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梅
摘要逃避是入內心怯懦的表現,只能躲過一時。卻不能躲避永遠存在的事實、道德的譴責和法律權威之下的責任。逃避無法解決問題,人需要進行自我心理建設,將心靈回歸原有的樂觀和壯大,敢于面對生活的責難和社會現實。電影《過界》是這樣一部心靈教化影片,以多種意象化的表現手法向我們展示主人公顧濤心靈回歸的過程。本文從“回”敘事結構和意象符號的隱喻內容敘事分析電影《過界》的“回”主題。
關鍵詞敘事。“回”敘事;心靈回歸
新上映的影片《過界》被譽為“中國第一部公路電影”,它里面包含的所有情節(jié)都是在公路上進行的,公路是一個隱性符號,它連接社會現實和心的內化。影片的主人公顧濤是一個因內心欲望沖擊導致失誤犯罪的逃犯,他不敢面對現實。當顧濤尋找到樂觀的光明時,他才明白自己是最強大的敵人,逃避不能緩解任何痛苦。影片的敘事比較復雜,以“回”展開。
一、敘事結構
(一)整體敘事結構
電影《過界》的整體敘事結構是“多時態(tài)敘事結構”,即“根據影片的思想內容、編導意念、風格特色,將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tài)錯雜交叉形成一種獨特的結構形式。”這部影片同時呈現過去和現在正在發(fā)生的情節(jié),由于過去是產生現在的原因,所以在敘事結構上是因果并敘的關系。
過去(事件的起因過程):顧濤與偏執(zhí)狂張恒之間因車頂的銹點產生矛盾,并由矛盾上升為殺人事件。
現在(原因導致的結果):顧濤和妻子小安在戈壁灘的公路上開始逃亡,直至最后放棄逃避,回歸現實的過程。
其中,以現在的逃亡經歷為敘事主線,過去的部分是輔助主線的敘事背景。
(二)敘事結構異談——“回”敘事
影片圍繞一個“回”字展開敘事,是心靈回歸的過程。促成這種“回歸”的因素有很多,影片通過很多象征性和意象化的事物和情節(jié)暗示這種心靈上對“回”的趨近。
1.心“回”來了
影片以競爭激烈、壓力深重的商業(yè)社會為敘事背景,小人物(顧濤和偏執(zhí)狂張恒)不能面對現實(顧濤失手“殺”了張恒,張恒厭煩自己的婚姻、工作和生活),他們分時空“集體出逃”(顧濤和妻子開始在戈壁灘上逃亡,張恒以新車頂上銹點為由,不斷找顧濤的麻煩),他們逃避現實,不敢面對。但是經歷種種,心靈上的偏激開始起了變化,人變得勇敢起來,決定回到現實中承擔自己應該面對的責任。
(1)冒煙的貨車
影片開始,顧濤和妻子小安駕車在戈壁灘上出逃,路過正在冒著濃煙、貨物散了一地的小型貨車t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顧濤和妻子小安駕著車從來時的相反方向行駛,又一次路過了還在冒著濃煙的貨車。公路上的貨車就像一個中心點,他們一直在其周圍逗留、徘徊、舉棋不定,游戲、爭吵、沉悶、恐慌等等行為和情緒都在隨時爆發(fā)。當從車的右窗外看到貨車時,是導演刻意設置的“回”,表示他們已經按原途返回,既是心的回歸,也是家庭的回歸,他們正在向著責任靠近。
(2)暴走族
在逃亡路上,顧濤遇到一位貌似學生的暴走族,勸他不要躲避現實。當暴走族問他是誰時,顧濤收神一想,自我嘲弄自己是殺人犯的事實。接下來對天籟的爭執(zhí),使顧濤固有的觀念備受沖擊:一個人總是想要太多,自然得不到心靈上的寧靜;如果樂觀、誠實地看待生活,城市音樂也會是天籟之音。最后,暴走族放棄出走,回家了,留下顧濤一人與逃避命題周旋。這一幕更加刻意一些,是一種“明顯的暗示”:回歸現實是最明智的選擇。導演的這一手筆,又是“回”的號召。
(3)修行者
