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健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讀書,都是非常重要的。讀書,是獲取生存技能的手段,是培育美好精神的途徑,更是心靈之間溝通的方式。教師這個職業(yè)依賴于書籍而存在,讀書是其職業(yè)生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讀好書是老師教好學的職業(yè)基礎。這樣說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教學的內容是以教科書的形式呈現(xiàn)的,老師要實踐教學活動就必須先讀好教科書。
其次,老師教育學生,不能像生產某一種產品,只要工人掌握了制造技能,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工作了。老師是不同的。他培育的學生始終處于一個成長的過程中,同時,老師教授的知識也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的。面對成長中的個體,面對不斷變化的時代與不斷翻新的知識。老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改變。而要改變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老師就必須經(jīng)歷學習。不管是學習教育理念,還是學習教學方法,一般都是以書籍為媒介的,這就說明,老師要教好學,首先要讀好書。
再次,老師教育學生。不只是用制度去管理學生,也不只是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如果老師認為這些工作就是學校教育的全部,那么這樣的教育是枯燥的。往往會成為學生的一種負擔。學生在教室里學習就如坐牢籠。我們常說,教育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從表面上看,這個教育觀念好像就是說要教給學生一些做人的、生活的、學習的方法,但實質上,它要求的是學生要有為人的好品格、生活的好作風、學習的好習慣,這就要求,教育學生重要的是要注重塑造學生的品格。教育學生的過程就是一個用豐盈的心靈去培育出豐盈的心靈的過程,就是老師用自己的氣質感染學生的氣質的過程,就是老師用自己的品格去培育學生的品格的過程。因此。要教育好學生,老師首先要有豐盈的心靈、完美的氣質、高尚的品格。古人說得好,“腹有詩文氣自華”,這樣看來,靜心讀好書就是最重要的途徑了。
對于老師來說。讀書是重要的。正由于這樣,在教育行業(yè)里,如何管理老師讀書既成了一個經(jīng)常講的話題,也成了學校校長一件重要的管理工作。要管理老師的讀書,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老師應該讀些什么樣的書。林語堂先生說:“世上無人人要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環(huán)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這就是說學校無需規(guī)定老師讀什么書,只要時間、地點、環(huán)境、心境合適,老師什么書都可以讀。林語堂先生這么說,只是針對人的個體而言的,如果從管理的層面來說,學校管理者總要規(guī)定老師讀一些書,或至少提些建議。
如果硬要我給老師應讀哪些書提些建議的話,我想,狹隘點說,老師起碼要讀好教科書,要鉆研好教材。廣義點說,老師要多讀介紹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的書。再廣義點說,老師還要讀關于社會科學技術方面的書,即使像霍金的《時間簡史》這樣前沿的、理論性強的書籍,也要有所了解。在學生的心中,老師是真正代表著先進文化的人,是一個無事不知的人?;趯W生的敬仰與期望,即使老師不可能做到完美,也要努力多讀書,多了解世上的各種知識,盡可能做到知識淵博,不讓學生失望。如果學生對老師失望了,就會對老師的教學失去信心,那么老師的教學也就沒有了良好的效果。實踐中。就有這樣的事實。有些學生已很好地掌握了電腦的操作方法,已能很好地運用電腦來娛樂與輔助學習了,但有些老師對電腦的操作還一竅不通,卻還文不對題地在學生面前說道理。說學生上網(wǎng)是錯誤的。勸阻學生上網(wǎng)吧,學生聽著就發(fā)笑。顯而易見,這種老師對這種學生的教育是失效的,實際上,這也是老師無法勸阻學生沉迷網(wǎng)絡的原因之一。老師還要讀有關支撐國人的基本價值觀念的傳統(tǒng)文化書籍,老師要懂得一些傳統(tǒng)文化背景。例如,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處世哲學是以儒、釋、道的基本理論為基礎的,老師對儒、釋、道的基本理論就要有所了解。這一點。一般的老師并沒有意識到,認為一個老師只要理解了所教學科的知識。至多去了解相關的教育理論與科學文化知識就行了。