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思想解放理論創(chuàng)新經濟改革

2009-07-02 03:55厲以寧
經濟研究導刊 2009年14期
關鍵詞:經濟體制政府改革

厲以寧

摘要:中國改革至今已經歷了30年,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明確了政府與企業(yè)的關系、企業(yè)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通過產權改革,建立了清晰的現代企業(yè)制度,通過所有制結構的調整,使所有制的單一化走向所有制的多元化。解放了思想,創(chuàng)新了理論,實現了政府職能的切實轉換。走過30年的改革道路,我們認識到,產權改革是基礎,如果不從產權改革著手,就無法建立市場經濟秩序;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會有經濟體制的轉軌;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應努力去面對和克服。

關鍵詞:改革;思想解放;經濟體制;政府

中圖分類號: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001-05

1978—2008年,中國改革經歷了整整30年。在我們高興地看到,這30年的輝煌成績的同時,不要忘記這30年的艱難歷程和我們是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對這段歷史的回顧,可以總結出哪些經驗,得出哪些體會,這就是這篇文章中所要闡述的主要內容。

一、為什么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竟如此艱難

改革是體制的創(chuàng)新,制度的調整。要讓中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使沒有擺脫行政機構附屬地位的企業(y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第二,使越來越多的產品在市場調節(jié)之下生產和經營;第三,使政府職能得到切實轉換,包括使政府作為資產所有者的職能同政府作為經濟管理者的職能分離,使政府從企業(yè)主宰者轉變?yōu)槠髽I(yè)的服務者,并且使政府的經濟管理逐步轉向間接管理、運用經濟調節(jié)手段的管理。上述第一個方面的改革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必須首先明確產權關系和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企業(yè)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改變企業(yè)的經濟和法律地位,使企業(yè)轉向為市場而生產。如果不從產權改革著手,就無法建立市場經濟秩序;政府與企業(yè)的關系、企業(yè)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就無法重新確立。

可以從政府、市場、企業(yè)三者關系的調整來說明改革任務的艱巨。

1政府與企業(yè)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成為企業(yè)的主宰者。企業(yè)在人、財、物各方面都受政府支配,

成為政府所屬機構的附屬物。企業(yè)沒有自主經營權,更談不上自負盈虧。這一切都由當初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鞏固下來了,企業(yè)本身是無法突破這些限制的。

2企業(yè)與市場的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不僅市場的范圍極其有限,而且市場從性質上看,也不是本來意義上的市場。企業(yè)與企業(yè)間的經濟活動,或者不通過市場進行,即使通過市場進行,由于交易雙方都缺乏可供選擇的機會,所以,市場是名不副實的。這些也體現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所建立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之上,企業(yè)難以擺脫。

3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種關系同樣清晰地表明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用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的形式所鞏固下來的市場從屬于政府的關系。政府是市場的主宰者,這還不夠,政府還以高度壟斷者的身份直接支配市場,并從市場中取走了自己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這種關系同樣是無法消除的。

因此,改革一開始,人們就感到改革的艱難。人們也許會提出一個疑問:比如說,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什么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經濟秩序的建立相當順利,而進入80年代以后,為什么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經濟秩序的建立卻那么困難呢?現在回顧起來,似乎不能簡單地從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或利益調整、利益再分配等因素來解釋。應當注意的是:

150年代內,我國是從當時處于很不發(fā)達也很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轉入計劃經濟體制的。這樣,轉入計劃經濟體制要容易的多。到了80年代,計劃經濟已高度發(fā)達,由此轉入市場經濟體制必定困難得多。換言之,計劃經濟體制這時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要改革這一體制必定困難重重。

250年代內,中國經濟轉入計劃經濟體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運用,如農村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城市的物資統(tǒng)配、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形成、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等,都是運用行政手段推進的,阻力很小。然而,到了80年代,當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時,必須減少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和直接干預,讓企業(yè)、農村和城市居民在市場中有自我發(fā)展的機會,這樣,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只可能是一個漸進的、緩慢的過程。

3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經濟中存在著各種剛性,如價格、工資、福利、住房、就業(yè)、戶籍都具有剛性。不僅如此,企業(yè)本身的地位和企業(yè)領導人的職務也都沒有靈活性。企業(yè)一經建立,似乎就注定要長久存在。即使是虧損的企業(yè),除非主管部門讓它關閉,否則它將一直照常經營下去。所以,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道路不是通暢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各種剛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改革的阻力。

