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6日,早晨剛要出門,我接到了來自徐州的長途。電話那邊熟悉的聲音說:“老張昨晚走了?!蔽殷@呆了。電話是師母打來的。“老張”是我非常敬重的民歌搜集者、明清俗曲音樂研究專家張仲樵先生。先生是去年底住進醫(yī)院的,幾次搶救都成功了。這次他卻靜靜地走了,離開了他那些深愛的工尺譜,離開了他每天都翻閱的書稿和筆記。
第一次見到先生是6年前。在徐元勇博士的介紹下,幾位朋友相約去拜訪。先生家的陳設簡陋至極,幾件必要的舊家具已經(jīng)斑駁。家里能夠放東西的空間幾乎都放滿了顏色發(fā)黃的舊書,有些書頁已經(jīng)朽不可碰了。舊書中偶爾還夾雜著幾本雜志或新書。先生不時從書架上抽出一兩本書,指著書中的歌詞便唱起來。書中并沒有曲譜,先生竟能指著那些古老的明清時調(diào)歌詞唱得悠然自得。古樸的曲調(diào)好像從天外飛來,鉆進了先生的頭腦。先生向我們介紹:“這里是《九宮大成》,這是《納書楹曲譜》,這里有復印的《與眾曲譜》,這里有我多年的剪貼本,這里是我編的《蘇南常用小調(diào)》……?!毕壬€說:“我很餓,我每天都要學習,學習研究這些曲譜是我延年益壽的法寶?!蹦且荒辏壬呀?jīng)77歲了。
張仲樵原名張積均,1925年7月生于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1944年2月參加山東黃縣萊北抗日青年救國會并駐會工作。后調(diào)至北海軍分區(qū)宣傳隊(即北海地委民運隊)、膠東軍區(qū)國防劇團、華東軍區(qū)第三野戰(zhàn)軍解放軍劇院等單位從事作曲、民間歌曲和部隊歌曲的整理與編撰工作。1952年由華東軍區(qū)推薦至上海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學習。1955年在南京軍區(qū)政治部宣傳部工作,先后任文訓隊政治指導員、文藝助理等職。1958年由部隊轉(zhuǎn)業(yè)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南京音樂家協(xié)會籌委會工作。1960年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江蘇分會副秘書長,后為常務理事。1975年調(diào)至徐州市,先后任文化局副局長兼徐州文聯(lián)副主席、徐州市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政協(xié)徐州市委員會常委等職。1989年離休。2008年5月16日病逝于徐州,享年83歲。
先生在血雨腥風的戰(zhàn)爭年代里,積極參與了部隊文藝宣傳工作,廣泛收集、整理各地民間歌曲,創(chuàng)作不少富有民族風格的部隊歌曲。解放后,他主要從事我國民間歌曲的搜集和研究等工作,在明清俗曲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搜集、整理、翻譯了許多工尺譜資料。
從未停止的采風腳步—
民間歌曲的收集工作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宋代郭茂倩集前人之大成而編述的《樂府詩集》,明代馮夢龍編述的《山歌》和《掛枝兒》,清代華廣生、王廷紹編述的《白雪遺音》、《霓裳續(xù)譜》以及近代劉復等人集編的《中國俗曲總目稿》等文獻在我國文學和音樂文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У氖?,它們均有詞無譜。直到上世紀完成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才是第一次全方位、大規(guī)模地民歌收集工程,也是真正意義上詞譜結合的“民間歌曲”總匯。然而,民國、明清,甚至更早的民歌曲譜已經(jīng)幾乎散失。這是目前民歌研究的空白和難點。
在先生所收集的民間歌曲資料中,有許多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工尺譜。他把這些珍貴的曲譜資料按照曲牌分類,盡可能查明出處,再按照先后順序排列。上世紀60年代,他在采風時借宿農(nóng)戶家。傍晚,女主人拿著一卷“廢紙”擦拭煤油燈的燈罩。借著微弱的燈光,他看到那卷“廢紙”上似乎抄有工尺譜,便慌忙從女主人的手中奪下了那卷“廢紙”。定睛一看,果真是工尺譜的抄本。他用干凈的稿紙換下了那卷曲譜抄本和農(nóng)戶家的其他曲譜。先生收藏的工尺譜資料非常全面,有的是手抄本,有的是刻本,還有的是油印本,其中許多曲譜在當今現(xiàn)存文獻中已經(jīng)很難見到。
