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妍
學案教學是以學案為載體,學生依據(jù)學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學生以學案為依據(jù),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確保學生學習中主體地位的落實,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為師生“互動一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同時,還可以在教學中把教學目標轉化成學習方案展示給學生,建立一個有目標的學習向導,給學生以明確的思維導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知識和時段選擇
在醞釀一段時間后,從《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的“四邊形”部分的教學開始,筆者逐步將學案教學滲透到了日常教學過程當中。之所以選擇這一部分的內容有兩個原因。一是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可以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半獨立的有效學習了。二是“四邊形”這一部分的知識系統(tǒng)性很強,類比性也很強,學生可以依據(jù)前面的知識進行后續(xù)的學習。另外,筆者所帶的年級實行小班教學,每個班的班容量30人,也成為筆者實行學案教學的便利條件。
二、實踐過程
1,將學案教學當作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方法可以彌補課堂以外學生“學習幫手”的缺失。在課余時間學生可以按照學案的思路,逐步完成預習、學習、復習、作業(yè)各環(huán)節(jié)。而在整個過程中有針對和指導性地幫助學生規(guī)范學習方法,使之逐漸學會思考、提問、作筆記、做題。有的學生后來反映,這種座談交流的形式比“上課聽不懂,下課做不對”的傳統(tǒng)方式好,只不過提前自學占用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磨合就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過程有比較大的幫助,有利于學生自學習慣的養(yǎng)成。
2,讓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xiàn)。學案就像是學生的劇本,它的設計工作是整個學案教學的基礎。在實踐過程中,筆者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接受。剛開始的時候,筆者獨立設計學案,并利用課余時間幫助學生把課前預習的部分完成,然后發(fā)展到學生獨立完成。在實踐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有一些題目的難度和綜合程度并不適合全體的學生完成,針對這種問題,在設計學案時就要聽聽學生的“心聲”。于是筆者組織一些學生(包括班里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兩名)成立了“學案設計組”,一起把問題逐一分析,然后再展現(xiàn)在學案上,便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效利用。一段時間后,這種座談交流的主角變成了學生,而教師“退到幕后”,主要任務就是輔助學生完成設計工作。由于這些學案是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精心設計的,所以講課的過程中他們格外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聽起課來也格外專心。
判斷一種教學方法是不是真的適合學生,不僅要看學生是不是接受,更要看最后產生的教學效果如何。在隨后進行的一系列考試中,學生的成績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參與到學案設計的學生成績有明顯的提高,一些原來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成績也有所突破。
三、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容量過大。學案承載著整節(jié)課的精髓,但是需要學生在課余時間獨立完成。剛開始的時候,有些學生的學案上需要提前準備的部分空空如也,根本沒有達到應有的目的。筆者先找到一些學生詢問原因,很多學生反映,幾乎每個學案都是兩張8開紙,雖然這一部分的圖形很多,占據(jù)了一定的版面,但是過大的容量還是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課業(yè)負擔,影響了應用效果。后來,筆者盡量把學案縮減到一張16開紙上,這樣學生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不浪費寶貴的時間。當然這對備課的要求就更高,簡練卻不簡陋。
2,和傳統(tǒng)觀念的沖突。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必然會和傳統(tǒng)觀念和方法有一定的沖突。在授課過程中,總有幾個學生似乎對學案根本不感興趣。經過詢問才得知,由于學案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為新課的學習做準備,甚至課前的作業(yè)量要比課后大很多,造成了很多學生和家長的不理解,覺得“教師還沒講過,沒辦法完成”,“認為這是在做無用功”等。針對這些看法,筆者也利用家長會的機會和家長進行了溝通,說明這種學習方法的優(yōu)點是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學的習慣,并且真正能學會自學。在其日后學習道路上,尤其是對大學的學習會有幫助,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經過這些解釋家長能夠理解,也為教師繼續(xù)嘗試這種教學方法提供了支持。
學案可以成為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不僅可以優(yōu)化師生關系,將課堂教學幻化為師生共同發(fā)展的舞臺,讓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還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學習自信心。學案使數(shù)學不再枯燥,它逐漸為學生所喜歡和接受;學案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構建知識體系,形成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