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

2009-05-22 02:18周建標
關鍵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周建標

[摘要]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為主體,以道家和釋家為兩翼。儒、道、釋三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人生的智慧進行了闡釋,儒、道、釋三家的闡釋雖然有所差異,但殊途同歸,都是要導引人們達到和諧人生。儒、道、釋三家都強調(diào)從自我的修煉做起,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特別是汲取“知天、知人、知己”的道理,促進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

[關鍵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諧思想;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5595(2009)02-0025-(04)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其中,“民主法治”講的是政治和諧;“公平正義、誠信友愛”說的就是人際和諧;“安定有序、充滿活力”講的是社會整體和諧,它需要建立在每個人的身心和諧與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之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講的是天人和諧。為此,必須把“民主法治”作為制度建設的努力方向;把社會的“公平正義”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標尺,把“誠信友愛”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把“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作為和諧社會構建的整體目標,構建“充滿活力”的和諧社會,要求激發(fā)每個人的活力,讓全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都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由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具有較大的心理調(diào)適功能,因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需要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特別是汲取“知天、知人、知己”道理,促進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

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具有心理調(diào)適功能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儒、道、釋為一體。儒家講人世,強調(diào)以天下為己任,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追求快樂人生;道家講忘世,強調(diào)清靜無為,精神超脫,以柔克剛,安時處順,追求延年益壽,追求長生不老;釋家講出世,強調(diào)萬物皆空,排除煩惱,自度度人,追求來生幸福。儒、道、釋三家相互激蕩,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為中國人的快樂人生、長生不老、來生幸福提供了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出現(xiàn)了“三教同流”、“三教合一”的現(xiàn)象,“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身,以儒治世”,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人生智慧。儒、道、釋三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人生的智慧提出了一些具有啟迪性的主張,這些主張雖然有所差異,但卻各有特色,殊途同歸,都是要達到和諧人生。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具有心理調(diào)適功能。古代中國人在順利和成功的時候,就會堅持“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家思想,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旦受到挫折和失敗,處于逆境的時候,也會接受“順其自然”的道家思想,甚至看破紅塵,相信“一切皆空”的釋家思想。

許多古代中國人在他一生的不同時期,會接受不同的思想。在青壯年時期,有志向有抱負,肯奮斗有作為,往往接受“建功立業(yè)”的儒家思想;到了中年時期,往往會接受“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到了老年時期,往往會接受“積德行善”的釋家思想,覺得人生苦短,不再留戀紅塵。這就是中華文化和諧思想的心理調(diào)適功能。因此,許多古代中國人往往遇到問題時比較冷靜,可以有不同的價值選擇,可以有回旋的余地,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

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之境界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的理想境界,簡單地說,就是要實現(xiàn)“和諧社會”,包括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用宋代大儒張載的話來說,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張載的上述主張也可以理解為:“為天地立心”,就是要重建天人和諧的生態(tài)觀,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生民立命”,就是要調(diào)整人類的價值觀,要改變?nèi)祟愡^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而精神空虛的生活品質(zhì),要實現(xiàn)物質(zhì)富裕和精神幸福;“為往圣繼絕學”,就是要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萬世開太平”,就是要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世界,使人類永久擺脫生態(tài)危機、人文危機、精神危機,實現(xiàn)人類真正的和諧相處、永久和平。解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思想中蘊涵著的境界,可以發(fā)現(xiàn)如下內(nèi)容。

(一)倡導天人合一,追求天人和諧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倡導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認為人的精神和行為要與自然相一致,才能達到天道(自然規(guī)律)與人道(倫理道德)的統(tǒng)一,才能實現(xiàn)天人和諧,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就要“知天”、“順天”??v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天人合一觀,一是道家“回歸自然”的“天人玄同”說;二是儒家的“天人相通”說。兩種觀點雖然有差異,但主張?zhí)烊撕椭C是一致的,在儒道兩家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通的,是可以統(tǒng)一的。