修行者也要回家了。修行者是一個在思想上遠離塵世的人,他們在為如何將塵世煩擾看輕看淡做修行。修行者想通了,決定回家,這無疑也是對影片主題的照應。連修行者都決定面對現實,利用修行獲得的真果解決現實的疑難雜癥,相比之下,顧濤和小安逃避現實的行為如此唐突和非理智,不留給自己時間冥神思考解決之道,而是倉皇出逃,錯過自我修行的最佳時機。修行者“回家”溫慰了顧濤和小安慌亂的神經,使他們堅定走向“伊犁”的自信和勇氣。
(4)赤裸心靈
顧濤和小安終于平和地面對他們的人生錯誤了,就像他們能大膽地赤裸著身體在公路上奔跑一樣。“赤裸”這一影像符號暗示他們態(tài)度的轉變,正視客觀的現實,他們的心變得平靜和清透,不再被恐懼和報應困擾,將以坦蕩蕩、赤裸裸的心面對殺人事件,還現實一個公正的結局。他們的心漸漸回來了,不再像被困的獸一樣莽撞和不知進退。他們知道該去什么地方和該干什么。
2.愛“回”來了
同時,這種“回”敘事也充分表現在顧濤和小安感情復蘇的過程之中。戈壁灘上的逃亡不僅是顧濤為了逃脫“殺人”責任,也是他和小安逃避感情的“寒潮”。兩人結婚多年,沒有孩子,沒有了激情,感情漸漸淡漠,生活的煩雜和狂躁更使兩人找不到昔日的熱情。在這次逃亡中,他們從相互厭倦到相互依靠,經歷了從感情干涸到感情升溫、熾熱的過程。
(1)“搭車游戲”
顧濤和小安開始出逃了。結婚多年,他們的感情變得不和諧起來;因為社會殘酷生存法則的侵蝕,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發(fā)生異變,已經不能從對方身上找到除了熟悉之外的新鮮感了?!按钴囉螒颉北銖倪@個時候開始,這是一個改裝自己和重新認識對方的過程,換個身份,換一種開始,心中釋然很多。小安沉浸在成為“搭車人”的快樂之中,不做自己,感覺很好;但是,顧濤始終不能從逃犯這個角色中抽出身來,對小安的問題,回答得十分沉悶。他們的感情還是處于冷淡期,即使小安的改變也不能淡化和抹去逃亡這個大背景對顧濤造成的心理刺激。
(2)新“搭車游戲”
小安沉浸在新一輪搭車游戲中,身份的轉換讓她著迷。女人渴望美麗,渴望以美麗吸引男人的愛;但是,當男人無暇欣賞她的美麗時,女人心就飛遠了。一串畫面接連閃過,小安扮起紅拂;接下來是意象化的鏡頭:白色主背景,藍色次背景,小安躺在坐得筆直的顧濤身上。不難理解,這是小安因渴望愛散發(fā)的誘惑,一句“我愛你”是對丈夫顧濤愛的蘇醒;但是,顧濤狂躁的情緒已經扯出兩人感情的癥結所在——第三者。戈壁灘上,小安拼命逃,顧濤拼命迫,他們在以“跑”和“追”來維持兩人漸近漸遠的夫妻關系。當顧濤說出“我愛你”時,他們的愛從千絲萬縷的糾纏中掙脫出來。
(3)愛的責任
自從帳篷內一夜激情之后,顧濤和小安的感情開始升溫,昔日的愛回來了。但是,愛是責任,愛不是連累。顧濤趁小安買杏干時,甩下她一個人開車走了。他一路狂馳,聽著激昂的音樂,為了掩飾內心不舍的傷感。他想一個人承擔逃亡,還妻子完整的人生。但是,愛是責任,愛也是承諾。顧濤重新找到小安,為了和她一起面對該面對的一切。這時候,他們之間不再為無法顧家爭吵,不再為“第三者”爭吵,他們的世界變得單純起來;但是,他們仍為逃亡發(fā)生爭執(zhí),小安討厭戈壁灘上白茫茫的一片,討厭沒有目標的野奔。再一次分離,顧濤讓她走。兩人在漫
天沙塵之中迷失方向,急切尋找對方。愛的回溫讓他們已經無法離開對方,相依為命的愛更是珍貴。
顧濤和小安的愛“回”來了。這部分敘事是輔助“逃亡”的明線,依然緊隨影片的主題:回歸現實。顧濤和小安苦苦掙扎,勇敢地面對兩人感情的問題,將愛回歸;而后,愛又賜予他們面對現實責任的力量和勇氣,將態(tài)度和心靈回歸,放棄愚蠢的逃避。
二、意象化的符號
影片中,導演設置了很多通過深入解讀得到意義延伸的符號,這些符號是意象化的,作為電影元素,“具有如夢性、親歷性、奇觀性和內在戲劇性的特征”??梢暂o助主題的發(fā)揮。
(一)影片名稱