其實,這是認識上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因為,任何一種學科理論、一種學科方法都有其生存的文化土壤,離開其文化土壤,學科理論往往不能夠指導實踐,學科方法也往往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有文化,是老師的核心特征;讀書,是老師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老師應是有良好的讀書習慣、熱愛讀書、堅持讀書的人。但現(xiàn)實是這樣的嗎?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走近老師,特別是農村老師,可以很容易看到,有些老師教了幾十年書,除了有幾本教科書和幾本現(xiàn)成的教案書外,在他的辦公室或家里再也找不到其它書籍;有些老師從來不自費訂閱報刊雜志,現(xiàn)行的教育觀念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其他同行還有些什么好的教育方法,他都一概不知;有些老師堅持得最好的習慣就是玩牌,有時間就與朋友玩牌消遣,在他的心里壓根兒就沒有讀書這個概念;有些老師喜歡熱鬧的場景,與他人交流的方式就是說笑、玩耍,他沒有心思,也認為沒有必要與書里的同行或者教育家、思想家交流;有些老師為了生計經(jīng)常奔波在社會上辦公司、做生意,教書只是他的副業(yè),他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坐下來好好讀書。講到讀書,有些老師還會說,我教了幾十年書,跟書打了幾十年的交道,現(xiàn)在幾十歲了,看到書就想睡覺了,還讀什么書。
讀了一些文章后,我很沖動,覺得學校有些老師正需要讀讀這些文章,理解理解這些觀點。我想給每位老師都買一本,相信老師們讀后就會少些浮躁,多些寧靜;少些牢騷,多些寬容;少些飄浮的作風,多些扎實的行動。但正在這時候,我記起孟子的一句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那些文章只是我喜愛的,那些觀點只是我贊同的,我所喜愛贊同的,就一定要我的同事也喜愛,也贊同嗎?我喜歡靜下來讀這本雜志,但我能夠教導、要求與我的性情、習慣、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同事也靜下來讀這本雜志嗎?對于已經(jīng)成年的老師,我的說教、要求會有效果嗎?即使我給老師們都買了雜志,那些讀書就想睡覺的老師,能夠醒著讀完那些文章嗎?那些最習慣于玩牌的老師,能夠放下牌拿起雜志嗎?對于那些沉迷于熱鬧的老師,他還有能力與那些文章里的觀點或思想溝通嗎?那些必須經(jīng)常在外謀利益的老師還能甘于清貧、不顧利益,拿起我給他買的雜志讀嗎?許多的反問猶如強勁的風,吹走我的熱情,我的沖動終于沒有變?yōu)樾袆?
但我不給老師買書讀,并不表示我或者其他教育管理者就不給老師買書。就不管理老師讀書。相反,管理老師讀書,已成了教育管理者一項常規(guī)的工作。一個學校總有各種各樣的管理方案,管理老師的方案中就有許多涉及到老師讀書的條款。有些條款規(guī)定老師每學期要讀多少本書,要寫多少字的讀書筆記,沒有完成任務的,還要受到處罰。有些學校還給老師買書,規(guī)定哪一時期讀哪幾本書,讀完了,還要進行考試。制度可以說是完整的,要求可以說是嚴格的。甚至執(zhí)行也可以說是扎實的。但在這樣強有力的管理下,老師真的讀了書嗎?其實,也不盡然,學校要求有讀書筆記,有的老師就花上幾個晚上隨意地找張報紙或一本書胡亂地抄些文字,就完成了任務;學校要求讀完某一本書,老師說讀完了就是,即使讀完了學校還要考試,也不要緊,考試時翻翻書或直接抄抄標準答案,就過了關。強制制度下的讀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簡單地用制度去要求所有的老師都讀書,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老師是形形色色的,有些好靜,有些好動;有些喜愛與書中的同行或專家進行心靈交流,有些卻喜歡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朋友談笑;有些整日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瑣事,有些卻總能發(fā)現(xiàn)閑暇的時間;有些不得不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有些經(jīng)濟卻很寬裕。而讀書是一件主動的、用心的、自覺的事,有如品茗,需要慢慢的、細細的體味;讀書又是件一時一境的事,只有在舒適的情境里才能安心讀好書。
如果有人說,某個校長通過先進的管理,使學校里的老師都成了認真讀書的老師,并不是一個好現(xiàn)象,這不是一種瘋狂,就是一種虛假。正像一片林子只有一種樹,這片林子離災難就不遠了。學校里有讀書的老師,也有不讀書的老師,這才是客觀現(xiàn)實。我認為,教育管理者無需制定一個規(guī)章強制老師都去讀書,也不要持有每個老師都要熱愛讀書的心思,教育管理只要更多地愛護與關心喜愛讀書的老師,為這些老師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給這些老師以尊重,就夠了。這樣喜愛讀書的老師自然會更喜愛讀書,他們可能成為這個行業(yè)的棟梁之材;不喜愛讀書的老師也許又會產生些向往,萌生出讀書的念頭,那么下一個喜愛讀書的老師就有出現(xiàn)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