450年代內,當中國經濟轉入計劃經濟體制時,主持這一大規(guī)模行動的主體就是政府,并且只可能是政府,而且純利益主要是歸政府的,政府可以用得到的資源從事自己所希望從事的各種事業(yè)。進入80年代以后,當中國經濟準備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時,盡管政府依然是主持這一行動的主體,然而,制度創(chuàng)新的純利益究竟有多大,純利益主要歸于誰,對于政府下面的各個部門和機構來說,始終是不確定的。政府下面的這些部門和機構不一定從大局考慮,其中有些部門和機構很可能成為改革的阻力。這樣政府在策劃選擇中,必然不像當初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時那樣敢于決策,有時會遲疑困惑拖延不決。

5在當初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時,只有政府是真正的行為主體,其他行為主體實際上并不存在,一切聽命于政府。但在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時,雖然政府依然是主要的行為主體,但已經不是唯一的行為主體了。企業(yè)就是另一個重要的行為主體;個人無論是作為勞動者、消費者、還是作為投資者,也是行為主體。于是,政府同其他主體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多了。這就增加了改革的困難。

6最大的困難還在于觀念的陳舊和對改革本身的認識遠遠不足。在開始施行計劃經濟體制時和計劃經濟體制確立后,政府所遵循的理論就是:只有計劃經濟體制才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只有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違背了計劃經濟原則,就等于放棄了社會主義,滑到了資本主義道路上。

全國上下統(tǒng)一了思想認識,計劃經濟體制不僅能順利實現,而且一直牢固地存在。如果在經濟實踐中出現了問題,很少有人把這些問題與計劃經濟體制聯系起來,而只歸因于對計劃經濟理論領會得還不夠深刻,沒有真正把握計劃經濟理論。但在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卻缺少必要的理論認識。包括負責推進社會主義市場從經濟體制的某些領導人,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解也是不深刻的。普遍的想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都感到再也不能沿過去的路走下去了。至于改革,選擇既要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有要切合中國國情,把計劃經濟體制一步一步轉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認識同樣是不清楚的。這就是改革的最大困難。

二、沒有思想解放,就不會有經濟體制的轉軌

中國的改革開始于1978年年末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這以前的大約半年多的時間內,國內展開了“時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這是思想解放的大討論,把人們從“本本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了。中國今后選擇建設社會主義,需要對社會主義理論有新的認識;也需要通過時踐來不斷總結,不斷探索,不斷思考。從1979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在經濟改革中突出的成績主要表現于:第一,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第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興起;第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城市的經濟改革當時還沒有真正開始,計劃經濟體制仍牢牢地支配著中國城市經濟生活。這時,雖然個別地方已經出現股份制這種新的公有制企業(yè)組織形式,但它們對中國經濟還沒有產生重大影響?!胺艡嘧尷笔钱敃r城市經濟改革、企業(yè)改革的主導思想。嚴格來說,這算不上什么改革,而只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點松動而已。

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支配著中國經濟。要想打破這種經濟體制的支配地位遠不是容易的事。歷史表明,沒有思想解放,就不會有理論的創(chuàng)新,也不會有正確理論的指導。在這種情況下,要沖破計劃經濟體制的重重束縛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是不可能的。這一指導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就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當時,許多人已經認識到,中國正面臨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而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充分發(fā)揮出來;二是如何使中國從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逐步成為現代化國家,使中國進入發(fā)達國家的行列。在以往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問題并沒有系統(tǒng)的論述,對社會主義體制創(chuàng)新和制度調整問題,更沒有觸及。因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展開的有關社會主義理論的研究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

要知道,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社會主義是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作為有計劃、按比例分配社會總產品的社會組織,可以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優(yōu)越性。然而,后來的實際情況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于不發(fā)達的國家。經濟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革命勝利后,面臨著既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又要實現現代化的任務。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的問題。不僅如此,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條件下,社會主義不可能自覺地有計劃、按比例分配社會總產品,假定硬性地靠命令來分配社會總產品,那就只能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使社會主義社會的效率低下,使社會主義制度失去吸引力。這同樣是馬克思恩格斯當初不曾遇到的問題。

