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琳
思想品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處理與自身、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而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做人做事的穩(wěn)定的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能否促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養(yǎng)成道德習慣是思想品德教育成敗的關鍵。怎樣才能使道德行為的引導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作用,使知與行真正統(tǒng)一起來,避免口號式、標簽式的“空對空”現象。筆者根據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和做法。
一、道德行為的引導形式要多樣化
1、明理導行。曉之以理是導之以行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要以理服人,并從“講道理”開始,讓學生充分掌握
道德知識,形成道德觀念。如在教學《立報效祖國之志》一課時,本人設置了如何學好各門功課一環(huán)節(jié),通過講授蘇步青之所以知識淵博,取得巨大成就。使學生明白是因為他小時侯學習不偏科,能注意各門功課之間的聯系,為以后進行數學研究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并報效祖國。讓學生反過來想一想,如果他小時侯只鉆研自己喜愛的數學,他會有此成就嗎?為什么?通過正反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偏科的危害,體會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這就為學生的行為實踐指明了方向,這就把思想政治課的目標落到了實處。
2、規(guī)范導行?!吨袑W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具體明確了學生日常行為的準則,它把思想品德各冊教材的內容更具體地用于指導實踐。所以結合《規(guī)范》去加強道德行為的指導,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促進學生良好道德行為養(yǎng)成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在教初中思品人民版七年級《我們都有玩的權利》一課,就可結合《規(guī)范》的要求引導學生明白:健康地玩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①無害原則②適度原則③安全原則。否則我們就不會玩,就會被不健康的玩危害,從而培養(yǎng)學生辨別能力,自覺抵制不健康的玩。
3、表演中加強道德行為的引導。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教學活動化……”的確,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扮演角色和觀看表演讓學生“身臨其境”,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學《融入新集體》一課時,我安排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珍惜集體榮譽?讓學生表演小品大掃除后,值日教師檢查衛(wèi)生,八(1)班王明同學發(fā)現自己班的衛(wèi)生區(qū)內有一張廢紙,為了班級榮譽他一腳把紙?zhí)叩搅税耍?)班衛(wèi)生區(qū),演完后讓大家討論評價這樣的行為。在評論中學生會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加上老師的點撥、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就內化為道德要求并通過行動外顯出來。
二、道德行為的引導要體現自主性
一位教育家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根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要增強學生的角色經驗,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要運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資源,讓樂于自主學習的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促使他們在主動參與過程中豐富道德體驗,形成道德習慣。如教學《立報效祖國之志》一課時,讓學生課前收集古往今來有崇高志向的人物事跡,又對自己進行了教育,也切實體會學生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之后,每周一前演講便成了學生期待、向往的活動,他們的道德行為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深處。
三、道德行為的引導要講實效性
增強道德行為的引導的實效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道德行為的引導要遵循學生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點對其行為實踐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教學《融入新集體》中,建設集體從我做起時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去尋找機會,而是告訴學生對集體有利的行為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識處理和解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關問題。總之,只要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現狀出發(fā),用心掌握道德行為引導的尺度,就會取得好的效果。
2、道德行為的引導過程要根據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品德現狀,備課時要把學生的思想行為與教材有機結合,上課時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深入淺出的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如教《立報效祖國之志》一課時我安排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如何學好各門功課,我針對目前一些學生偏科的現象,組織并引導他們討論“只學好語文數學就行,其他副科無所謂?!边@樣的想法正確嗎?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明確了學好的重要性,并因此增強了學習動力。
四、道德行為引導的途徑要網絡化
思想品德課的導行途徑要一改以往各學科“閉關自導”的狀態(tài),為學生開辟一個廣闊的空間。思想品德課教學要與班會、家庭教育、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形成道德行為引導的網絡,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1、道德行為的引導應與班會相結合。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就必須結合周會、班會,把課內“播種”與課外“培育”相結合。
2、道德行為的引導還要和家庭教育相結合。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不是一日之功,因此除了課堂學習、班會、周會強化之外,還必須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家、校密切合功,共同進行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道德培養(yǎng),如考慮到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小皇帝”、“小公主”狀況,考慮到多數學生的自理能力、勞動能力普遍較差,在講授《如何孝敬父母》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如何做父母的好幫手一環(huán)節(jié),我便于家長聯系幫助家長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勞動習慣的重要性,讓家長督促學生在家里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老師中強化課堂所學知識、技能,培養(yǎng)良好的勞動習慣。
3、道德行為引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突出課堂明理,課外導行,讓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這也是道德行為引導取得實效的重要途徑。如教學《保護環(huán)境》后,我將學生帶到垃圾場,親自帶領學生進行垃圾分類,通過實際分類,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改變了他們隨手亂丟垃圾的壞習慣,激起學生愛護環(huán)境的熱情。
總之,在道德行為引導上,想方設法打破以前課堂上的說教,使道德行為的引導變?yōu)閷W生主動參與,在參與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