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蘇華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情節(jié)十分簡單,文字間蘊含的“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的信念情感,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在理解上也不成問題。仔細地審視全文,似乎很難找到較好的語言訓練點。那么,面對這類學生一讀就懂的課文,我們到底該教什么,怎么教呢?
一、 抓住課文主線,激發(fā)閱讀期待
閱讀課上的語言學習是憑借課文進行的,如果沒有以讀書活動為主線的言語內化行為,那么語文教學的有效訓練將是一句空話。如何才能讓學生對簡單易懂、平淡無奇的文章產(chǎn)生興趣呢?我以為緊緊抓住課文主線,并以此為抓手抽絲剝繭,不失為教學此類課文的捷徑。
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是圍繞“弱小”的話題展開敘述的。乍看第1自然段的表達,除了普通還是普通,沒什么文學價值。可仔細想想,矛盾出來了。你看,人物出場的順序不就是在告訴我們薩沙(即課題中的“我”)是最弱小的嗎?可是課題卻說“我”不是最弱小的,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在第7自然段:“滂沱大雨已經(jīng)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币粋€擬人句,為我們呈現(xiàn)了本文中最弱小者的形象?!笆裁唇凶钊跣〉??”“如何判斷誰是最弱小的?”像這樣的閱讀細節(jié)往往是學生不容易關注到的,而我們如果在教學中圍繞“弱小”這一主線,把它們巧妙地抓住,并適當放大的話,學生的閱讀期待一定會熱切而強烈起來。有了強烈的閱讀期待,津津有味地品讀課文也就有了扎實的基礎。
二、 培養(yǎng)閱讀眼光,品味深層聯(lián)系
很多學生的閱讀往往停留在“趣”字上,缺乏與文本、與作者、與自己的對話。要想通過閱讀達成認知的碰撞、情感的溝通、思想的交流、心靈的滌蕩、智慧的啟迪,還需要不斷錘煉一種意識。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有了開頭的“天氣悶熱”,才有了下文的“雷聲大作、大雨如注、滂沱大雨”和讓雨衣的感人故事;前文交代了“森林里是那么美好”,后面就出現(xiàn)了野薔薇的“芳香撲鼻”、森林度假的怡然自得和傳遞雨衣的溫馨場景;文首告訴大家薩沙是最弱小的,所以媽媽把雨衣讓給了他是那么理所當然;文末對野薔薇的嬌嫩纖弱進行刻畫,又讓薩沙將雨衣蓋在野薔薇上是那么順理成章、貼切自然……情融于景,事交織于情,“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的情感信念就在這樣虔誠的閱讀眼光中由表及里,清晰凸現(xiàn)。
三、 構建有效話題,進行語言實踐
到了中高年段,我們的閱讀課更多地開始傾向于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感悟,以達到了解思想、實踐語言之目的。這一目標達成的關鍵在于是否構建了有效的話題,對于學生一讀就懂的文章來說,有效話題的構建尤為重要。
很多老師在執(zhí)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把“你遇到過比你弱小的人嗎?說說你是怎樣保護弱小者的?”作為話題展開交流,深化主題。我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合適的。相對于這樣說教味很濃的對話,我比較鐘情于“你認為薩沙是個怎樣的孩子?你喜歡薩沙嗎?為什么?”這樣的話題。毫無疑問,薩沙是一個善良、天真、可愛的孩子。當媽媽給他雨衣時,他會追問:“媽媽,爸爸把雨衣給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你們干嗎這樣做呢?”一般的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都不會問,可薩沙卻問了。當媽媽婉轉地告訴薩沙他是最弱小的時候,薩沙用保護野薔薇的行動強有力地反駁了媽媽的看法,這是一個多么可愛的孩子啊。保護弱小的信念不就在這樣的人物解讀中自自然然、條理清晰地彰顯出來了嗎?在這樣的對話中,學生會感受到自主的尊嚴、獨特價值的存在和心靈成長的愉悅。左拉說:“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著黑字的白紙,一個讀者可以聽到他的頭腦和心靈在字里行間跳躍著的人。”只有文中的人物在孩子心中留下了鮮活的印象,文章宣揚的精神才能得以源遠流長。
任何語文課都應有語言的實踐活動,都要把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機地貫穿始終。哪怕面對的是學生一讀就懂的文章,這永遠是以不變應萬變的良策。在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我們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描寫雨大和花香的詞語;可以給插圖配上對話表達自己的心聲;可以模仿對雨中野薔薇的描寫,刻畫一兩個弱小者的形象……總之,你有一顆語文的心,有一雙語文的眼,你就能想辦法讓最“簡單”的文章綻開最美麗的語文之花!
(作者單位:吳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