十月革命以后,列寧曾經有過實現社會主義的設想。但實踐中所遇到的困難,使列寧轉而采取新經濟政策。從列寧的一些論述中可以看出,新經濟政策帶有讓步的色彩,也就是計劃經濟對市場經濟的一種讓步,所以其中包含了兼用市場和計劃兩種方法的思想,不過列寧并未從理論上對市場和計劃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加之,新經濟政策沒有實行多久,列寧就逝世了。此后,在斯大林主持下,在蘇聯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原以為它能夠給社會帶來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結果卻表明,高度集中的、由國家定制價格和分配資源的體制是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從理論上說,在蘇聯當時的著作中,計劃經濟被視為社會的主要特征沒被當作區(qū)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基本標志。理論的僵化使得體制僵化不變。在計劃經濟體制占支配的地位的蘇聯,長時期內,生產力發(fā)展受阻,物資匱乏,人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以至于不少人對社會主義失去了信心,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因此,從1979年開始,對社會主義理論研究者來說,中國面臨著一個全新的任務,即如何使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現代化,改革的方向既已確定,那就必須探討中國經濟改革究竟從何處著手,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哪個方面。正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和鼓勵下,學術界展開了持久而富有建設性的各種經濟改革方案,隨著改革的推進,終于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產權改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對中國經濟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這是促使中共十五大和十六大以來中國經濟得以持續(xù)迅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

產權改革之所以被放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最重要位置,理由在于: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使投資者承擔投資風險,使經營者承擔經營風險。經營者不承擔經營風險,經濟運行怎么可能同市場相適應?從理論上說,產權改革是所有制改革的核心部分,所有制改革要比產權改革更為廣泛些。所有制改革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產權改革。通過產權改革,界定產權,明確產權,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yè)制度。國有大中企業(yè)的改革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改革,都屬于產權改革的內容。第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或者說,所有制的單一化走向所有制的多元化。這是指:建立以國有經濟和國家控股經濟、城鄉(xiāng)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外合資經濟、外商獨資經濟各占一定比例的所有制體系。也就是把國有經濟保持在適當的、但必要的范圍內,擴大非國有經濟的比例、非公有制經濟的比例。第三,探索并建立新的公有形式,例如,公共投資基金、職工持股制度、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制度,等等。

建立了多種經濟成分為內容的所有制體系和建立了新公有制的微觀經濟基礎,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就確立了,中國經濟也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全世界的面前。這一切無疑都以思想解放和理論創(chuàng)新為前提。這正是中國改革30年給人們的最大啟示。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作為管理者,起著調節(jié)經濟和管理經濟的作用,起著服務企業(yè)、服務社會的作用;政府作為所有者、投資者,起著保護、占有和運用國家資產的作用。此外,政府作為全體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國家利益的代表者、負有協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責任。三者利益不一致時,政府要從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對這種不一致之處加以協調。當然,這并不等于說國家利益可以代替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也不等于說政府可以運用有損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方式來增加國家利益。政府在緩和各方面利益沖突時,必須從兼顧三者的利益方面著手。政府在這些方面究竟可以發(fā)揮多大的作用,需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政府所掌握的信息畢竟有限,政府對實際情況的判斷不定與事實完全相符,政府還難以控制經濟生活中若干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再加上政策效應本身的滯后性和微觀經濟單位的預防措施的作用,都不能不影響政府在緩和各方面利益沖突中所作的努力。國家、企業(yè)和個人三者利益的兼顧與協調不是依靠政府單方面的設想和努力就能完滿地實現的。但政府在這方面的努力不能放松,政府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1建立與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有關的一系列制度創(chuàng)新,并以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把它們鞏固下來。有制度優(yōu)于無制度,有法可依優(yōu)于無法可依。這些法律、法規(guī)應當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的共同體現。

2在法律法規(guī)執(zhí)行過程中,有可能造成制度創(chuàng)新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為此,政府應加強法律、法規(guī)執(zhí)行情況檢查、監(jiān)督,使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被有效的維護,使市場經濟制度在三者利益協調的情況下建立起來。

3地區(qū)和地區(qū)之間,企業(yè)和企業(yè)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以及個人與個人之間,可能因利益差距的擴大而引起不協調。這就是說,某一方可能感到自己的利益沒有另一方那么多,或者感到自己的利益的增長幅度沒有另一方那么大,它就會認為受到損失。針對這種情況,政府作為經濟調節(jié)和全體人民利益的代表,除了使各方對于相對利益及差距問題有比較正確的認識外,還應當通過一定的政策措施緩和各方的利益沖突,促進各方利益的協調。

4如果政府作為交易活動中簽訂合同的一方,那么,政府必須遵守合同的規(guī)定,尊重合同的嚴肅性,實際上也就是尊重簽訂合同的另一方的地位和權利。交易活動中的合同對簽訂合同的雙方都具有約束力,政府作為一方絕不是處于高居他人之上的地位。政府部門必須認識到,取消合同或違背合同的行為,是與市場經濟秩序不相容的。政府必須自身成為遵守合同的模范,才能對社會尊重合同的行為起示范作用,也才能具有處理社會上合同糾紛的權威性。