在民間歌曲的傳承和研究中,我們不能漠視民歌收集者的功勞。他們?yōu)槭占切捉^響的民歌資料,做了廣泛的田野調(diào)查,走訪了無數(shù)位民歌手,徒步丈量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偏僻村落。他們付出的辛勞遠比人們所想象的還要多。他們付出大量腦力勞動的同時,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偏僻的鄉(xiāng)村小路也考驗了他們的體力?!叭绻麤]有人作為傳承者、創(chuàng)造者、儲存者,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將無從談起?!睙?〕1579正是他們的艱辛勞動為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民歌文獻,為我們后來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在部隊工作時,士兵們大多來自農(nóng)村,他們中許多人都有著演唱民歌的習慣,張仲樵先生就從士兵那里學唱民歌,收集樂譜資料。在戰(zhàn)爭年代,先生總會借著部隊文工團在各地演出的機會在民間收集民歌資料,和其他部隊文工團同行交流或交換民歌譜本。解放后,先生曾領導和參與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山東卷)、(河南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的編輯工作,并承擔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的編委重任。在這些重大民歌成果的收集和編輯過程中,先生的足跡幾乎遍及了江蘇的每一個村鎮(zhèn),他的勤奮和嚴謹令同行敬佩。他的民歌記譜非常細致,特別強調(diào)了裝飾音、腔音等細節(jié)問題,力求在譜面上忠實地反映民歌的地方色彩和演唱者的個人風格。
先生的民歌收集工作一直持續(xù)到他的古稀之年,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民歌收集生涯中,他記錄、剪貼、抄寫的筆記達70余本;錄制的民歌磁帶多達600多盤,總計超過1000小時;保存民歌唱片和老式開盤帶300多張。
從未停歇的曲譜整理、譯配——
民歌及明清俗曲的研究工作
張仲樵先生對我國民間音樂的貢獻不只限于民歌資料的收集和儲存,他還是一位“資深民族音樂學家,長期從事明清俗曲的考證及研究工作。
先生“將清代《九宮大成》、《白雪遺音》、《借云館小唱》、《納書楹曲譜》等文獻中的一些俗曲工尺譜譯為現(xiàn)代譜式,為俗曲的理論闡釋與比較研究提供了佐證?!薄?〕 今天,我們常常會在國內(nèi)幾位知名民歌研究專家的論著中見到先生翻譯的曲譜。易人先生在《江蘇同宗民歌》〔3〕一文中就引用張先生翻譯的《九里山前作戰(zhàn)場》、《月兒彎彎照九州》、《探清水河》和《十把扇》4首工尺譜。曲譜翻譯流暢自然,潤色裝飾得體。馮光鈺先生的系列論文《中國歷代傳統(tǒng)曲牌音樂考釋》〔4〕中多次引用張仲樵先生的譯譜。劉曉靜博士的著作《三百年遺響——蒲松齡俚曲音樂研究》〔5〕一書中引用到張先生的譯譜有《紅繡鞋》、《茉莉花》、《嘆五更》、《房四娘》、《鮮花調(diào)》等。
先生在翻譯明清俗曲工尺譜的同時能夠很好地運用類聚、比較、曲詞填配等方法,將古代存譜的曲調(diào)與近代流傳的民歌曲調(diào)對照研究,采用歷時性和共時性理念梳理這些曲調(diào)的流變與形態(tài),考證他們在不同地域中的分布和流傳特點,很好地將古今民歌研究納入民族音樂學的時空觀進行考證。先生對這些民間俗曲音樂已經(jīng)達到“寤寐思服”的程度,它們是先生的精神食糧。離休后,先生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間俗曲的研究工作中。他癡戀著那些發(fā)黃的曲譜、資料抄本。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除了翻閱譯配那些曲譜資料外,幾乎容納不下其他的事情。近幾年,先生已沒有書寫能力,他就口述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錄音,然后讓老伴幫他整理。病重住院期間,先生仍然惦記那些曲譜,在病榻上與筆者探討學術問題。