1.道家的“天人合一”觀主張從天道入手來把握人道

老子從現(xiàn)實和理想兩個層面論述了天道與人道的關系。從現(xiàn)實層面說,老子認為天道與人道并不一致:“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道德經(jīng)·七十七章》)從理想層面說,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jīng)·二十五章》)老子認為,人道必須服從天道,才能求得天人合一。他要求人們放棄一切違背天道的人為行動,而應該“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莊子作為老子的繼承者,視天道為人道的最高準則。莊子反對以人為行動對抗天道,強調(diào)人們做事必須服從自然之道,做到游刃有余。他用“庖丁解?!钡脑⒀?,生動地表達了人道(主觀能動性)與天道(客觀規(guī)律性)相統(tǒng)一的思想。

2.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從人道人手來把握天道

“天人相通”說是正統(tǒng)儒家的天人合一觀。儒家認為,人所遵循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源于自然規(guī)律,從這個意義上說,天道與人道是相通的。儒家認為,要達到天人合一,就要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模仿自然,修身養(yǎng)性,達到天人和諧的境界。儒家把大禹治水的智慧,看作是順應自然的典范。儒家認為,人如果能夠不斷地進行自我修煉,就能夠與天道相契合,就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

3.親近自然,愛護自然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認為“萬物都有思想感情”。“萬物有情”的思想,充分體現(xiàn)在許多美麗的傳說中,人們想象各種自然物都可以化作精靈,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與人類和諧相處,幫助人類克服困難、戰(zhàn)勝困難。遺憾的是在“大躍進”時代,因“左傾”思想盛行,曲解荀子“人定勝天”的思想,高喊“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濫伐森林,破壞植被,開荒種地,填湖造田,違背自然規(guī)律,結果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主張親近自然,愛護自然,這與現(xiàn)代生態(tài)學不謀而合。現(xiàn)代生態(tài)學的產(chǎn)生,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思索生命的新方法。現(xiàn)代生態(tài)學,讓“天

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現(xiàn)新的生機,煥發(fā)出智慧的光芒。

(二)倡導仁義道德與中庸尚和,追求誠信友愛和安定南序

在人際關系上,孔子主張“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論語·憲問》),通過自我完善,和諧相處,促進人際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終實現(xiàn)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儒家的和諧思想,可概括為“仁義道德”和“中庸尚和”。

1.“仁義道德”

學者們用“仁義道德”四個字來概括儒家的基本精神。在《論語》中,講“仁”有104次,可見“仁”的重要性。但是,孔子的“仁學”思想,沒有理論說明,只有具體的教導,而且答案是因人而異的。“仁”是儒家哲學思想的核心范疇。在儒家看來,“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但“仁”卻源于人最樸素最自然的情感,發(fā)于人的本心。儒家把“孝悌”看成“仁”的核心??鬃诱f,仁者,人也。孔子把“仁”作為人的根本。孟子說,親親,仁也。他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就是“仁”。孔子的弟子有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即對父母的愛,“悌”則是對兄長的愛,儒家把以“孝悌”為主要內(nèi)容的親情之愛,看成是“仁”的核心,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首要內(nèi)容。

儒家倡導把親情之愛擴展到人際之愛?!胺t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在這里,孔子把“愛人”作為“仁”的定義??鬃舆€要求他的學生要從親情之愛擴展到人際之愛,要博愛大眾,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如何才能做到博愛呢?孔子認為實現(xiàn)博愛的途徑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由此看來,孔子所說的“仁”,不僅指人們心里要想到他人,而且在行動上也要尊重他人,愛護他人,所以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充滿博愛的人間將是什么樣的情景呢?孔子認為,充滿博愛的大同世界應該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孔子“仁學”思想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1993年8月,“第二屆世界宗教議會”在芝加哥召開,通過并發(fā)表了《世界宗教議會走向全球倫理宣言》,該《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確定為“全球倫理”,并指出“這個終極的、絕對的標準,適用于人生各個范疇,家庭社會,種族、國家和宗教?!边@意味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人生智慧已經(jīng)被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所接受。

