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羽
小時候沒有太多的文化生活,記憶最深的,就是坐在收音機前隨著爸媽聽戲曲;也沒有故事書,聽得驚心動魄的,是被媽媽編成故事的傳統(tǒng)戲曲。幼小的心靈里印上了漢代的劉邦,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魏征,宋代的楊家將......從那時起,我對歷史有了最初的概念,對戲曲的熱愛也漸漸融進了血液里。上小學時“文革”開始了,取代傳統(tǒng)戲曲的是“八個樣板戲”,這一聽就是十年,最不愛聽戲的人也會倒背如流,在不由自主中哼唱幾句。
時代的發(fā)展,信息的暢通,多元化的社會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無論與哪種文娛項目相比,我對戲曲總是情有獨鐘。
京劇中我最喜歡裘派,那渾厚的唱腔、濃重的鼻音、字正腔圓的唱段常令我陶醉。我深深喜愛著當今裘派傳人孟廣祿,一出《赤桑鎮(zhèn)》,純正的裘派唱腔,大方的演技,不僅再現(xiàn)了先輩裘盛榮的風采,也演活了包公;評劇我最喜歡新鳳霞,《花為媒》中的張五可,詞美腔美人更美,“群芳俯首為統(tǒng)領(lǐng),蓋世風華迥超群”,她讓我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里;黃梅戲我喜歡閆鳳英,《女駙馬》中“為救李郎離家園”的馮素貞、落落大方的狀元郎被她以假亂真;豫劇我最愛常香玉,《花木蘭》中“誰說女子不如男”的唱段膾炙人口,流傳戲壇幾十年卻無人能夠取代……我欣賞戲曲能悉心揣摩出多個戲種、多位名家的演唱風格,聽聲音就基本猜出是哪位名家的唱段;我愛戲曲,更關(guān)注票友名家背后的故事,搜集資料查找信息,如癡如醉地讀他們的傳記。
前些年使用放像機時,我的電視柜里放滿了笨重的戲曲錄像帶;后來換成了DVD,家中一大堆碟子中,多半是我選來的戲曲。休息日只要獨自在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大聲播放。我喜歡聽著戲曲干家務(wù):只要生活的空間回蕩著戲曲,洗衣、做飯、吸塵、擦玻璃,我從不覺得勞累,從不感到孤寂,思緒進入戲曲的世界,身心浸透在劇情的享受里。
然而,除了回娘家陪著爸媽欣賞戲曲,這一喜好從沒得到過他人的理解。我興高采烈買回戲碟,想借兒子的慧眼辨別真?zhèn)?,兒子不屑一顧地說:正版的還沒人買呢,造這種假人家是為了賠?我聽戲聽得正投入,先生從外回來皺著眉頭急切地說:快小點聲,別讓噪音打擾了鄰居;外地的同學打來長途,嘻嘻哈哈先戲說道:總想和你聊幾句,只怕耽誤你聽戲曲;一個男同事作著鬼臉兒道:咱學了三年音樂???,教了十幾年音樂課,如今也只認得七個阿拉伯數(shù)字和一群“小蝌蚪”,比不上人家啊,能欣賞國粹……自以為高雅的藝術(shù)卻覓不到知音,得不到理解,我好孤獨。但是頂著種種疑惑,帶著重重壓力,我依然捍衛(wèi)著這與眾不同的喜好——欣賞戲曲!
〔責任編輯 阿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