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興
1問題的提出
生物學探究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生物科學概念和結論產(chǎn)生的過程,是學生認識生命世界、學習生物課程的有效方法之一。生物學探究的教學策略與實施,可以從“角色定位”、“反思教材”、“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實施”四方面入手。
2生物探究的教學策略與實踐
2.1角色定位——由“傳道授業(yè)”向“激勵求知”轉換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實現(xiàn)生物學課程改革的目標,應首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生物學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標,以及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走出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模式,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引路人”。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激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去研究,組織學生去探索,用欣賞的目光去支持,用熱情的語言去贊美,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與激勵者。
比如,高中生物新教材實驗中涉及到一些常用主要試劑、藥品及其作用,在高三復習課教學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學生考試答題錯誤率很高,繼續(xù)“炒冷飯”,學生容易產(chǎn)生“審美疲勞”;而角色轉換,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設計。
這樣,學生可將書上零散的知識點自主串珠結網(wǎng),在腦海中迅速而準確地建構起來,將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高三復習課也有許多值得探究的問題或研究任務,關鍵是教師可以用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選擇其中最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作為小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課題。
這表明,思維其實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問題是教師不要總是剝奪學生觀察、思考的權利,而應激勵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設置臺階,使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學習。
2.2反思教材——把“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研究性素材”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教學中,既要有教師的講授和指導,也要有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當?shù)膯栴}情境,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的途徑,使他們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師反思教材,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的問題情境,,把教材中闡述的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成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的研究材料,讓學生從中自主掌握有關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比如,新課標對“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節(jié)教學中具體內(nèi)容標準為“概述植物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和作用”,活動建議為“探究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把這一活動建議設計為探究性課題:不同生長素濃度對某植物枝條生根的影響。讓學生幾人一組,利用學校生物實驗室相關儀器,自主探究,并要求每個小組選出一名組長,探究結束后,請他代表小組做匯報發(fā)言,向大家介紹小組探究歷程、交流實驗心得。確立課題名稱后,學生歸納出首先要明確相關探究中的自變量和因變量,該課題中的自變量為“生長素濃度”,所需要觀察的因變量為“枝條生根情況”。實踐結果表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不僅興趣高漲,而且體現(xiàn)了生物學結論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歷程,發(fā)展了創(chuàng)新意識;不僅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而且身心和品質(zhì)也得到發(fā)展。正如他們自己所說:“細心、嚴謹、求真,勇于猜想,敢于實驗,要耐心?!薄巴ㄟ^自己的思考與實踐獲得的知識更有趣,也更牢固。凡事都應認真對待,不能人云亦云,要自己探究個明白才能下結論。”
2.3創(chuàng)造條件——讓“自主探索”取代“言傳身教”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的主動參與者”。在課堂教學中講解許多概念、原理或方法時,與其教師竭盡全力地講析,不如努力為學生的探索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對學習材料的組織,使學生“研有基礎,究有素材,創(chuàng)有條件”。以選修“生物技術實踐”模塊中酵母細胞的固定化為例,我在課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當我信心十足地按照課前精心備課的教案講授時,突然,一位學生在下面情不自禁小聲地打斷了我的講課,“還有可能針筒口離液面距離過近,高度不夠?!睂W生提出的這個想法是非常平實自然的,但這又是在教學中教師一直忽視的,教師可順水推舟,引導學生一起來探究。在課堂上按這位學生的創(chuàng)意重做了固定化酵母細胞的這一步驟。果然,學生的想法是正確的!而人教版教材及教師用書并沒有相關陳述。教師及時肯定了這位學生的想法,這一下點燃了每個學生心頭的希望之火。從此,學生參與熱情更高,自主探究意識更強。
2.4組織實踐——將“知識鞏固”與“應用研究”整合優(yōu)化
新課標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要求“強調(diào)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忽視學習成果,而是對學習成果有更高的要求,探究是達成這些成果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挖掘生物知識的現(xiàn)實背景,再現(xiàn)生物學結論的發(fā)現(xiàn)過程,引導學生從生物的角度思考、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去猜想、實踐,學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探究性學習向課外延伸。這些對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高中生物“分子與細胞”模塊“檢測生物組織中的脂肪”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了這樣一道研究性學習課題:植物體沒有專門的脂肪組織,但在花生、大豆、蓖麻等植物的種子中富含脂肪,有人提出植物體除種子外,其他部位如根尖細胞是否也含有脂肪?有同學對此開展課題研究,假設你是其中一員,請根據(jù)課題研究要求,回答有關問題:①你對該課題提出的實驗假設是什么?②你需要哪些實驗材料用具?③你如何設計實驗步驟?
本例中,學生自己選擇實驗材料用具,自主設計實驗步驟,有的學生甚至自己設計出了相關習題及有關解析。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生物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在探究實踐中既鞏固了所學知識,發(fā)展了創(chuàng)新意識,又認識到了學習生物知識的學價值,培養(yǎng)了自身的生物應用意識。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將生物教學改革推向深入的一個新舉措,是生物教學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作。雖然還有許許多多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但只要教師從小處入手,從一點一滴抓起,必將有利于學生生物素質(zhì)的不斷提高,有利于確保生物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