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偉 江 鋒
摘要:本文分析了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隧道;安全管理;支護;應急措施
1 前言
安全施工是衡量隧道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標志,它直接關系到人身安全和重要設備的安全,且與工程質量密切相關。必須貫徹安全第一和預防為主的方針,強調“領導是關鍵、教育是前提、設施是基礎、管理是保證”。
隧道施工是地下作業(yè),有很多不安全因素:施工條件差,工人常在振動、噪音、地下水、有害氣體、昏暗的燈光等不良環(huán)境下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加之“新奧法”較過去的隧道修建方法內容新、操作要求高,故必須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做到文明施工和科學管理。
2 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發(fā)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突發(fā)性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在施工過程中,隧道施工工作面前方或開挖輪廓外側的特大巖溶溶腔突然壓潰腔壁,造成突水突泥地質災害。這種災害發(fā)生突然,造成作業(yè)人員傷亡最多、經濟損失最大。
對圍巖穩(wěn)定性判釋不準,設計支護措施偏弱。大部分發(fā)生塌方的隧道,是由于在勘測設計階段對影響圍巖穩(wěn)定性的工程地質情況認識不足,而在施工過程中又沒及時地進行變更設計,致使采用的支護措施偏弱,稍有不慎,就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塌方。
施工方法不當,初期支護措施的力度不能滿足圍巖穩(wěn)定的要求。很多隧道在施工時,沒有嚴格按照設計文件的要求采取工程措施,有的隧道是擅自改變工法,有的是施工工序質量不合格,有的是偷工減料,有的是施工方法不當。例如某隧道原設計采用雙側壁導坑法施工,施工時改為CRD法,但橫向支撐施工不及時,數量偏少,造成坍塌;有的隧道是由于拆換侵限的初期支護拱架時發(fā)生塌方;有些隧道是由于上臺階施工太長,沒有及時進行封閉,襯砌滯后,造成坍塌。
3 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3.1 制定安全控制主要措施
主要包括組織措施、技術措施、制度措施。制定各種完善的安全控制措施及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和施工作業(yè)規(guī)程是安全施工的基礎和有效保證。施工中能自覺地遵守各種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和施工作業(yè)規(guī)程,這是避免或減少事故發(fā)生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3.2 安全教育
針對每座隧道的具體實際情況,施工前對全體員工進行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施工安全意識、工程概況及技術交底(包括設計文件、施組,說明地質、施工方法、使用機具、開挖與襯砌斷面尺寸、預留下沉量和施工誤差,掌握工序、工藝、循環(huán)進尺、安全措施、質量標準以及中線水平控制辦法等)、各種安全控制措施及安全生產規(guī)章制度和施工作業(yè)規(guī)程。
4 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4.1 施工組織措施
隧道軟弱圍巖施工遵循“超前探、管超前、短進尺、弱(不)爆破、強支護、勤量測、緊襯砌”的原則,施工組織圍繞這一原則開展。隧道開挖后先使用機械找頂排險,后進行人工找頂排險。找頂完成前由專職安全員跟蹤觀察,發(fā)現落石或由于暴露的巖面不穩(wěn)定引起的坍塌,及時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人員機具應立即撤離現場。找頂工作結束后,為防止風化作用,盡快使開挖面穩(wěn)定,應立即初噴混凝土,初噴混凝土一般為5cm左右,隨后打設錨桿、鋪設鋼筋網,再按照設計噴射混凝土形成聯合支護整體,抑制圍巖變形,達到圍巖快速穩(wěn)定。施工中狠抓工序質量,尤其是開挖支護工序質量,做到一次成優(yōu),確保施工安全。
軟巖地段做好洞內疏排水,防止積水浸泡拱腳、墻腳,造成支護失穩(wěn)安全隱患。
4.2 施工技術措施