許多爭執(zhí)不休的論題在先生提供的旁證下明朗了許多。關于《茉莉花》一曲的發(fā)源地問題,曾經(jīng)把蘇南幾個城市的相關人士都卷入到一場沸沸揚揚的論爭中。揚州、六合、南京、蘇州各地許多人都認為《茉莉花》發(fā)源于自己的城市,揚州市甚至要把它確定為“市歌”。有的媒體稱這場爭論是“樂壇公案”〔6〕。最后,還是引入先生所翻譯的曲譜《鮮花調(diào)》作為最權威的材料。結論認為“江蘇卷中所用的清道光元年(1821年)貯香主人輯《小慧集》卷12第38首蕭卿主人小調(diào)譜中的《鮮花調(diào)》,是由張仲樵同志根據(jù)工尺譜所譯的簡譜,……由此可看出,《鮮花調(diào)》和《茉莉花》這兩首民歌在江蘇各地廣泛流傳的情況。”〔7〕在甄別許多名稱混雜、曲調(diào)和詞格多變的曲牌時,還是張老先生的研究結果最有說服力。車錫倫教授在介紹曲牌【采茶兒】時,再次肯定了先生的論斷,他說:“張仲樵先生認為聊齋俚曲【采茶兒】即明代小曲【雙疊翠】,可信?!薄?〕
先生有著深厚的民間音樂文化功底,他常常借助自己豐富的音響、文獻及樂譜資料,對一個個論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綜合參考他的收藏和研究資料,往往會讓讀者對其中某些論題有著準確而全面的把握。單就一個《鳳陽歌》,他曾以《鳳陽歌的緣起及胞波》、《鳳陽歌調(diào)庫存舊唱片部分模版目錄》、《各種民間音樂中的鳳陽歌調(diào)牌名、歌名一覽表》和《學習研究鳳陽歌調(diào)的參考書目》(第一作者,與楊春合作)〔9〕等論文和圖表加以研究。如果我們按照他所指引的思路把這個論題進一步深入地做下去,其成果是很可觀的。在研究江蘇曲藝音樂的過程中,先生曾通過實地調(diào)研,匯集了眾多采風資料,最后撰文《江蘇曲藝音樂的諸宮調(diào)套數(shù)及曲牌》〔10〕,并繪制了《江蘇曲藝音樂部分曲種曲牌記略》〔11〕的表格。
先生的研究方法獨到、觀點新穎。他曾把許多雜亂的牌名、調(diào)名歸納總結,編成口訣以便學習。如他把曲牌、詞格及古人的構詞規(guī)律總結為:“字節(jié)讀句片章段,冠疊襯垛泛灘減,楊梢埭頭掐單雙。掛枝急口鸝數(shù)囀,劈破穿心加十番,金紐銀絞巧連纏,重換沉垂跌落聲,此曲通變古今傳?!薄?2〕他在總結部分曲詞的內(nèi)容和特點時指出:“徵值核心為正調(diào),d1屬小工c2背工,聲調(diào)時變有所祖,音波節(jié)奏情所動。便客花舌,移轉(zhuǎn)歸宮,玉墜鸝囀,跌宕俯騰,連珠疊翠,展翅開屏,動靜軟硬,萬紫千紅。時調(diào)瞬間成古曲,世人焉能止風俗?生老婚喪不離樂,億萬斯年歌大同?!薄?2〕形象、生動的口訣的價值不僅在于便于記憶,更在于將原本繁瑣、凌亂的相關信息系統(tǒng)化起來。如若沒有深厚的學養(yǎng),不可能如此深入淺出。先生在曲譜翻譯方面執(zhí)著而功底深厚,他的譯譜解決了中國音樂史上的部分難題。楊蔭瀏先生認為《白雪遺音》中收錄的唯一一首【馬頭調(diào)】(連板)曲譜“因為它沒有點板,而且腔調(diào)相當花簇(其中可能有不少琵琶伴奏中的花點),一時還不容易把它翻譯出來?!薄?3〕但是“張仲樵通過仔細推敲,憑借深厚的樂譜翻譯、研究功底和多年積累的實踐經(jīng)驗,經(jīng)過100多遍的嘗試,終于由其‘過板的音樂特點找到了翻譯此曲的鑰匙?!薄?〕
生命的終點并非研究的終結——
研究成果及貢獻
張仲樵先生關于明清俗曲和近代民歌的資料積累頗豐,研究也非常深入。他不求名利、埋頭苦干,眾多譯譜和記譜都成為民族音樂學家撰寫論著時經(jīng)常引用的可靠例證,而他本人出版和發(fā)表的論著卻算不上著作等身。他的收集和研究工作為其他學者做了很好的鋪墊。
先生生前所編輯的民歌選集和撰寫的論著中成功出版的有:《膠東民間歌曲選》〔14〕(第二作者,與于會泳合作)、《蘇南小調(diào)常用曲調(diào)》和《蘇北小調(diào)常用曲調(diào)》〔15〕(第一作者,與袁飛合作)、《抒情歌曲選》〔16〕、《南京民間俗曲音樂研究》〔2〕(第二作者,與筆者合作)。這些民歌選和論著都是先生多年民間音樂收集的結晶。在民歌選編中,他本著遵照事實、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以寧缺勿濫的原則從自己繁多的曲譜資料中精選入冊,幾乎每首民歌和翻譯的工尺譜都是第一手材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和參考價值。在出版和發(fā)表的許多成果中,先生甘愿作為第二作者,也說明他具有淡泊名利、樂于奉獻的高尚品德。
先生撰寫了大量有關明清俗曲的文章,如《月兒彎彎照九州》(吳歌曲譜類鈔之一)〔17〕、《著名曲牌剪靛花的傳統(tǒng)稱謂及轉(zhuǎn)變》〔18〕等等。他曾撰寫的許多文章手稿由于工作調(diào)動和搬家已經(jīng)散失。78歲高齡時,先生被南京曉莊學院聘為民間俗曲音樂研究員,在去世前還與筆者計劃完成《明清小曲曲牌及詞譜考》一書。年逾80歲,他不顧年老體弱,不畏盛夏酷暑,與徐州同行整理完成了《徐州民間音樂集成》的書稿。
