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團
事實上,在高中學習階段,各個學科有各個學科的特點,每個學生有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我不可能拿出一種非常具體有效的方法適用于每個學科,適合于每個學生。所以這里我只強調一下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共性問題。至于每個學科的學習方法,我建議我們的學生還是根據(jù)自己的學習情況認真聽一下我們每位任課老師講的好了。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原則”和“策略”問題。原則性的東西是必須堅持的,學習上的一個基本原則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好好學習,認真讀書。你不好好學習,不認真讀書,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好好學習呢?是不是我刻苦學習、按時完成作業(yè),不浪費一分一秒,就做到了好好學習了呢?當然不是,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學習策略、學習方法、學習技能問題。策略科學、方法得當、技能提高,學習上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于高中階段整體的學習策略,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三點需要注意:
一、用“心”學習
我強調用“心”學習,我認為作為高中生應有“三心”,即信心、恒心、專心。
我覺得首先應和大家談一下信心問題。我想大家都問一下自己,你對自己學習的將來有信心嗎?如果你的回答是堅決而肯定的,那么我想你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如果你對自己仍然沒有多大的信心,或者根本就沒有信心,那么你就必須調整一下你自己的心態(tài)。從樹立信心開始,一定要對自己充滿信心,無論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怎樣,也無論我們是誰,只要我們去奮斗,踏踏實實去努力,那么我們就一定能夠成功,一定能夠實現(xiàn)我們的夢想。
有人認為,奧林匹克水平的比賽,對運動員來說,20%是身體方面的競技,80%是心理方面的挑戰(zhàn)??梢赃@樣說,世界冠軍隊不一定是實力最強的,但一定是自信心最強的。同樣,對學習來說,也是如此。
恒心,即持之以恒,從高一到高三,一鼓作氣。不能總認為還有時間,總認為還沒有到高考,就總是原諒自己、放任自己,總是不能認真、及時的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天,蘇軾把三個人領到山澗的旁邊,對他們說,你們三個誰能跳過山澗,我就承認誰的膽子大。蘇軾的一句話激活了三個人當中膽量最大的一個人,他跳過了山澗,蘇軾伸出拇指,贊美他說,你是膽量最大的人。這時候蘇軾拿出一塊金子,對另外那兩個人說,你們兩個誰能跳過這個山澗,我就給誰這塊金子。第二個膽大的人跳過了山澗,他得到了那塊金子。最膽小的人不為金子所動,還是沒跳。這時候出現(xiàn)了一只獅子,向他撲去。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命要結束了,就趕緊起跳,結果比前兩個人跳的都遠。這三個人都跳過了山澗,但是使他們起跳的動機不同。第一個為名,第二個為利,第三個為了保命。這三個人的收益也不一樣,前兩者一個得到了贊美,一個得到了金子,而最后一個人雖然跳得最遠,卻什么都沒有得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有明確的目標,更要有激情,非等要命的時候才起跳,是不明智的。這個故事也啟示我們,在學習上,不要等到高考來臨的時候才努力,那么,結果你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了。
專心,即專心致志,聚精會神,要專心地對待我們學習中的每一個過程。高中階段應盡力做到杜絕“三閑”——閑思、閑事、閑說。要做到不利于學習的想法盡量不想,不利于學習的事盡量不做,不利于學習的話盡量不說。這么多年的教學,我發(fā)現(xiàn),會學習的多數(shù)都是上課專心聽講、課下專心完成作業(yè)的同學。不專心聽老師講課,不專心完成作業(yè)的同學一般不會有好的學習效率。比如上課的時候,有的同學認為老師講的這塊知識好懂,或者覺得我這科有優(yōu)勢,或者由于這個科目不是主要科目等就不去專心聽講了。有的上課去看別的書了,做別的學科的作業(yè)了,或者干脆就不聽而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了。這些同學的主觀意圖多數(shù)是想不浪費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殊不知,這正好適得其反。有的科目教材內容你可能看懂了,但并不是所有知識你都能看懂;某個科目你可能有優(yōu)勢,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你都有優(yōu)勢。沒有看懂、沒有優(yōu)勢的這些內容課下你可能要用成倍的時間去學習、去請教。事實上,只有我們專心地對待我們學習中的每一個過程,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反而節(jié)省時間。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課堂上緊跟老師的講課思路,然后選擇性的記筆記,其實就是對知識點的一次理解和記憶,下次理解和記憶時由于大腦里已經(jīng)有了印象,理解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
二、先行動起來(兼談學習目標和計劃的制定)