針對不同巖性及時調整爆破參數。施工中推廣采用光面爆破技術,根據預測的巖性及時調整爆破參數,狠抓炮眼、裝藥及連線的質量,特別是周邊眼和掏槽眼。根據爆破效果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
強大的超前支護。超前支護均為似2小導管,為提高其支護效果,小導管采用加厚無縫鋼管,局部圍巖極差地段鋼管中插入鋼筋,增強其剛度。每循環(huán)施作長度4 m。
TSP203地質超前探測技術。施工中定期進行TSP203地質超前探測,了解前方圍巖特性,制定詳細的施工預案,杜絕各種突發(fā)性地質災害的發(fā)生。
監(jiān)控量測。新奧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監(jiān)控量測手段指導施工,通過監(jiān)控量測結果判斷圍巖穩(wěn)定性,判斷支護參數是否合理,施工中充分利用這一手段,制定不同階段時期的量測計劃,匯總分析數據,反饋指導施工。重視目測觀察。目測觀察既方便又必要,應予以足夠重視,并根據已有經驗對觀察信息進行判斷,及時采取對策,確保施工安全。
隧道開挖方法。為了保持洞口的穩(wěn)定,要盡早進洞,上導預留核心土環(huán)行開挖法,拱部設似2小導管超前支護,噴錨網、I 20型鋼鋼架支護,及時施作仰拱及仰拱填充,使支護體系閉合成環(huán)。軟巖地段施工應充分考慮到圍巖的特點和新奧法的理論基礎,選擇正確的施工方法,選取“寧強勿弱”的理念,合理的支護體系,使支護強度一次到位,避免后期變形,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
初期支護。a鋼架施工。在搬運過程中應綁扎牢固以防發(fā)生碰撞傷人、車輛傾覆、構件墜落等事故。鋼架的架設應由專人按規(guī)定的信號進行指揮,隨時觀察圍巖動態(tài)或噴射混凝土的情況,防止落石、坍塌引起傷人事故。其次作業(yè)人員在緊固螺栓時,要站在平穩(wěn)牢固的腳手架上,并配戴安全帶,防止發(fā)生工人墜落事故。
b錨桿施工。為了防止由于錨桿選擇不當,或因地下水的影響錨固用的砂漿流失,將得不到足夠的錨固力,從而導致錨桿脫落造成人身傷亡事故,應指定專人定期檢查錨桿的抗拔力。同時注漿人員要加強個人防護,戴皮手套、口罩、眼鏡、防護罩等,注漿作業(yè)開始前和結束后,應認真檢查、清洗機械管路及接頭,檢查后應經過試運轉方可開始正式作業(yè),以防止發(fā)生劇烈振動、管路堵塞現象;當發(fā)生注漿管路或接頭堵塞時,需在消除壓力之后,再進行拆卸和維修。
C噴射混凝土施工。在噴射混凝土作業(yè)開始前應仔細檢查圍巖受噴面,徹底清理危石;同時應有專人仔細檢查管路、接頭等,防止在噴射時因軟管破損、接頭斷開等引起的事故。進行噴射作業(yè)時,必須配戴防護用具,應根據噴射方式、混凝土配合比等條件,采取合適的防塵措施,控制空氣中的粉塵含量,對從事噴射作業(yè)的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4.3 安全制度措施
制定各級崗位的“安全責任制”,參加施工的領導干部、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操作工人,都必須遵守執(zhí)行。
要規(guī)定定期檢查和非定期檢查制度,并嚴格執(zhí)行,填報各種安全統(tǒng)計報表,分析安全動態(tài),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經常對施工安全進行監(jiān)督檢查,對嚴重違反施工安全規(guī)則、危及安全的工點,應要求工地立即糾正,必要時停工整頓,直至復查合格后方可復工。
施工各工班間,應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交班人應將本班組工作情況及有關安全問題向接班人詳細交待,并記載于交接記錄簿內,工地負責人、領工員,應認真檢查交接班情況。
4.4 施工應急措施
制定施工應急預案。施工中發(fā)現隧道內有險情時,工班長、領工員必須立即在該地段設計明顯標志或派專人看守,并迅速報告施工領導人員,依據應急方案及時采取處理措施。若情況嚴重,應立即將工作人員全部撤離危險地段。
4.5 工程事故處理措施
對各類事故,均應嚴格按照“三不放過”的原則處理,即:事故原因查不清不放過;責任者和群眾未受到教育不放過;沒有制定出今后防范措施不放過。
按照已制定的安全事故處理程序進行處理:報告安全事故一處理安全事故,搶救傷員,排除險情,防止事故蔓延擴大,做好標識,保護好現場一安全事故處理一對事故責任者進行處理一編寫調查報告并上報。
5 結束語
我們必須深入做好地質勘察工作,正確選擇隧道施工方法,重點搞好不良地質段的施工作業(yè);必須堅持標準化管理,強化現場作業(yè)安全控制;必須堅持標準化管理,文明施工;必須不斷改善作業(yè)環(huán)境,做好個人安全防護。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確保安全生產,減少事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