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珍
[摘要] 目的:探討小兒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及診治體會。方法:回顧性分析小兒支原體肺炎63例的臨床資料。結(jié)果:小兒支原體肺炎的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發(fā)熱、胸片示肺部陰影及肺外臟器損害,治療以阿奇霉素和紅霉素為主。結(jié)論:小兒支原體肺炎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病情遷延,愈后良好。
[關鍵詞] 支原體;肺炎;多臟器損害;阿奇霉素
[中圖分類號]R725.6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5(a)-209-01
小兒支原體肺炎是由支原體引起的小兒急性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可造成多種臟器損害,嚴重危害小兒健康。近幾年發(fā)病呈上升趨勢。現(xiàn)將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小兒支原體肺炎63例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63例,均符合支原體肺炎的診斷標準[1]。男30例,女33例,男∶女為1∶1.1;按年齡組將患兒分為3組。一組:嬰幼兒組(<3歲)18例,占28.9%;二組:學齡前組(3~6歲)30例,占47.8%;三組:學齡組(>6歲)15例,占23.8%。
1.2 臨床表現(xiàn)
①發(fā)熱:熱型不穩(wěn)定以弛張熱為主。一組:15例,占23.8%;二組:18例,占28.9%;三組:8例,占12.7%。②咳嗽漸加重,初為刺激性干咳,恢復期有白色黏液痰。本組病例患兒均咳嗽,其中一組有喘憋發(fā)作8例,占12.7%。③肺部體征:病初僅為呼吸音粗糙,后期可聞及痰鳴音及固定性干啰音,細小水泡音。④肺外表現(xiàn):23例,占36.5%。消化系統(tǒng):惡心、嘔吐、腹瀉、肝臟AST、ALT升高8例,占12.7%;心臟表現(xiàn):竇速、心律不齊、心肌酶升高7例,占11.1%;皮膚表現(xiàn):類似猩紅熱樣皮疹3例,占4.5%。神經(jīng)系統(tǒng):頭痛、肌肉酸痛、高熱、驚厥5例,占7.8%。
1.3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4~10)×109/L 42例;(10~13)×109/L 21例。ESR>20 mm/h 30例;肝功異常8例;心肌酶升高7例,采用ELTSA法檢測MP-IgM體均為陽性。
1.4 X線檢查
63例均行胸部正位片檢查:小點片狀模糊影18例,結(jié)節(jié)狀浸潤陰影21例,大片致密影改變24例。其中,合并肺門淋巴結(jié)腫大11例,合并胸腔積液2例。
2 治療與結(jié)果
其中20例患兒初期用1~4 d β-內(nèi)酰胺類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癥狀無緩解,MP抗體確診后用阿奇霉素10 mg/(kg·d)1 次/d靜點5 d,所有發(fā)熱患兒熱均退,所有患兒咳嗽均有所減輕,肺部聽診固定音干啰音及細小水泡音均消失。對聽診仍有痰鳴音患兒給予紅霉素20~30 mg/(kg·d) 1 次/d,靜點4 d;對于聽診只有呼吸音粗糙患兒給予紅霉素20~30 mg/(kg·d)3 次/d,口服4 d;之后,改口服阿奇霉素10 mg/(kg·d)3 d,1 次/d,停4 d為1個療程。多數(shù)患兒2個療程(2周左右)均治愈,少數(shù)患兒3~4個療程(2周~1個月)治愈。所有病例均給予鎮(zhèn)咳、祛痰、營養(yǎng)支持及對癥處理。本組病例患兒均治愈且肺外臟器損害均恢復正常。
3討論
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無細胞壁的病原微生物,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支原體感染目前廣泛存在,無地區(qū)差異,近幾年呈上升趨勢。好發(fā)于學齡前兒童,冬春季多發(fā),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感染年齡在逐漸偏小。本病肺外表現(xiàn)多見應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重視,臨床表現(xiàn)上不同年齡組差異較大,嬰幼兒以發(fā)熱、咳嗽、喘憋多見;而年長兒以痙攣性咳嗽多見,發(fā)熱者較少。肺部體征嬰幼兒多有痰鳴音,固定性干啰音,細小水泡音,多見于雙肺;年長兒肺部體征多以呼吸音粗糙為主,少數(shù)僅單側(cè)有少許痰鳴音及固定性干啰音。肺外表現(xiàn)嬰幼兒多以胃腸道癥狀突出;年長兒則多樣,且發(fā)生率也較高。其肺外并發(fā)癥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支原體直接侵犯各系統(tǒng)組織,或支原體抗原與人體的心、肺、肝、腦、腎、平滑肌等組織存在相同的抗原,而引起多臟器損傷及免疫機制、神經(jīng)毒素介導損害、血管凝血等。本病組例肺外表現(xiàn)僅23例,占36.5%,低于其他報道的54%??紤]與筆者選擇的病例有關,另外與對肺外表現(xiàn)重視程度不夠有關。本病愈后良好,所有病例均獲痊愈,其肺外臟器損害功能均恢復正常。以上特點提示,臨床工作者在診治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支原體肺炎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免誤診和漏診,并且根據(jù)不同年齡組及各自不同特點做出不同的診治,同時應詳細檢查了解有無其他臟器系統(tǒng)的損害,及時予以處理。目前是對支原體的特異性抗體檢測有較高的靈敏性(83.6%)和特異性(88.9%),在疾病的早期便能檢測出抗體,可早期發(fā)現(xiàn)不典型病例,以免漏診。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04.
[2]賈士妹,王巧偉.小兒支原體肺炎的肺外病并發(fā)癥[J].浙江醫(yī)科大學學報,1996,(25):27.
[3]龐苗川.肺炎支原體IgM檢測在小兒肺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兒科雜志,2002,20(12):756.
(收稿日期:200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