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增 殷緒順
摘要: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藝術體現(xiàn)了中華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對現(xiàn)代設計也有著深遠影響。文章介紹了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的兩種趨勢,并闡述了中國古典園林美學中六個主題思想對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美學;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現(xiàn)代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09-0088-02
我國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古典園林藝術源遠流長。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藝術受我國古代諸子思想和佛道文化的影響甚重,體現(xiàn)了中華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輝煌燦爛的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園林藝術的長河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古典園林美學思想也正是在這種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浸染之下所逐漸形成,而我們不僅僅是要看我國古典園林的美學思想,更為重要的我們要看到這種美學思想對園林以外的現(xiàn)代設計產生了什么
性質的影響。
一、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的兩種趨勢
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是現(xiàn)代公共場所中室內設計與室外設計的一個結合,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建筑師波特曼提出的中庭空間理論之后,大量的公共建筑比如酒店、旅館、博物館等空間里就運用了中庭空間理論,不管是哪種公共建筑的中庭空間里都大量的采用了綠化植被來營造一個室內環(huán)境室外化的特點,因此綠化植被成為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的一個主角,而隨著人們的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現(xiàn)代酒店中庭也成為設計師費盡心思要考慮的重點,縱觀國內的設計形式,總的來說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朝著兩個大的趨勢發(fā)展,其一,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我國對外來文化的不斷吸收,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追逐西方酒店的設計方式,在植物的選擇上大都采用外來植物品種,在設計風格上追求西方的華麗、規(guī)則的設計方式,使得酒店中庭呈現(xiàn)出一種異域色彩。其二,盡管異域色彩的酒店中庭設計成為一種潮流,可是這種設計風格卻不占主導地位。隨著我國對古典文化的不斷開發(fā)、研究與繼承,現(xiàn)代酒店中庭綠化也逐漸受到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影響,逐漸出現(xiàn)了一種“園林式”的中庭設計,其主要體現(xiàn)在酒店中庭的植物與空間序列上,這樣的酒店中庭設計宛然就是一幅中國古典的山水畫:含蓄、合適、豐富。起初這種酒店中庭設計在沿海的廣州地區(qū)發(fā)展較為迅速,然后逐漸傳播至內陸地區(qū)。
二、中國古典園林美學中六個主題思想對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的影響
中國園林美學思想的精髓在于意境,而意境的產生體現(xiàn)為六個具體的設計手法,這六個設計手法也可以說是五個主題思想,它們分別是指:師法自然,巧奪天工;以退為進,鏡像萬千;曲徑通幽,步移景易;氣韻生動,物我合一;無中生有,虛實相生。下面我就分別以這五個主題思想為基礎來闡述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
(一)師法自然,巧奪天工
在中國古代造園的過程中,童寯總結出中國古典園林造園要素:一為花木池魚;二為屋宇;三為疊石。這里第一個要素指的是自然要素,第二個要素指的是人工要素,由此可見我國古典園林在布局上首先講究的是自然美,“中國造園藝術,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與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目標?!保ㄓ鄷源ǎ骸吨袊鴪@林藝術淺說》)。
我們以廣州市的白天鵝賓館為例,它就是一個典型的“自然式園林酒店”,它的中庭設計體現(xiàn)了人類的自然價值觀:其一,造型不一的本土植物,廣州白天鵝賓館里植物內容豐富,有天門冬、南天竹、棕樹、文竹、蘭花等,且這些植物很少人為修剪,而是根據(jù)每種植物的特性來配置,高低起伏,疏密變化;其二,自然曲折的水岸線,廣州白天鵝賓館水池岸線每個凹凸半徑不等,長短有異,水中種植有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呈現(xiàn)出野生態(tài)的氣息,與之迥異的是具有異域色彩的酒店中庭水體設計往往非常規(guī)整,水中常不種植任何水生植物而是配以噴泉雕塑與之搭配,顯然為人工斧鑿的痕跡;其三,有天然雕飾的石景,以廣州白天鵝賓館為代表的現(xiàn)代“園林式”酒店中庭的置石的造型要求也很高,雖沒有古典園林里以“怪、透、漏、瘦”為顯著特征的太湖石那樣講究完美,但作為室內局部的主景,它的藝術造詣要求更高。“一拳石則蒼山千仞,一勺水則碧波萬頃;層巒疊嶂,長河巨泊”廣州白天鵝賓館中庭積石成山、跌水相置,這是對自然景觀濃縮的模擬。
(二)以退為進,鏡像萬千
