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對于英國市場而言,中英語言的溝通固然有極大的關系,但熟知英人閱讀口味甚至激發(fā)閱讀興趣,恐怕更是關鍵。
2009年9月的第一周,當英國著名的文化類報紙《衛(wèi)報》點名丹·布朗的《The LostSymbol》時,新聞可以鏈接到4月的“書市一周”,當時,《衛(wèi)報》把丹·布朗的這本新書和于丹《Confucius from theHeart: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于丹<論語>心得》)同時作為標題文字,并冠以對中國古老哲學的全新詮釋,是一個對中國現(xiàn)在日益增長的個人主義的有關健康和快樂的新處方。
孔夫子、舊中國、女性及其他
于丹的新書由Macmillan Publishersl,td——著名的英國出版社出版,版權費是10萬英鎊,此舉打破了美國出版社在2005年購買姜戎《狼圖騰》一書的10萬美元版權費的紀錄。
在此,僅以此書的操作為例,分析中國圖書進入外國市場的途徑之一。首先,由英國本土出版社購買版權,而此出版社與中國已有合作經驗(麥克米倫出版社的亞洲部設在中國香港,但與內地的合作開展已久),并在大力開發(fā)中國市場,力圖推銷其包括英語學習在內的學術以及工具書。其次,本書的包裝和翻譯由外方完成,雖然有評論認為Esther Tyldesley對于丹一書的翻譯偏于平淡,但EstherTyldesley畢竟獲得中文以及翻譯的英國學歷,且在中國貴州教書四年,又一直在愛丁堡大學教中文和中英翻譯課程,所以應該說其英文是中規(guī)中矩,符合英語習慣的;在包裝插圖方面,麥克米倫也獲得不少贊揚。第三,選擇像“孔夫子”或“儒家哲學”這樣即使外國人也耳熟能詳?shù)念}目,再冠以“心靈雞湯”或者“速讀當代中國”的字樣,對于欲一窺中國究竟的英國人,特別是自詡為文化傳統(tǒng)的英國人,還是有吸引力的。第四,選擇在本書出版之際,請于丹——這位被譽為中國最著名的文化女性、最美麗的教授——來英國的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和亞洲之家進行講學,吸引新聞界以及中國文化愛好者,為此書的出版進行推廣。
截至至今,可以說《于丹<論語>心得》是極少量的獲得媒體重視的中國出版的新書之~。在此之前,從政治、經濟、歷史到小說,有關中國的書為英語圖書界所出版并獲得極大銷量的仍有一些,僅以小說類或紀實類為例,著名的《合肥四姐妹》、《鴻》和《中國好女子》等在世界范圍內都有過長銷或銷量超過百萬的記錄,但其共同特點包括作者原著就是用英語出版的,多以女性視角或者闡述當代中國歷史或者詮釋“文革”以及改革開放前非都市女性的生活原態(tài)。此中奧妙,白是符合外人看熱鬧的心理,包括獵奇和俯瞰在內的非常心態(tài)。當然《狼圖騰》和《兄弟》的熱銷,雖然是純粹男性的視角,但都被宣傳為對“文化大革命”的解讀或側像?!独菆D騰》由Penguin Group全球同步推廣操作,《兄弟》則由Anchor出版,并由Picador在今年再版。此兩書的翻譯均由外國譯者擔任,但翻譯質量,仍被質疑,主要不在文字的通順,而是到底傳達了多少作者意圖給外國讀者。
英國圖書市場概況
緊隨德國之后,英國,一直被視為歐洲第二大的圖書市場,并且是增長最快的市場。因為英文文字的全球化應用,英國圖書的版權交易一直極其活躍,美國也因此成為英國圖書最大的潛在市場之一。
英國圖書出版業(yè)由幾大出版巨頭,如Reed Elsevier Group PLC,Pearson PLC,The Random House Group Ltd and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等,以及數(shù)量眾多的出版公司構成。后者一年甚至幾年都只出版一本或一套叢書,但因為操作的專業(yè)化和市場化的程度較高,如果此書是暢銷書,那么出版社收入極其豐厚。在出版業(yè),國際公司正在擁有越來越多的股份,像三大連鎖書店之一的WH Smith就被法國出版商Hachette Filipacchi擁有,Hachette還通過控股Orion(包括Weidenfeld&Nicholson)成為英國第二大的消費類圖書出版社。Macmillan and Random House已經被德國公司控股。英國本土的大型出版社還包括Black·well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
英國出版協(xié)會(The Publishers Ass-ociation)統(tǒng)計數(shù)據表明s,2008年,英國圖書市場的總碼洋是3,436m(合大約37億人民幣,作者注。后同)。這其中,消費類圖書銷售額是2,538(27億人民幣),教材257m(大約2.7億人民幣),學術及專業(yè)著作642m(大約7億人民幣)。
截止到2009年1月4日,Books andthe Consumer 2008調查顯示,英國個人購買圖書總額為2,313m(約25億人民幣),較前年下降6%。其中成人圖書購買額為1.924m(約20億人民幣),兒童圖書購買額為389m(約4億人民幣)。
總體而言,英國人有讀書的習慣,近幾年市場也算平穩(wěn),并未受到金融危機特別嚴重的沖擊。
賣鞋給光腳的?
