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家福
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礎,在素質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和保障,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應擺在學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其他各項工作都應服從和服務于德育工作,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但由于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往往只是關心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少學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智輕德”、“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注重對知識的積累,卻常常忽視對人的品質培養(yǎng),忘記了“以德為主”的原則。這樣做的結果,勢必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實施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順利進行。
思想品德課是向學生系統(tǒng)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在諸多德育途徑中居于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是實施德育的主渠道。因此,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應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教育學生在努力學習科學理論的同時,注意陶冶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把個人成才同祖國前途、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形成愛黨愛國、關心集體、尊敬師長、勤奮好學、團結互助、遵紀守法的好品質。
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主力軍——思想品德課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發(fā)揮思想品德課優(yōu)勢進行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本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把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緊密結合
青少年學生之所以容易受“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追根溯源,還在于他們文化水平低下。所以,教師,特別是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把課本中的知識細化后融入其中,適時引導,使學生既掌握知識,又提高思想覺悟。在此過程中,強調其中任何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都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有的教師,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或輕視思想品德教育,學生覺得枯燥無味,所學無用,于是腦袋一偏,昏昏欲睡;而有的教師,片面強調思想品德教育,忽視或輕視了知識的教學,滿口的大道理,學生卻聽之無味。究其原因,前者沒有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學生的思想覺悟沒有得到提高,導致他們反感,進而厭惡學習;后者就像建造高樓大廈,還沒有夯實基礎,就開始構建空中樓閣,使學生感覺虛無縹緲。那就難怪教師講得唾沫飛濺,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不知所云,摸不著頭腦了。他們教學的效果怎樣,是可想而知的。我認為,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好不好,理解深刻與否,直接影響他們對知識的認同程度和付諸實踐的強烈程度。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標分為識記、理解和運用這三個層次;識記是理解和運用的前提條件。如果識記都不達標,還談什么理解和運用呢?所以,應把二者有機結合,學生才能夠既學到知識又可以升華自己的思想。
二、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中接受德育教育
中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對每天都在發(fā)生的社會新聞以及大家極為關注的熱點、焦點都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理所當然地希望了解這些現(xiàn)實問題,而且渴望傾吐和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開發(fā)利用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這些寶貴的課程資源,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發(fā)揮思想品德課程的德育引導作用,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使學生由被動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自我心靈的塑造者。
事實證明,利用社會熱點與教材的結合點,不斷挖掘教材,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究,是符合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知的規(guī)律。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引進恰當的學生熟悉的社會熱點、焦點,在正在發(fā)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實際中尋找德育資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共同關注現(xiàn)實問題,在走進社會、走進現(xiàn)實生活的過程中,明白真假、善惡,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思想和道德觀,提高自身德育修養(yǎng),從而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增強德育效果
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實際問題,單靠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解決,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不但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師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促使學生在第一課堂上所接受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實際行動。具體做法有:
(1)開展閱讀書刊、辦好板報、組織興趣小組或各種競賽等活動
活動內容要與思想品德課內容緊密結合,特別要與時事政策教育的內容相關,以及學生的思想實際緊密結合,要求學生寫出自身的心得體會,進行相互交流。這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如本人在教學中就通過開展志愿者活動、獻愛心活動、捐款賑災活動,教育學生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通過舉辦“人生的價值在哪里”的辯論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的沖擊,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誘惑。
(2)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通過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各種形式,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使學生個體有了一定程度的內化效果,思想品德、道德修養(yǎng)得到逐步的成熟,從而自覺抵制目前社會上各種消極逆向的思想文化對他們的侵蝕。如上八年級法律課時,可以組建少年法庭、聽取講座、采取警校共建的形式,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在上“黨的基本路線”這一內容時,可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了解新舊中國的不同情況,了解改革前后的巨大變化,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和改革開放的重要性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在合作學習中滲透德育教育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新穎學習方式。因此,我們要注重發(fā)揮學生在互助合作學習中的作用,使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合作。
筆者在執(zhí)教《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自由與規(guī)則的關系”這一教學內容時,充分利用了放風箏這一教學資源,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了合作學習,首先讓學生討論如何放風箏才能放得高?學生各抒己見。接著我提出問題:假如風箏離開了線會怎么樣?學生們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然后小組討論:假如自由沒有了規(guī)則會怎么樣?同學們討論非常熱烈,各小組分別從課堂規(guī)則到體育比賽,從社會生活到國家治理等角度分析了規(guī)則的重要性,闡述了自由與規(guī)則的關系,在不知不覺中懂得了“自由是在規(guī)則允許范圍內的自由,只有遵守規(guī)則,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的道理,增強了規(guī)則意識。
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這樣不僅充分發(fā)揮了在同伴互助學習中的作用,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而且進一步明確了:作為一個公民應該懂規(guī)則、守規(guī)則,要以遵紀守法為榮。
總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既是知識教學,也是德育教育,偏重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它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從傳授知識出發(fā),落腳于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深入、細致、具體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有力地推動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責編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