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鋒
為了規(guī)范學生行為,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很多學校每個學期或多或少都會舉行一些“行為規(guī)范競賽”、“禮儀知識競賽”等諸如此類的競賽活動。操作方式大都是:先讓學生背誦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條文、禮儀知識問答題,然后讓學生做一張“行為規(guī)范”或“禮儀知識”試題,最后根據成績分出等級,競賽活動便完成了。競賽前后,學生的行為其實并沒有發(fā)生多大變化。校園里、教室里依然是紙屑滿地;學生依然是追逐打鬧、大聲喧嘩、我行我素;見到老師很多學生不知道打招呼。即便是獲得獎勵或被評上“禮儀小標兵”、“守紀小標兵”的同學,表現(xiàn)也不盡如人意。他們只是“競賽的小標兵”,而非真正的“遵紀懂禮的小標兵”。開展這樣的競賽活動有多大意義呢?恐怕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吧!
那么如何讓諸如“行為規(guī)范競賽”、“禮儀知識競賽”等競賽活動起到應有的作用呢?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作為管理者應創(chuàng)新德育評價的方式和方法。用筆試的方法只能考查出學生知道或不知道,而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進行考查,則能考查出學生能不能做到。比如,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測試情境:設置一段測試區(qū)域,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由測試的老師帶領完成。測試情境一:負責測試的老師帶領學生上樓梯,如果學生靠右行,則該項測試得分,否則不得分;測試情境二:負責測試的老師帶領學生經過故意設置的廢紙區(qū),如果學生能主動撿起廢紙,則該項測試得分。否則不得分;測試情境三:安排測試老師經過測試區(qū)域,如果學生能主動問好,則該項測試得分,否則不得分……如此等等。
測試后進行講評,告訴學生安排了哪些測試內容。即便是有的學生得零分,也不要緊,至少他知道以后該怎樣去做。這樣的競賽活動或許能讓學生記憶深刻,實際意義可能更大。
其次,作為育人者應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也就是說,作為育人者不僅讓學生知道理論上該怎樣做,更要讓學生知道實踐中該怎樣做。
我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家汽車公司招聘高級管理人才,福特前往應聘,一同應聘的幾個人學歷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試時,福特感到沒有希望了。當他敲門走進董事長辦公室對,發(fā)現(xiàn)干凈的地毯上有一個紙團,于是習慣性地彎下腰撿起了它,準備扔到紙簍里。這時,董事長說:“您好,朋友,請看看你撿起的紙團吧!”福特遲疑地打開紙團,只見上面寫著:“熱忱歡迎您到我們公司任職。”數年以后,福特便成了這家大公司的總裁,他把公司改名為福特,并讓福特汽車走向了世界。
在理論上,我們都知道應該主動撿起地上的廢紙,但有多少人能主動做到呢?和福特一同應聘的幾個人不是也沒有做到嗎?德育就是要在“做到”上下功夫,而不是在“知道”上。當然我們的競賽活動,也應該測試學生能否“做到”,而不僅僅是是否“知道”。
再次,作為管理者要重視德育過程,而非競賽結果。
開展競賽活動只不過是促進學校德育的一種方式。是為了更好地規(guī)范學生行為,讓學生遵紀懂禮,而并非只要一個結果,所以重視德育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要在規(guī)范學生日常行為和禮儀的過程中下功夫;要圍繞如何讓學生“做到”,在德育的實效性上做文章。只有德育過程扎實、有效,其結果才可能令人滿意。
通過競賽,能促進學生“做到”?;蛟S這才是此類競賽活動的應有之義。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