就張先生在民間音樂方面的貢獻來看,他是有著豐富田野采訪經(jīng)歷的民間音樂收集者,也是位勤勞而功底深厚的古譜翻譯專家及明清俗曲研究專家,稱他為民間音樂學專家不足為過。這位勤奮的老人、執(zhí)著的民間音樂學家走了。先生是帶著遺憾走的。他還有那么多未盡的研究計劃。作為他的學生,我只有用他的精神和執(zhí)著來鼓勵自己,爭取將先生的事業(yè)繼承下來,為我國的民間音樂多做一點努力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靈。痛悼吾師,哀念吾師,愿他一路走好。
參考文獻
〔1〕喬建中.花兒王朱仲祿——對一個民間歌手的人類學實驗研究序J.國樂今說(喬建中音樂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板俊榮、張仲樵.南京民間俗曲音樂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04.
〔3〕易人.歲月如歌——我的音樂人生G.交流資料.
〔4〕馮光鈺.中國歷代傳統(tǒng)曲牌考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一期之后,每期選載.
〔5〕劉曉靜.三百年遺響——蒲松齡俚曲音樂研究M.中國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11.
〔6〕樂壇公案:《茉莉花》之爭的法律視角EB/OL.中青在線2007-11-27爃ttp//law.cyol.com/node/node_5132.htm
〔7〕《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編委.對當前社會上關于江蘇民歌《茉莉花》種種不正確說法的糾正意見J.人民音樂.2007,06.
〔8〕車錫倫.聊齋俚曲曲牌的來源J.蒲松齡研究.2002,02.
〔9〕楊春.唱遍神州大地的鳳陽歌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5,5.
〔10〕張仲樵.江蘇曲藝音樂的諸宮調(diào)套數(shù)及曲牌Z.江蘇省文化廳藝術研究所,音協(xié)江蘇分會戲曲、曲藝委員會,徐州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1968,5.
〔11〕張仲樵.江蘇曲藝音樂部分曲種曲牌記略Z.江蘇省文化廳藝術研究所,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編輯部.1988,8.
〔12〕張仲樵.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音樂興建明清俗曲寶庫Z.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會第七次年會.1991,12.其中,“字節(jié)讀句片章段”為歌曲結構,“冠疊襯垛泛灘減”為句法,“楊梢埭頭掐單雙”為句法的變化手法,“掛枝急口鸝數(shù)囀,劈破穿心加十番,金紐銀絞巧連纏,重換沉垂跌落聲”中包含了【掛枝兒】、【急口】、【黃鸝調(diào)】、【數(shù)落】、【劈破玉】、【穿心調(diào)】、【十番】、【金紐絲】、【銀絞絲】、【沉垂調(diào)】、【跌落金錢】等曲牌和體裁?!氨憧突ㄉ唷敝小氨恪?、“客”為曲調(diào)來源地,便為本地,客為外地,如【便音寄生草】、【客音寄生草】。筆者注。
〔13〕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2.
〔14〕于會泳、張仲樵.膠東民間歌曲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57.
〔15〕張仲樵、袁飛.蘇南小調(diào)常用曲牌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5,11.
〔16〕張仲樵.抒情民間歌曲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5.
〔17〕張仲樵.月兒彎彎照九州(吳歌曲譜類鈔之一)Z.徐州市文化藝術界聯(lián)合會,1985,9.
〔18〕張仲樵.著名曲牌剪靛花的傳統(tǒng)稱謂及轉(zhuǎn)變Z. 江蘇省文化廳藝術研究所、徐州市文化藝術界聯(lián)合會,1987,4.
板俊榮 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