必須指出,對合同的任何一方,不僅需要有道德的約束、即信用的約束,更重要的是需要有法律的約束、經濟的約束。如果違約一方經濟上的賠償與受到的處罰大大超過因故意違約而獲取的利益,以至于每個原來準備故意違約的交易活動參加者不得不重新考慮違約的成本與收益之比,這也可以減少違約事件發(fā)生的了。在這方面,政府不能例外。

改革30年,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改革尚未完成。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務正擺在我們面前,需要繼續(xù)努力,這都與進一步解放思想有關。例如,企業(yè)改革如何深化,國有企業(yè)的行業(yè)壟斷如何破除?如果對這個問題在理論上認識不足,前進中就會遇到困難。又如,為什么要打破城鄉(xiāng)二元體制?這同樣需要解放思想,不受計劃經濟的觀念的束縛,這樣才能走出一條新路??傊?沒有思想的繼續(xù)解放,理論既無法創(chuàng)新,改革也會停步不前。

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切實轉換政府職能的迫切性已經越來越明顯,這同樣需要我們繼續(xù)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理論,破除產生于以前計劃經濟體制下、并且至今仍存在的有關政府職能的各種舊觀念的束縛。

對經濟發(fā)展和經濟改革中的是與非,要根據社會主義的本質來進行判斷,判斷的依據首先是生產力標準。轉換政府職能的目的是:只有政府職能切實轉變了,才有利于發(fā)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不破除計劃經濟時代有關政府職能的舊觀念,例如,“政府無所不能”、“政府應當支配一切”、“凡是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大政府是社會主義的特征”、“政府的利益必定是全體人民的利益”等等,結果不僅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而且必定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最終建成。

具體的說,有關政府職能的若干同計劃經濟體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觀念是必須破除的:

1“政府無所不能”。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被認為是“無所不能”的,這是因為法律即使存在,但通常被認為有了法律,政府反而束手束腳;法律的限制、約束、制衡的作用,被看成是多余的。這種觀念的實質就是:權大于法,在權利面前,法律退居次要的地位。不僅如此,各種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事情也都在“政府無所不能”的思想指導下層出不窮,甚至碰得頭破血流也不會改正。

2“政府應當支配一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被認為有權支配一切,有力量支配一切,應當支配一切。在理論上,這被解釋為:只有集權于中央,集權于政府,計劃經濟才能貫徹;也只有集權于中央,集權于政府,才能防止出現資本主義、修正主義。

3“凡是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這是一種同市場經濟體制下截然不同的指導思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指導思想是:凡是市場能做的都由市場做,政府只做市場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如個人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距的協調,宏觀經濟調控,以及社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低的部門的發(fā)展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指導思想則是:凡是政府能做的都由政府做,只有由于政府目前力量還不足,所以,不得不讓出一小塊地盤,讓市場發(fā)揮作用。

4“大政府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特征”。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權利集中于中央,集中于政府,所以,必定需要大政府。加之,由于“凡是政府做的都由政府做”,大政府的存在就是社會不可避免的。既然計劃經濟體制被認定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特征,大政府也必然被看成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特征。

5“政府的利益必定是全體人民的利益”。這同樣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對政府職能的一種傳統(tǒng)的理解。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第一,這種理解忽視了市場經濟體制下主體的多元性;第二,這種理解設立了一個錯誤的前提,即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全體人民的利益的。其實,實踐一再表明,計劃經濟時期,“以人民的名義”所做的錯誤決策難道還少嗎?第三,這往往成為某些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損害人民利益的一種借口。政府所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同樣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由此可見,不繼續(xù)破除舊觀念,不切實轉換政府職能,改革進行到一定階段后就會墨守成規(guī),那就不僅會使社會主義難以繼續(xù)前進,難以在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目標,而且會使社會和經濟失去活力。在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我們應該保持清醒,不要錯過改革的時機。只有致力于繼續(xù)解放思想,繼續(xù)改革,使社會和經濟充滿活力,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新體制下不斷發(fā)揮出來,社會主義中國才能繼續(xù)前進。

猜你喜歡
經濟體制政府改革
省級政府金融權力榜
關于商業(yè)銀行不良貸款現狀及對策研究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習近平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思想
改革創(chuàng)新
改革創(chuàng)新(二)
國企改革與市場經濟體制下微觀主體建立
“改革”就是漲價嗎?
完形填空三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