顧濤駕車逃亡過境,這只是以顯性符號表現影片的名稱“過界”,意義延伸至隱性符號,顧濤和張恒逃避現實的行為都是“過界”的表現,越過一般人的心理道德標準,所謂“心理越獄”。但是,界限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能過去,也能回來。影片對“過界”的界定沒有限制在“越過心理底線”這一種慣常的思維套論上,而是將“界”設置得十分活躍和寬容,給他們一點時間去理清內心的真實沖動和理性之間的博弈,最后實現人性的回歸。
(二)“笑容”
影片開始,鏡頭平移過汽車公司所有員工的“笑容照”;影片結尾是暴走族扮演者小類拍攝的一段簡短的MV,MV的歌詞中提到“于是微笑吧,微笑啊,再也不會讓我失去更多了,也不必害怕?!边@兩段對微笑的提及是不同表達類型的前后呼應。貫穿整部電影,導演是要告訴我們:微笑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主張,面對需要付出的責任和膽量,應該以微笑的樂觀心態(tài)去坦然接受和解決,逃避只會惴惴不安和陷入無盡的自責深淵。
(三)“前面”
在影片中,“前面”一詞出現的頻率很高,在不同的情節(jié)段所表現的深意不同。當顧濤和小安倉皇逃命之時,并不知道該去哪里,只用“前面”來表示他們所謂的方向,順著路走,從他們漫無目的地出逃,可以看出他們茫然失措、惶恐不安的內心;后來,他們決定去“伊犁”,找到了行駛的目標,確定了人生下一步的方向,也為完成張恒去往“伊犁”的意愿,這時的“前面”不再指代虛無的方向,而是表示確定的方向——豁然開朗的“伊犁”,以及升騰的勇氣——面對現實,無所畏懼。
(四)“伊犁”
影片中,顧濤和小安逃避的目的地是伊犁,張恒夢想的地方也是伊犁,一個沒有恐懼、斗爭和死亡的地方。最終,顧濤和小安到了“伊犁”——戈壁灘上的“一扇門”,張恒也到了“伊犁”——蘆葦草里的太陽。影片中的伊犁并不是現實中的伊犁,“伊犁并不只是一個地方”,小安對顧濤說:“只要和你在一起,哪里都是伊犁?!币晾缦褚环N希望根植在他們的心中,當他們到達心中的“伊犁”時,他們心靈上的糾結已經被解開了,頓時豁然開朗起來,勇敢地面對現實。
(五)“回”形迷宮
他們沖破心靈的最后一根防線,從紅色綢帳圍起的“回”字迷宮的入口跑到中心處,可以看出導演情節(jié)隱喻設置的良苦用心。這片“回”形的迷宮已經將影片主題清晰地表達出來,他們從最初逃亡的惶恐開始,遇到心靈的指引,最終尋找到光明的樂觀,回到現實問題的本原處。如果躲避,只能在陰暗的角落里畏懼和顫抖;如果直面,就會如鞭炮擲地清脆。
(六)問題的解答
這是一個銹點引起的故事。銹點很小很簡單,人心很大很復雜,人心的復雜是因為人夸大了問題的復雜性和災難性。成人常常教育小孩兒:男子漢大丈夫,一定要學會堅強。影片中,顧濤以這種口氣對偶遇的暴走族高中生說過,張恒對他的兒子小豆也說過,但是他們作為施教者,卻沒有以身作則,而是面對“心靈的災難”選擇逃避。最后,小豆通過自然常識解答了銹點的問題,問題的根結被輕松解開了。只要勇敢地面對,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這是整部影片傳達的思想主題。
電影《過界》在講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的故事。事業(yè)不順、感情危機、生活壓力和自我否定,我們就像顧濤和張恒一樣,內心盼望逃避,認為逃避是解脫的最好辦法。影片中給予顧濤和張恒的指引是現實的力量,面對現實不是完全的痛苦,還有從逃避的深淵中解放,獲得心靈上的平靜。對于逃避和回歸的話題,《過界》給予我們很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