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小芹 林渝南
眾所周知,佛教來源于印度,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自傳人中國以后逐漸融人中國社會,最初是由達(dá)官貴人提供他們的住宅來供佛教人員使用。但由于中國建筑材料自古采用的是木材,至今保留下來的木構(gòu)房屋?,F(xiàn)存明清時代的為多。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yán)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
在中國的寺廟其建筑格局都相差無異,都是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祖師殿等組成,只是有些大的寺廟配殿很全,而有些小的寺廟則只有幾個主要的建筑。重慶華巖寺比起其它的寺廟來說,華巖洞廟是特殊的。它的建成是由于重慶特殊的地理特點形成的。我們將在后面進行討論。
一、華巖寺的格局和主要殿堂
(一)華巖寺的格局
華巖寺距市區(qū)23公里,依山傍水雄偉壯觀,全寺由大老山的大雄寶殿、接引殿和華巖洞三部分組成,建筑總面積近萬平方米,寺院占地四百余畝,有房約四百間。2000年被重慶市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直轄市文物保護單位。且列入到《中國佛教名寺古剎》第三卷中。屬重慶市佛教重點寺廟,是重慶最大的寺廟之一,也是重慶除羅漢寺、雙桂堂以外的另一個名剎。
華巖寺結(jié)構(gòu)古樸,布局嚴(yán)謹(jǐn)。華巖寺由三大院落構(gòu)成,即華巖洞、接引殿、大雄殿。建筑規(guī)模宏大,達(dá)八千多平方米。華巖寺也可分為大寺、小寺。大寺殿堂建筑系傳統(tǒng)庭園式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小寺位于大雄殿西南約百米處,原建筑巳毀,只有遺跡可尋。從縱向上看舊華巖寺山門牌坊,正額面書“巴山靈境”,背面書“臨濟禪宗”,以彰其衍,為劉少林題,著名書法家許伯建書。
(二)主要殿堂
1、華巖洞廟
華巖洞天居新評巴渝十二景中小冊子十景之首。它位于華巖寺左山坡拾級而下。過石橋,穿牌坊。此牌坊是道光年間修建,正面“洞天福地”背面“智光重朗”,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受到風(fēng)化,很多地方也都?xì)埲绷?。再徐行林蔭小徑,到華巖洞廟。由于戰(zhàn)爭、文革等原因,原建筑已損毀。直到1985年,才重塑釋迦牟尼、文殊、普賢、佛、菩薩像八尊,供奉于華巖洞廟,并于次年農(nóng)歷6月19日觀音菩薩成道日,聚眾恢復(fù)佛事活動。
殿門左邊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塑像。廟依洞順巖而建,梁柱和飛檐在洞外,佛堂和臥佛在洞里?!叭A巖洞”洞匾由趙樸初手書。
洞廟坐東朝西,分上下兩殿,建在中軸線上,以石級相連。下殿為單檐懸山頂穿斗式結(jié)構(gòu),平房三問。五柱三穿,面闊三間,明間4.3米,次間4.1米,進深一間5.2米,通高5.4米。中間下面供奉彌勒佛,背面供奉端坐的韋馱菩薩(是為紀(jì)念韋馱助華巖寺建大雄寶殿之舉),兩邊有僧舍各一間。上殿為二重檐歇山式頂、抬梁穿斗混合結(jié)構(gòu),琉璃屋面,以梁為界,半在洞內(nèi),半在洞外,有房五間。前四架梁再單步梁附加二步梁用四柱。面闊5間,明間4.2米。次間3.7米,稍間2.5米,通進深5間17.8米,通高10.6米1。正中大殿供奉鍍金的釋迦牟尼佛,它的后面是觀音菩薩,右面為文殊菩薩,左面為普賢菩薩像。旁邊臥佛和圣闋,圣閣里面有阿閔佛、寶生佛、昆盧遮那佛、藥師佛、成就佛、地藏王菩薩、觀音、阿彌陀、大勢至菩薩、財神、韋馱等泥塑像。
2、天王殿
過山門往北第一殿就是天王殿。重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為單檐懸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結(jié)構(gòu),1989年修復(fù)時將土筒瓦換成琉璃瓦。殿前懸掛趙樸初書寫的“華巖寺”寺名匾額。殿內(nèi)正面供奉彌勒佛。背面為站著的韋馱菩薩。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后,面對著釋迦牟尼佛像。傳說佛涅磐時,有一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時韋馱急追取還,故為護打法神將,世稱韋馱菩薩,形象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胄,手持金剛杵。在韋馱和彌勒佛的頂上有兩塊匾額,四周為四大天王坐像分立左右。
3、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即(大)正殿。大殿是為歇山、硬山、懸山等式結(jié)合,單檐和重檐并舉。全為土石木穿逗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琉璃瓦頂,面闊5間,22.5米,進深6間,9.7米,通高13米。大雄寶殿重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已是歷史上第三次重建。為木梁石柱粱式結(jié)構(gòu)石木建筑。殿內(nèi)大石柱高14米,直徑0.7米。兩重檐歌山式屋頂,黃色琉璃瓦屋面。屋脊上有鏤空琉璃組砌的二滾龍戲珠等吉祥圖案和雕塑的彌勒佛像,脊檐上塑有神話人物,飛禽走獸,重檐飛峙,鰲魚鴟吻。大殿高大軒昂、雄渾宏闊,殿前院落寬敝,青石鋪地,兩口大鐵鐘懸掛于兩側(cè)亭內(nèi),兩面大鼓高架于殿內(nèi)粱下。殿內(nèi)雕梁畫棟,頂棚嵌佛教故事彩繪。神形逼真。
