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年輕時看莊子,被瑰麗絕妙的文采所裹挾,越發(fā)向往自適的生活,好像經(jīng)歷了種種外界強迫與自我強迫而急需一次人生的休假。其實,那會兒不過是剛剛結(jié)束了高考,青年心中的許多情緒,只是在對那種情緒做出一分敏感、一分夸張、一分模仿的學(xué)習(xí)。
之后,驚覺自己是如此的不求上進,于是得出結(jié)論,都是被莊子害的,他的書看得太早了。陳鼓應(yīng)說好也就罷了,他多大年紀(jì)呀,自己真不該在人還沒有進入社會的時候就讀什么莊子。尤其是,看了傅雷譯的《巨人三傳》之后,更是疑惑中國人總是還沒拼搏就已經(jīng)厭倦,還沒人世就已經(jīng)看透。雖然預(yù)見到了。一個欠光明的前途,然而最后卻仍然提不起勇敢混世界的那口氣,更加把無奈與自我縱容的心理附加在莊子上,仿佛莊子真的要對后進青年負責(zé)。
工作的半途也重讀過。那時我的女友躺在病房里,我站在青色的手術(shù)室大門外的時候,等化驗單、排隊交費的時候,唯一看得進的就只一本口袋本的《莊子》?!氨壁び恤~,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或許當(dāng)時的我在潛意識里與鯤一同“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一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俯瞰著叫做廣州的地方東川路旁的一間白色病房吧。從病房出來,我向東一轉(zhuǎn),趕往旁邊的飯店,參加單位的春節(jié)團拜聚餐。
更多的感受,談不上,只是悟出以往錯怪了莊子:原來青春期的激憤心情,既被莊子催發(fā),又被莊子安撫。推翻道德、否棄文化、抨擊偶像,不正合了青春的叛逆嗎?莊子和搖滾樂因此是可以發(fā)揮同等功效的,對于青春。這也算是莊子作為中國藝術(shù)精神、審美精神之源的又一個證明。
不是讀了莊子,我們變得憤世嫉俗,不愿意適應(yīng)社會,而恰恰是因為有了這個樣子的現(xiàn)實與青春,我們才會覺得莊子可心可意,可以陪我們一同狂歌縱酒。我冤枉他老人家了,呵呵,他不是教唆,而是撫慰。
要不走樣的解讀莊子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畢竟,人們總是希求讀后感多少能與原著相配。在專業(yè)分工的趨勢下,也不好搶了學(xué)者的飯碗。在最膚淺的程度上,莊子的氣質(zhì)與憤青有所相似。也有以為莊子是反智主義的,這也是在膚淺的程度上的相似,當(dāng)代的反智也好,憤青也好,是真的欠缺智力成分,而莊子則是棄智,是另起爐灶玩一場最高級的智力游戲,只邀請Superman(至人、神人、圣人),反智的人壓根進不了場。
還有認為莊子是犬儒主義的,這個說起來更啰嗦了,但有個簡單的法子,只要感受一下書中撲面而來的那股氣勢,你就知道,一個犬儒主義者走江湖怎么可能帶著這種氣場呢?犬儒主義可以出學(xué)者、出官僚,但出不了詩人。我從未見過才氣磅礴、飛揚恣肆的犬儒主義者。這只是書蠹在用西方哲學(xué)教材里的概念定義去框莊子。
直到幾日前臨睡,忽然想念,遂又從架上抽出,一個猛子扎進去,泡了個把星期。這一番,才看出點新意思?!安恢?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
翻譯過來就是:知道的少呢,人家說我愚昧;知道的多呢,反而危害自身。不仁義會傷害他人,太仁義了自己又吃虧。做壞人對不起別人,做好人對不起自己。兩難啊,怎么辦?亂世之中如何在精神與肉體上自我保金,成了道家念茲在茲的心病。
莊子設(shè)問,是為了見招拆招開出藥方:“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zāi)也!”換成白話,就是勸人:像個嬰兒一樣活著吧,嬰兒一舉一動都是無意識的,身體像枯木而心靈像死灰,福禍就都不會來,更不要說人災(zāi)啦!
這身若槁木,心若死灰,可真不是一般人能修為出來的。非真有一顆純純之心、遍體沁血之痛而不能作如此一問和如此之答。而這樣的藥方,對如你如我一般的尋常人意味著什么?
復(fù)歸于嬰兒,是老子也曾給出的路徑,被莊子以更加“文藝青年”的方式運用。好在,不止有這一種答案。另外的出路說來更簡單直白,就是大可迎著無常的禍福走向前去,毫不懷疑仁、愛的意義,向著標(biāo)桿直跑,如果撞墻了就硬長出翅膀飛起來,直撲真善美愛的源頭,以超越的心態(tài)看待此世的種種不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用深悟此法的保羅的話說,就是將源頭視為至寶,而“將萬事當(dāng)作有損的”,“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這一很多人看起來的笨法子滋養(yǎng)了無數(shù)人,造就了無數(shù)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累莎修女是這樣說的:
“誠實與坦率使你受到攻擊,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你耗費數(shù)年所建設(shè)的可能毀于一旦,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shè)……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p>
當(dāng)然,如果一個人處于憤青、反智或犬儒的狀態(tài),這條路也并非他所愿意嘗試的。但,就像出家當(dāng)過禪宗和尚的老牌搖滾詩人倫納德·科恩,在那首《慈悲的修女》(sisters of Mercy)中唱的:“她們一直等待著我,當(dāng)我感到無法繼續(xù),她們安慰了我,然后帶給我這首歌……我希望你奔向她們,因為你已流浪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