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竹
我們小鎮(zhèn)上的人都喜歡捏泥人。姥姥的手藝在鎮(zhèn)子上數(shù)一數(shù)二,很有名的。捏泥人要用模具,把和好的膠泥放入固定的模具里,你要什么人物,就選擇什么樣的模具。姥姥捏出來的泥人有皇帝,有將帥,也有隨從和傭人。泥人剛出來時,赤條條的,眉眼全無,這時就要靠一雙巧手加工了,用心地把細微之處修飾好,再往泥人的身上涂上油彩,然后拿到集市上去賣。這是一種掙飯吃的活路,在我們鄉(xiāng)下很流行。
捏泥人,關鍵在于土質(zhì),土質(zhì)要有韌性,要柔和,怎么折騰也不會有裂痕,反復拿捏后,也不會失了膠性。土是到處都有的,但許多土,卻不能用來捏泥人。要成為泥人的土質(zhì),首先就得具備被拿捏的柔軟與膠性,不然不行。
小時候,為了找到好的土質(zhì),我們常常要跑很遠的地方,要下很大的功夫。但好的膠泥卻不是人人都能找到的。所以我們做孩子的時候,老師和大人們總是希望我們將來能做一塊“好泥”;總拿好的泥土來打比喻,讓我們長大成人后,一定要做一塊能被拿捏、聽話的“好泥”。
于是,“做一塊好泥”也就成了我們將來闖蕩世界的一個標準。在我的老家,大人們常會說這孩子將來會是一塊“好泥”!這是一種最高等級的夸贊了。
久而久之,在我的印象里,只有能被拿捏、聽話的泥土,才能算是“好泥”。其他的土質(zhì)在我的眼里,都是無用的廢物,甚至被加上了不好的烙印。不只是我,我們鎮(zhèn)子上的孩子都是這個認識:長大成人后,一定要做一塊“好泥”!時間久了,我被“好泥”的意識所強化,漸漸地形成了一種人生觀念,將來不管到哪里,都要做一塊“好泥”!這觀念成了我人生的一種標準和向往。
長大成人后,我確實按照“好泥”的標準生活了許多年,認為只有先做一塊“好泥”,人才能有出息,有前途。我迷戀著一塊“好泥”的標準,把世上所有的好品質(zhì)、好事情、好命運,都歸結(jié)為首先得是一塊“好泥”的范疇。
我曾因為沒有做到一塊“好泥”,而自暴自棄過。也曾因為自己不是一塊“好泥”而傷心悲痛過。我在努力適應別人的過程中茍求自己??晌疫€是沒有令別人滿意,似乎不適于做一塊“好泥”。
活到四十歲上,我才知道,我要做一塊好泥的認識,原來是有誤的。人總不能像一塊膠泥那樣任人捏造揉搓。天下有許多事,是需要個性的。許多有個性、有思想的人,反而做不了“好泥”。而那些從好泥當中被剔出去的渣子,往往倒有可能是金子、玉石或是稀有礦物。
漫漫人生,歲月改變了我對“好泥”的認識,我不再按照“好泥”的標準去生活。
不再單純做“好泥”的想法,反而讓我的生活變得自在、從容、豐富,從中也有了更多的自主和自信?,F(xiàn)在我才懂得,世上大多數(shù)的人,其實都不屬于“好泥”的范疇。但他們并非不是優(yōu)秀的人。正是因為我們不一定是一塊“好泥”,反而可以成為一塊好磚,一塊好礦,甚至一塊閃閃發(fā)光的金子。
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被別人拿捏在手里,然后放入模具,按照別人的標準生活做事,即被別人賞識的“好泥”!一種是“好泥”之外的礦物,他們雖然不可能在別人的模具里發(fā)光,卻有著自己的光彩。
(日羽摘自《周口晚報·悅讀》)
一杯茶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要求做一個好孩子、好學生,這無非就是讓我們按照一塊“好泥”的標準去生活,而這樣的結(jié)果是,我們可能適應了別人,適應了社會,但在茍求的過程中,也往往喪失了自己的個性,泯滅了自己的天賦。實際上,正如本文作者告訴我們的那樣,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限可能,你不一定是一塊“好泥”,但這并不妨礙你做一塊好磚,一塊好礦,甚至一塊閃閃發(fā)光的金子。歸根結(jié)底,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與其在別人的模具里勉強發(fā)光,不如找準自己的位置,做最好的自己,讓生命散發(fā)出獨屬于你自己的光彩。(田野)
[文題延伸]做好你自己、真正的出息、個性與共性、打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