相互對立的觀點要進行客觀的陳述,不能故意作任何主觀的掩飾和忽略;平衡要內化為記者的職業(yè)道德,而不僅是簡單的技術操作。
在對平衡原則的內涵重新認識的基礎上。筆者以為要徹底解決當前我國新聞報道中的平衡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拓寬采集新聞的信源渠道。“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一俗語所昭示的真知同樣適用于新聞報道。通過對于多個新聞源的使用和交代,媒體一方面可以表明新聞事實是有根據的,增強新聞的真實性;同時,還可以通過集納各方信息,兼顧矛盾各方,防止新聞報道的“一邊倒”,為實現新聞報道的平衡奠定良好的信源基礎。
在盡力拓寬采集新聞的信源渠道的時候,還要注意在其中尋找出對事物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的方面并使之加以突出,而不可各打五十大板,這可從梅爾文·門徹的相關闡述中得到啟發(fā):平衡很重要。平衡并不是指他們必須讓自己站在爭論的正中央的位置。假如候選人A今天做了一個重要演講,這個演講值得上頭版。而在同一天,反對者B只是重復了昨天的話或說了一些廢話,報紙或廣播電視臺就沒有必要在言之有物和言之無物之間保持平衡。一個絕對平衡的新聞界等于沒有新聞界。
把握好單篇報道的平衡,但不排斥傾向性。就把握好單篇報道的平衡這一提法,學界和業(yè)界早已達成共識。如何才能操作好?當然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來實現。如多側面呈現固定采訪對象的意見,多了解不同采訪對象針對同一個事件的意見,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手段達到平衡,都只不過是一種技巧。“但實際上平衡是一種道德責任。不能夠用秒表或直尺來衡量”。所以,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中保持平衡的意識并有意為之才是最重要的。
單篇報道的平衡為媒體新聞報道的整體平衡打下了基礎。但在具體的操作中,有人會誤認為平衡便是沒有傾向。事實上,在平衡手法的操作中記者總會把某種因素、意見作為主要因素、主要意見突出進行報道,只是同時要顧及或者注意到其他的因素、意見。這些被突出出來作為主要因素和意見的內容就體現了新聞的傾向性。以典型人物報道為例,要重點體現出人物所展現出來的時代精神,同時也要呈現出人物豐滿的人性化形象,當然展現出時代精神則是記者的傾向所在了。
重視新聞報道的整體平衡。通過連續(xù)不斷的新聞報道。向人們呈現一幅現實社會的真實圖景:既不一邊倒,也不是歌舞升平的媒體幻象。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從整個現實出發(fā)。決不漏報、瞞報重大新聞事件,也要注意各類報道議題的平衡,同時還要注意報道價值取向的適當平衡,當然也不能忽視媒體各類功能之間的協(xié)調,避免使某一方面的功能出現過度的膨脹。
制度保證。我國媒體生存的現時生態(tài)環(huán)境決定了其運行過程中會常常受到來自相關部門制定的特殊規(guī)則的制約。不可否認,這是由我國的社會制度和媒體發(fā)展的傳統(tǒng)決定的,也是媒體應該面對和自覺遵守的。但是,媒體作為社會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特殊小系統(tǒng),它的發(fā)展和運行有著自己特有的運行規(guī)律,如果違背了這些規(guī)律,則不可避免地導致媒體新聞報道的失衡,所以破解我國新聞報道失衡難題的制度性因素必須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新聞報道的公正與平衡,是媒體公信力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對新聞報道中的平衡原則,新聞工作者要準確把握其內涵。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標,是更準確地反映事物內部及其與外部的聯系,達到真實客觀公正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媒介圖景的境界,即盡力呈現事物復雜而多元的本來面目。不能否認的是,平衡不單是技術問題,它還是道德問題。因此,平衡的實現需要新聞從業(yè)者自身高度重視,把它內化為一種職業(yè)素養(yǎng)。當然,平衡的實現還需要必要的制度加以保證,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許可,平衡也只能成為新聞界內部的一個概念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