不少高中生有這樣一種習慣,不是去鼓勵自己,反而總是不斷的打擊自己。他們總是習慣于給自己列出一大堆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卻未能按時完成或完成的不好;總是給自己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卻未能按原定的計劃執(zhí)行,或者僅僅是三分鐘熱度,過了一段時間就拋到九霄云外去了;總是給自己制定很高的學習目標,而按自身的能力卻難以達到,或者根本就不可能達到;接下來就開始不斷的埋怨自己:我為什么這也沒做好,那也沒做好,為什么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這還考什么大學,我怎么總是這樣……于是目標和計劃反復的制定,反復的修改,心里總是掂記和思考著這些問題,對自己不斷產生埋怨和失望之情,結果只能是讓自己整天處在急躁和茫然之中。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心理學上的“瓦倫達心態(tài)”。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對不能失敗。而以前的每次表演中,他只想著走鋼索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后來,人們就把專心致志于事情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不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叫做瓦倫達心態(tài)。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人大腦里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里”時,他們大腦里往往就會出現(xiàn)“球掉進水里”的情景,而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時候球大多會掉進水里。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tài)。
瓦倫達心態(tài)啟示我們,凡事要有目標有計劃,但不能總是想著目標和計劃,并且目標和計劃的制定應符合實際,要切實可行,要適度。學習上應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去學習、去發(fā)現(xiàn)、去完善,沒有行動,再好的目標和計劃也會落空。大的學習目標和計劃確定之后,每天的計劃就應根據(jù)每天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和完成。時間多就多做一點,時間少就少做一點,盡量要根據(jù)老師的整體安排,把老師布置的任務完成之后再去完成自己的計劃。每天確定的任務不能太多,一般情況下就是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是能夠做到的。這樣每天都基本上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你會每天感到“今天學習得還不錯”。這樣自己鼓勵自己,自信心也會逐步增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也會逐步積累和提高的。
我很信奉這句話:什么是不簡單?把簡單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簡單。什么是不平凡?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而我們學習其實就是很簡單很平凡的事情,自己千萬不要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不要自己給自己增添煩惱,不要自己給自己降低信心。記住,從高一開始,我每天把我應該做的事情做好,應該完成的作業(yè)完成,應該記住的東西記住,這就夠了。退一步講,即使當天沒有做好,當天沒有完成,當天沒有記住,也沒什么,爭取第二天做好、完成、記住,也算是成功了。當然我這里的意思不是讓大家總是自己原諒自己??傊?在學習上要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計劃。
三、要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放開眼界。
現(xiàn)行的高考,越來越重視的是對高中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知識也不是局限于教材的內容。所以,我們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應在完成學習基本任務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涉獵一些與高中課本內容有關的知識,來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也為適應將來的高考打下基礎。當然我并不是主張大家課余時間干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比如我主張多讀書,但我更主張讀好書。多讀書、讀好書才能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豐富我們的知識儲備。所以,我主張學生尤其是文科學生,一定不能把知識學窄了、學死了,要把知識學寬了、學活了。課余時間可以看一看電視、報紙、雜志,看一些與學習有關的書籍。如了解一些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了解關心一下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看一些名家散文和小說,記一些名句和詩詞等。這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拓展教材的知識,提高我們的學習興趣,豐富我們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對于提高我們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是很有幫助的。我相信,讓智力差不多的兩個人參加高考,一定是那個眼界開闊、知識面寬的人考的更好。因為一個知識面寬的人一定是一個更加聰明的人,一定是一個更能適應各種變化的人。
以上是我多年從事高中教學工作的一點體會,主要是從我教學的角度給學生們提的一點建議,希望能對大家今后的學習有所幫助。不對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