重塑的佛像,以《造像經(jīng)》為準(zhǔn)繩,以唐宋塑像為依據(jù),由20多位美術(shù)雕塑家及民間藝人還以原貌為宗旨而雕刻完成的。殿前還新建了兩個仿古化錢鼎、大石獅、洗心池、大牌坊、功德碑、園林小品、小買部等設(shè)施。
大殿中間是釋迦牟尼佛,阿難、迦葉侍立左右。陶瓷造像,佛祖盤腿打坐,左手右手平放在兩腿上,中間放有一珠。兩側(cè)壁嵌柳術(shù)浮雕金裝五百羅漢,后壁嵌有木雕十六尊者及唐朝畫圣吳道子的白描觀音、達(dá)摩石刻像。釋迦牟尼像背后為站立的阿彌陀佛像。配殿有觀音殿、藥師殿、觀音堂、羅漢堂、祖堂、禪堂、客堂、法堂等。觀音殿內(nèi)供了觀音菩薩,在她周圍的是三十三種分身石刻。觀音堂內(nèi)供奉有鍍金文殊、普賢、十八羅漢像。祖堂正在維修,它里面供奉的是圣可祖師雕塑和三十二代禪宗祖師畫像。藥師殿里鍍金藥師佛左手執(zhí)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jié)三界印,著袈裟,結(jié)跏趺坐于蓮花臺上。
進人大殿前有一牌坊,正面兩小坊上寫有“覺路”“悟門”,中間寫“巴山靈境”;背面寫的是“臨濟禪宗”。
4、接引殿
接引殿緊鄰大雄寶殿。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歷時6年竣工。殿門及正殿為單歇山式,兩側(cè)配殿為懸山式。中國傳統(tǒng)四合院布局,坐西向東,由牌坊、殿門、配殿、正殿組成。
整個建筑的柱為石質(zhì)八棱柱,墻為泥土夯成。正殿歇山式屋頂。抬粱式梁架結(jié)構(gòu),分前五步梁后三步梁,再前雙步后雙二步梁用五柱。面闊五間。明間3.7米,次間3.5米。梢間3.5米,廊寬2米,進深三間10米,通高8.9米;素面臺基高1.5,左右設(shè)階梯踏道五級。殿門懸山式,抬梁式梁架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明間4.35米,次間3.15米,進深二間6.4米,通高7.5米;普通臺基高1.7米,普通踏道七級。接引牌坊坐西向東,四柱落腳,通高約9米。方形柱礎(chǔ),寬2.4米,長3米,高0.76米。
殿門左邊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塑像。塑像還貼有對聯(lián):右“半間風(fēng)雨屋”,左“一片圣賢心”,橫批“有求必應(yīng)”。配殿有授記堂、證覺堂、般若堂、極樂
堂、聞法堂。正殿內(nèi)供有西方三圣像,鍍金阿彌托佛、大勢至和觀音菩薩。阿彌托佛左手放在左膝上,手指下垂;右手月天之印。觀音坐蓮花臺。左手作說法印,右手持凈水瓶,大勢至左手持蓮花,右手月天之印。(曲肘向前無名指與大指相接)。右邊階梯式的佛龕為佛門信眾樹立長生祿位牌,左邊階梯式佛龕則為往生亡靈供奉之處。
二、華巖寺的廟宇建筑的特點
(一)廟宇建筑布局沒有采取固定模式。重慶華巖寺是在一個有山有水的環(huán)境中建成的,沒有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布局,如北京的西四牌樓的廣濟寺等。以中軸線為主。上面分布天王殿、正殿和藏經(jīng)閣,中軸線兩旁分布禪堂、齋堂和僧房等。華巖寺的藏經(jīng)閣、接引殿和齋堂都是獨立的。按中軸線排的話還在正殿前面。這都是由于重慶的山高路不平,平壩太少造成,只能在僅有的空地上修建。
(二)洞。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huán)繞。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傳教者初來此地,經(jīng)費、教眾人數(shù)少,可供傳教活動的場所有限,根據(jù)重慶山多洞自然也多的地理特點,在洞中供奉佛祖,也并不希奇。由于重慶氣候特點,在洞中居住冬暖夏涼,也為傳教者提供了方便。華巖寺的選址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風(fēng)水學(xué)和利用了適合修行得道的地形的特點。
(三)寺廟建筑和園林相結(jié)合。華巖寺的佛殿建筑藝術(shù)主要表現(xiàn)在結(jié)構(gòu)、空間、裝飾三個方面。建筑具有典型的歇山、懸山屋頂,木構(gòu)架建筑,反翹的屋脊,屋脊上的仙人、龍、風(fēng)、狻猊等裝飾。天然的山池湖泊,再配以小橋、流水、長廊及供信眾散步的步道,一年四季的常綠的竹子和僧侶及有名人士們留下的書畫、詩詞是中國園林的典型特色,更增添了一點宗教意味的獨特性。
佛教建筑最初是由印度傳人,但傳人中國以后,并融入到了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藝術(shù)中來。佛塔、寺廟的傳人使得中國有了自己特色的民族性的佛教建筑物。佛殿是容納佛教諸神的建筑,是寺的主體。作為一種宗教建筑,佛殿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獨特的神的空間,從而有別于平凡的世俗的民居空間。重慶市華巖寺的建筑特色為中國佛教建筑增加了內(nèi)涵,豐富了古典園林藝術(shù)理論。為我國園林建造,提供了經(jīng)驗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