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萍
[摘要] 跨文化因素是翻譯中的重點與難點。本文從歸化與異化理論出發(fā),跨文化因素在中英翻譯中的對策。首先介紹了歸化與異化的理論,然后從理論結(jié)合實例,分別探討了歸化與異化理論在英語翻譯中的具體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 跨文化 翻譯 歸化 異化
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文化寓于語言之中;語言若不承載文化,也就沒有意義了。Juri Lotman就說過:“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jié)構(gòu)為其中心的。”翻譯是在兩種不同語言中的兩種差異很大的文化之間的轉(zhuǎn)換。翻譯不僅與語言息息相關(guān),更與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翻譯既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匯合,也是不同文化之間之的碰撞。不同文化之間既有相互聯(lián)系的共性,也有相互差異的個性,因此才構(gòu)成我們五彩繽紛的世界。翻譯的理論基礎(chǔ)是語言之間存在著可譯性,因為兩種語言之間共同點遠遠超過不同點?!狈g實踐中所遇到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給翻譯實踐造成特殊而又巨大的困難。
一、跨文化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理論
異化策略與歸化策略是近年來翻譯者在處理翻譯中文化因素時常用的方法。歸化策略以譯人語文化為歸宿,將源語中的文化因素做出適當(dāng)?shù)母淖兒驼{(diào)整,用譯人語文化的表達方式取代源語文化的表達方式,使之更符合譯人語的文化表達方式,異化策略則以源語文化為歸宿,強調(diào)保留源語文化的表達方式,使讀者更了解異國風(fēng)情。隨著跨文化交流的加速和增多,不同的文化日漸呈現(xiàn)出一種融合的趨勢,本著保持源語文化的目的,更多的翻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開始考慮以異化為主,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文化傳遞”或“文化傳真”。
二、歸化和異化的運用
1.歸化法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來看,雖然歸化法輕視源語文化對譯語文化的借鑒作用,忽視兩種文化之間的可理解性、可融合性,以及相互滲透的可能性,但是歸化法重視譯語的文化,即對譯語讀者來說是發(fā)揚譯語文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同時,歸化法翻譯時盡可能地考慮到譯語讀者的接受能力與理解層次,迎合譯語讀者的口味與審美情趣,能夠打破原文的束縛,傳達原文的精神,更能貼近譯語讀者??偟膩碚f,歸化法翻譯以譯語文化為歸宿,將源語文本完全納人譯語文化體系,避免了文化沖突,實現(xiàn)了跨文化的交流。
(1)漢語里有許多成語、習(xí)語在英語語言里找不到與之一一對應(yīng)的說法,但表達不一、內(nèi)涵一致的情況比比皆是,注意比較,用歸化譯法翻譯這些成語、慣用語,易于被讀者理解,讀起來比較地道、生動,尚可產(chǎn)生異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太陽從西邊出來:Pigs might fly.
雨后春筍: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守口如瓶:As stubborn as an oyster.
蠢得像豬:As stupid as a goose.
一日之計在于晨: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2)英語里有一些關(guān)于“狗”的成語,例如: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You are lucky dog.你是個幸運兒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在這些習(xí)語里,如果把dog異化翻譯為“狗”就很不合適了。因為dog(狗)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內(nèi)涵相差甚遠。在西方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忠誠的朋友,以狗喻人則使語言生動形象,通俗貼切;而在漢語文化中,狗則是“勢利”的代稱,具有明顯的貶義,若把人比做狗,更是罵人的臟話。若此處“dog”譯為“狗”,不僅不能體現(xiàn)源語的幽默,反被誤認為是罵人之語。
2.異化法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來看,異化法翻譯承認文化差異的存在,并在譯文中表現(xiàn)該文化差異,保留源語文化,讓讀者了解源語文化及源語風(fēng)情。異化法譯文一般保留源語文化特點,豐富了譯語文化和譯語表達方式,拓寬了譯語讀者視野,符合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當(dāng)然,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文化傳真”的基本原則,不要使用帶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字眼,以免以“中國味”取代“洋味”,造成“文化失真”。
例如,有譯者翻譯斯托夫人的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將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譯成“那模樣活像閻王爺再世”,就犯了“文化錯位”的錯誤,因為“閻羅王”本是佛教,也是中國冥界的主管,譯者將其放在譯文里,好像基督教與佛教“共享”一個魔鬼。其實,基督教的魔鬼是撒旦,這兩個魔鬼是不可混淆的,否則勢必產(chǎn)生誤導(dǎo)作用。
很多人過去把“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譯成“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幾個腦袋總比一個腦袋聰明),或“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一人智不敵多人智),但現(xiàn)在隨著越來越多的英美人對中國歷史和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了解,“諸葛亮”這個人物已為他們所熟悉,將這個習(xí)語翻譯為“Three cobblers make one Zhuge bang”,已經(jīng)可以為很多人所接受了。
(1)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紅樓夢》第三回)
楊憲益夫婦譯文: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①,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②
注解:①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②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霍克斯(Hawkes)的譯文:She has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C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比干”,“西施”分別是中國歷史上智慧和美的化身,這里楊譯和霍譯都采用異化手段,楊譯直譯加注,介紹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讓英語讀者更好地了解“比干”,“西施”人物傳說的文化內(nèi)涵,霍譯則更多地考慮了西方讀者的接受程度,采取簡單的增譯,雖避免了累贅,但也難免遺漏了源語的文化信息。
(2)as wise as Solomon①像所羅門一樣聰明;②智如諸葛。
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①為一只羊打官司,卻損失了一頭牛;②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①說鬼就有鬼;②說曹操,曹操到。
譯①以異化見長,忠實貼切;譯②是歸化譯法,以文化替換的方式來傳神達意。但因為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而旨在另一種語言中尋找源語言的相似部分,不免會犧牲源語文化中的附載信息。如“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本含有“律師借打官司之際,向原告和被告勒索錢財”之意,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雖喻義相近,文化內(nèi)涵卻已喪失殆盡。既然文化交流是翻譯的重要功能之一,那么翻譯中就應(yīng)盡量減少文化信息及內(nèi)涵的流失,因此譯①應(yīng)得到推崇。畢竟西方的所羅門不是東方的諸葛,東方的曹操又怎會是西方的“鬼”?
異化法將源語文化及源語語言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來面目的方式貢獻給譯語文化及譯語語言,并為譯語語言提供了全新的成分。隨著這種全新成分的大量涌人,譯語內(nèi)部發(fā)生了各種聚合和裂變反應(yīng),最終導(dǎo)致譯語的某些成分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因此,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大大推進。
總而言之,從跨文化角度來看,“異化”和“歸化”均有其存在和應(yīng)用的價值,兩者各有其長。在實際翻譯過程中,不可能永遠只遵循一種原則或采用一種方法,也不可能有任何譯作完全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或完全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皻w化”和“異化”將永遠同時并存,缺一就不稱其為翻譯。
參考文獻:
[1]LOTMAN,JURI&USPENSKY,B A.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J]. New York History,1978.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武漢: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王景明.從跨文化角度看異化翻譯[J].牡丹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