定位為一個國際研究者,Paul Richardson關于中國圖書市場的結論被廣泛引用。他認為,中國有能力進行一次新的文化“革命”,但是,現(xiàn)在看來,不管是英國,還是中國,都大有潛力可言。比如,如果問一下《衛(wèi)報》的讀者能夠說出哪個當代中國作家的名字,恐怕沒有人能答話。
Paul Richardson還建議,在英國覬覦中國市場的同時,在漢語學習、歷史、藝術、旅游、中醫(yī)、科學以及商業(yè)數(shù)據方面,英國出版商應該考慮跟中國業(yè)界的廣泛合作。
近年來,像HarperCollins Publishers這樣的大型出版集團也嘗試了與中國的進一步合作,比如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合作,在英美兩國同時出版《Swordbird》(《劍鳥》)——個12歲中國女孩寫作的童書。迄今為止,該書的反響略顯平淡,而且讀者以對兒童文學并不排斥的大人為較大基數(shù),所以這也只能算作一個嘗試。
另外,包括DVD在內的《中國的世界遺跡》(China's World Heritage)一書,是由國內的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和Compendium聯(lián)手的國際合作項目,英方更多的利益體現(xiàn)在發(fā)行發(fā)面。
如果不考慮國內出版并在英國發(fā)行的英文書,英國本土出版的幾大類關于中國的書無一不是海外華人作者甚至英語作者一統(tǒng)天下。比如美食圖書,英國銷量最好的中式食譜作者包括:Ching-He Huang黃瀞億(HarperCoUins Publishers Ltd出版)的4本食譜。作為中國臺灣出生、5歲隨父母旅居南非、11歲移居倫敦的黃不僅憑中式美食打開餐飲和出版界天地,更讓BBC2為之新開一檔美食節(jié)目“Chinese Food MadeEasy"。這也說明,在英國,出版與其他媒體甚至商業(yè)的跨界極為常見,而在出版獲得暢銷地位后,也會隨之帶來其他許多商機;同樣,其他商機也會反而促進書籍的長銷。
再以amazon.co.uk網上書店為例,如果搜索與中國有關的書籍,結果超過181萬種。其中,中國的學習類書籍和社會政治哲學類為最多,分別為5萬2千種和4萬5千種,中國歷史和商業(yè)財經法律緊隨其后,分別為4萬種和3萬6千種。另外,科學技術和醫(yī)藥、科學和自然、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旅游也有萬種出版物。此點說明,英國人對于了解中國的工具類讀物的需求,更甚于閱讀當代中國小說。
對于英國市場而言,中英語言的溝通固然有極大的關系,但熟知英人閱讀口味甚至激發(fā)閱讀興趣,恐怕更是關鍵。另外,除了英國人的閱讀需求,在英華人以及一些繁體中文的閱讀者,也可以成為一個分眾市場。
這一切的鴻溝,當然不是一時可以跨越,除了兩國出版者的努力,包括版權代理機構和個人中介者都可致力于中國文化的推廣以及帶來的商業(yè)盈利。
在英國的書店瀏覽,很少會看到關于中國的書陳列在顯眼的位置,或是成為熱銷書。當然,由英國人或英籍華裔來描述中國的文化、社會乃至變遷,很多也并不算失實。重要的并不是他們選取的細節(jié)和角度,而是他們的動機,他們真正對當代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理解,如果這些有偏差,在當前種個信息不夠對稱的情形下,帶來的影響,就不是多出幾本書便可以消除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