2.中庸尚和

儒家為了實現(xiàn)人際和諧,提供了兩大法寶:一是“中”,二是“和”??鬃犹岢觥爸杏埂备拍?,子思進一步闡述了中庸之道,并融入“尚和精神”,寫成《中庸》?!吨杏埂穼Α爸小迸c“和”做了這樣的解釋:“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執(zhí)兩用中”出自儒家經(jīng)典《中庸》“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敝杏怪朗侨寮胰松腔鄣暮诵睦碚摚彩翘幚砣穗H關系的一種思維觀念和行為準則。“中”是“中間”的意思,“庸”是“用”的意思,“中庸”是“用中”的意思,孔子強調(diào)要把握適當?shù)摹岸取?,要恰如其分。但要把握這個度,并不容易,因此,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感嘆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也。”意思是:中庸作為道德標準,是最高的,百姓缺乏這種道德已經(jīng)很久了。因為許多人總是喜歡走極端,而孔子則認為“過猶不及”。

中庸之道,經(jīng)過儒家的不斷發(fā)揚光大,已經(jīng)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也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中庸是儒家的重要學說,但道家和釋家也有中庸思想。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講到人生的許多矛盾現(xiàn)象,如進與退、福與禍、智與愚,在人生旅途中,不是得此,就是失彼;不是太過,就是不及,很難達到均衡的狀態(tài),因此造成社會紊亂、不和諧的種種弊端。針對這些現(xiàn)象,老子警告人們:欲進故退、欲擒故縱、福禍相依、大智若愚。這些充滿智慧的提示,貫穿著中庸的人生哲學。釋迦牟尼說: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取,莫著急、莫放逸、莫取相。釋迦牟尼要求的是修習“中道妙理”,這與儒家的中庸之道異曲同工。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的圣賢們,為什么都異口同聲提倡中庸之道?究其原因,在于中庸之道為人類提供了一種生活理想,在兩個極端之間選擇“中和”的內(nèi)容,是人類獲得和諧生活的途徑。人類社會依賴中庸之道,才不至于完全崩潰和毀滅。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倡尚和精神??鬃诱f:“禮之用,和為貴”。主張借禮制的作用來保持人際和諧。孟子也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達了對人際和諧的追求。將“和”用于人生,以寬和的態(tài)度待人,就會取得眾人的信任,就會上下通達、左右和諧。儒家重視自身修養(yǎng),將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視為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體現(xiàn)了一種道德境界和人文涵養(yǎng)。寬以待人,厚德載物,對他人不求全責備,從善意的角度出發(fā)推測他人,既要容人之惡,又要成人之美。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其實也是在解脫自己、善待自己。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中”求“和”的人生智慧,是營造和諧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和諧人文環(huán)境的基本原則。它作為一種調(diào)節(jié)社會矛盾、達到中和狀態(tài)的深刻哲理,為人們保持人際和諧、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精神資源。

(三)倡導修身養(yǎng)性,追求身心和諧

要追求身心和諧,就要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系,就要磨練自我、提升自我、善待自我,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要磨練自我,使之充滿活力。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前提,也是安身立命的問題。

儒家的理想人格,不僅要自身修煉,更重要的是要擔負起濟世安民的責任。儒家真誠關懷家事國事天下事,努力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建功立業(yè),心系百姓疾苦和國家興亡??鬃訛槿藗儤淞⒘藙偨∮袨?、自強不息的典范??鬃痈嬖V他的學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孔子一生致力于為理想而奮斗,他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tài)度,他“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因而,他主張刻苦學習,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中庸》)

提升自我,從精神層面上來說,是從精神上對生命、生活和生存方式的升華,是中華文化和諧思想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儒家提倡“孔顏樂處”、自得其樂??鬃佑袃啥沃恼Z錄講到“樂”:一句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另一句是“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這兩句被北宋周敦頤稱為“孔顏之樂”,它幾乎

