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言
教學方法與教學質量、效益關系密不可分。目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采用“加班加點,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可事實證明效果并不好。下面是著名特級教師杜毓貞對課堂教學方法的一些心得體會。
1只有教師自身的知識豐厚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可能隨之濃厚
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必須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獲、學有所用。課堂上凝固的法式、刻板的程序、僵化的語言,很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心理疲勞,扼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
這時教師需要做的是改變,就是要真正地把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基本原則貫徹到課堂教學之中,變封閉的課堂為開放式的課堂,變灌輸式的教學為啟發(fā)式、探討式的教學。要做到這些,需要老師努力鉆研教材,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把掌握的最新信息切入到教學之中。
一定的時代對教育有一定的要求,一定的教育對教師有一定的要求。今天的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為一條常流常新的小溪”。韓愈說過“一日不讀書,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另外,看電視時要特別注重觀看新聞類、評論類的節(jié)日,可作為教學資料,如:歐元的啟動對我國經(jīng)濟的影響(在講貨幣理論時使用);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事例;美日、美歐“貿(mào)易戰(zhàn)”等等。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意中夾雜著無意,而思維的能力就是在有意無意中日積月累提高的。那些看似與教學目標關系不大甚至無關的內(nèi)容。學生卻可能在無意中接受了,并且終身難忘。
2課堂教學需求新求深,了解學生的需求,以激活他們的思維
這就要求教師要與學生有共同語言,了解他們的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教學。如學生喜歡美國的NBA籃球,在講勞動合同時,就可以引用NBA球星與老板的勞資糾紛的事例;從足球的比賽規(guī)則談到市場競爭需要規(guī)范;從信息、網(wǎng)絡談到電子貨幣、談到21世紀人的素質等問題。
中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思想和思辨力,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要力求比課本和教參的提示更深一層,給予他們盡可能新一點、深一點的東西。我不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注重增加學生的積累,這樣有朝一日,學生才有可能厚積薄發(fā)。
另外,教師要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去從事日常教學和教學改革,否則,在循環(huán)往復的日常教學中,已有的那些興趣和熱情就會慢慢被磨掉。而且這時,就更需要去研究每個班的學生,掌握其各自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教學。每個班的教學都要有所不同,都要有新的東西。這樣做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會有所收獲,不再會覺得枯燥乏味。
3常與學生做換位思考,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是靠討好學生、縱容學生來建立,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教學功底和敬業(yè)精神以及對學生的關心和高度負責的基礎上的。要經(jīng)常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在想些什么,渴望了解什么,經(jīng)常做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這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具體做法。實際上,老師這樣去做。學生也會同樣為老師著想。
教育就是要促進人的發(fā)展,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幸福奠定基礎。所以,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著眼點應該是如何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的發(fā)展。為了實現(xiàn)這個教育目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和追求。作為教師,不能滿足于做教書匠,而應努力向研究型教師轉化。要注重教學實踐中教學課題的研究。注重教學研究和實踐相結合,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并注意將教學研究和反思的結果訴諸文字,固化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