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土地資源利用率也越高,用地的緊張狀況也隨之增大,南北造園也受其土地限制的影響,逐漸便產生了一種關于空間延伸的美學思想,這一思想即指“在有限的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視覺無盡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huán)境”(張家驥《中國造園論》)用以退為進的設計手法產生鏡像萬千的自然生態(tài)的效果。
植物則在這一有限的空間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由于大量的綠化植物經(jīng)過合理的配置才盡可能的創(chuàng)造出這一美學效果。以退為進其實就是為了改善空間的氛圍,廣州地區(qū)是東南部沿海人口稠密的地區(qū),人均用地相對緊張,因此人們無形中就產生了對于土地渴望,對空間的控制感,廣州白天鵝賓館的中庭設計正式在這一形式下孕育而生,廣州白天鵝賓館的中庭設計把古典園林的美學要素自然加以運用,我們可以清楚的從圖1看到它中庭四周的回廊上種植有大量的天門冬,長長的枝條懸掛在樓層之間,對中庭四周的回廊進行一部分遮擋,設計師們除了在中庭的地面空間營造出高低有落的植物空間效果以外,還考慮到垂直空間的綠化布置,考慮到了人們仰視的效果,這樣既讓人能在高處俯視中庭的美麗景色,也能讓人站在中庭的平面空間上仰視垂直的綠色景觀讓人浮想聯(lián)翩,從而產生空間延伸的視覺效果,達到以退為進的美學目的。
(三)曲徑通幽,步移景易
“曲則全,枉則直”(老子 《道德經(jīng)》),因此中國古典園林小徑都很曲折,曲折的路面一是能夠產生路徑的動感美,其二曲折的路面還能夠產生步移景易的效果。我們在江南的私家園林中就能深刻的體會到這一點。我們來看廣州白天鵝賓館,雖然受場地的制約,無法設置非常曲折的小徑,但由于植物的疏密搭配,近景和遠景的創(chuàng)造,一路觀景也能產生步移景易的效果。我們從圖1中可以看到植物主要集中在中庭兩側和假山處。游人從室內空間走到中庭空間,中庭的景致豁然開朗,遠觀假山跌水到假山腳下游人的視、聽、觸覺又是另一番感覺。對于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現(xiàn)代酒店中庭設計則不太講究這種“步移景易”的效果,中庭植物只是作為配景起到一個綠化效果。
(四)氣韻生動,物我合一
在中國的山水畫理論中,“氣韻生動”為“荊浩六要”的第一要點。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氣”,一是植物產生的“內氣”,二是中庭景觀所產生的 “外”氣。
“內氣”指的是植物的文化內涵,中國古典園林植物往往都是文人墨客因自己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而栽種,用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與志向,因此植物不僅僅只是悅目,每種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比如梅、蘭、竹、菊,被認為是清高雅逸的“四君子”,蘭花則因孔子的“且夫芝蘭生于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的詩句,被視為學者不追求名利的高貴品節(jié);竹子因高直挺拔、中空有節(jié)、質地堅硬等特征,被人賦予“正直,堅貞”的高貴品質。再如蓮花因“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經(jīng)典名句,象征著文人不畏權貴的高貴品節(jié)。植物成為了自然有情觀的一種體現(xiàn),在中國人眼里植物就是感情和吉祥的化身。在廣州白天鵝賓館里植物的選擇也根據(jù)植物“內”氣而來,蘭、蓮、竹、菊也成為了廣州白天鵝賓館首選的植物,蘭花和菊花主要是以盆栽的形式擺放在中庭水池的兩岸以及酒店室內空間,蓮花則漂浮在水池上。
“外氣”我們指的是水流動的韻律感,眾所周知江南園林中水貫穿了整個園林,于是才有了“無園不水”的說法,可見水也是產生氣韻的重要因素。我們可以從圖二中可以看出廣州白天鵝賓館中庭利用假山產生的地勢高差設計了一處跌水效果,水的流動打破了整個空間的寂靜,讓人欣賞此番美景,參與此番美景,讓人有身臨大自然的感覺,達到物我合一的效果。
(五)無中生有,虛實相生
我們知道在圍棋里有一項常識是“金角銀邊草肚皮”,即應盡量占據(jù)角地,想在中腹活棋是不明智的。我國古典園林里有許許多多的角點是來限制空地,再在這空曠之處產生活路來?,F(xiàn)代的設計也受我國古典園林這一美學思想的影響,在廣州白天鵝賓館的中庭,假山亭閣即是它的角點,換句話說就是它的焦點。把其它的地方留出來透氣,讓原本虛無的空曠之地產生美景來,我們可以把假山亭閣之處看作是水墨畫里的黑色,而中間的空地可以看作是留出的白色,黑色即實,白色即虛,虛的部分往往更令人浮想聯(lián)翩產生意境,這就是所謂的無中生有。不僅僅是廣州白天鵝賓館如此,受這種美學思想影響下的中庭設計也很多,它們大都采用一兩顆高大的植物比如有毛竹、棕樹等作為主景,這些高大的植物正是運用了無中生有的美學特點占據(jù)有利的角點而給中庭的中腹地區(qū)打開了良好的視野景觀,讓人觀看過后有主有次、循序漸進。
三、結語
通過以上對我國古典園林美學思想的五點分析,我們逐漸可以看到一個現(xiàn)代“園林式”酒店中庭是如何孕育而來,酒店中庭設計不斷被賦予文化的內涵,繼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隨著時間的推進也逐漸朝著更精更細的園林景觀特色發(fā)展以此來滿足現(xiàn)代人的心理需求。
參考文獻
[1]瞿輝.園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9.
[2]徐德嘉.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配置[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7.
[3]吳家驊.環(huán)境藝術史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
[4]毛龍生,王曉春,劉廣.人工地面植物造景·垂直綠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曾增(1985-),女,湖南婁底人,西南林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內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