貫穿于整個宋明理學之中??鬃又苡瘟袊嵟媪麟x;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窮居陋巷。這本身并無快樂可言,但孔子和顏回自得其樂,善待自我,淡化了身處逆境或物質(zhì)匱乏所引起的外在困難,體悟到一種理性的快樂。

善待自我,知足常樂。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正面和反面,人生也是如此,有得就會有失,有順就會有逆,有勝就會有敗,有進就會有退。順境易處,逆境難為,關鍵在于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順境和逆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孟子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這種思想把慎獨和曠達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積極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幾千年來其影響始終不衰。

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人生的難題,不外乎名與利,然而,僅僅在名利兩方面尋求滿足,則難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yǎng),因為名利只是人生私欲,離不開一個“我”字,而要達到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就必須超越這個“我”。名與利都可以歸結為一個“欲”字。名望欲,物質(zhì)欲,還有從這兩種欲望衍生出來的權利欲、金錢欲和色欲等,這些欲望的滿足是無止境的。如何應對呢?那就是“知足常樂”。道家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儒家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欲望少了,人就不會被外物所糾纏,身體就會輕松愉快,心靈才能得到滋養(yǎng)。釋家禪宗講“放下執(zhí)著”,釋教要求人們不可執(zhí)“有”,也不可執(zhí)“空”。面對名利,儒、道、釋三家都提出了各自的解脫之道。他們開出的藥方,雖然可以“治療心病”,但缺乏“濟世安民”功效,人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名和利,該忙碌的依然要忙碌,該追求依然要追求。不過,在物欲張揚、充滿誘惑的今天,勸人把名利看淡一點,給自己留塊方寸凈土,清心寡欲,在清靜中尋找樂趣,把自己調(diào)劑到怡然自得的狀態(tài),從這個角度看,儒、道、釋三家之說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主張但求心安,達觀超脫。修身之本在于安心。禪宗主張凡事都要堅持平常心,不過分追求、不過分祈盼、不過分喜怒哀樂,順其自然,但求心安。如此一來,繁雜的人生問題,就會變得比較簡單明了。

在任何環(huán)境中,人生還有一種最后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心態(tài)。良好的心態(tài),有利于正確對待客觀事物,對健康也是有益的;不良的心態(tài)對健康有害,甚至導致疾病。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統(tǒng)計,全球完全沒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例只有9.5%。據(jù)中國衛(wèi)生部報告,目前中國每年有25萬人自殺身亡。自殺是中國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是15~34歲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自殺的主要原因是精神抑郁癥。預防抑郁癥的主要辦法就是要緩解壓力,及時調(diào)整心理上的不平衡,消除和改變不良心態(tài),做到知足常樂、達觀超脫、宣泄疏導、自得其樂。

當前,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諧思想,目的就是實現(xiàn)和諧人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促進社會和諧。

[責任編輯:王繼洲]

猜你喜歡
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化需清除哪些障礙
談如何在小學教育中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刻內(nèi)涵與動力源泉
基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經(jīng)濟理念創(chuàng)新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資助育人的“四化一體”融合機制研究
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思想品德課堂中綻放
高職院校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認知現(xiàn)狀實證分析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思考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
浦江县| 大安市| 四川省| 聂荣县| 揭西县| 靖宇县| 太谷县| 承德市| 芦山县| 汉沽区| 忻城县| 宜兰市| 嘉定区| 定安县| 民和| 三门县| 富源县| 临海市| 辽阳县| 将乐县| 石台县| 辽宁省| 定远县| 南和县| 丰镇市| 麻阳| 旬邑县| 铜川市| 南乐县| 东城区| 六枝特区| 长岛县| 彰武县| 富民县| 福建省| 上林县| 和田市| 柳河县| 五大连池市| 怀化市|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