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存
隨著課改實施的不斷推進,評價機制的改革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而且教育界也一致達成共識:只有改革評價才能真正地改革課程、改進教學、改變課堂。特別是對于如何評價一個教師業(yè)務水平更是眾說紛蕓、花樣翻新,而且有些地區(qū)某些學校制訂出來的評價細則極其繁瑣,不但沒能激發(fā)教師工作的動力,反而打消教師上進的熱情。當然要出臺一項科學合理、方便易行的考評條規(guī)也絕非易事,尤其在中國這個人治大于法治的管理體系支配下,就算是極其科學而簡便的考評條規(guī)也有可能在執(zhí)行與實施的過程中走樣、變質(zhì)了。那么究竟如何來評價一個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呢?在評價不是卡與壓老師的前提下,我私下里認為重點應把握以下三條:
第一要看學生是否喜歡該教師的課堂教學;第二要看該教師占用的教學時間的多少;第三要看該教師所教學生考試成績?nèi)绾?。如果學生對該教師的課認可度高,說明該教師富有教學的魅力,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如果該教師不過多占用教學時間,說明該教師著力于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備課認真、練習精簡,善于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工作中講究巧干而不是苦干。至于該教師所教學生的成績好當然是硬道理,無論哪一種考評細則肯定將其列為重中之重。概括上述三條便是九個字:氣氛好,化時少,績效高。我想這基本上可以概括一個教師的業(yè)務能力了,相對地說也能夠比較全面而客觀地評價一個教師的業(yè)務水平。
但遺憾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評價多數(shù)喜歡從教師身上去評判教師,而不是從學生角度去評判教師,比如上上下下都喜歡從教師的某一堂研討課、競賽課而一課定終身,這難免犯了以偏概全之大忌,而不善于從一個學期乃至一個學年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認可度上去評判,甚至有人擔心這樣的評判會導致教師中和事佬與“楊不管”的產(chǎn)生,其實這是多余的,真正的“楊不管”學生是絕不可能一致認可的。遺憾的是我們總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給學生補課輔導的教師為先進與模范,而將投身教學改革提倡巧干的教師列為另類甚至大加批評,而從來沒有或者罕有學校能評選巧干型的教師,能從統(tǒng)計學生的學科學習時間去評判教師教學的投入與產(chǎn)出,遺憾的是更多的學校僅僅以最后的一次考試來決定教師的業(yè)績與命運,豈不悲哉!
(作者單位:浙江象山縣教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