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俊山
〔關鍵詞〕 美術欣賞;思想品德;
學生;例談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6(A)—0058—01
高中美術欣賞課是通過美術作品的藝術內(nèi)涵與情感價值來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建立正確的審美習慣,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如果說文化課教學賦予學生理性知識為多,那么美術教育則賦予學生更多的是美感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具有很強的直觀性、針對性和藝術性。高中美術欣賞課中有很多作品可以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借助這些作品來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榮辱觀。
例一:欣賞《最后的晚餐》,樹立誠實守信的良好品德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表現(xiàn)了基督教創(chuàng)始人耶穌被徒弟猶大出賣遇難的前夕,召集十二個門徒晚餐的場景。晚餐中,耶穌突然向門徒們道出 “你們中間有人出賣了我”這句話時,十二個門徒舉作驚愕,或氣餒、或憤怒、或表白、或猜疑、或爭論、或驚惶,從動作與神態(tài)上成功地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叛徒猶大的形象:猶大身軀傾向遠離耶穌的一邊,并從座位向前傾倒在餐桌上,與眾分離,形成孤立之勢。右手緊捏住錢袋子,在倉皇中碰翻了食案上的鹽罐,兩眼直盯耶穌,驚慌的舉止與神態(tài)顯露出“做賊心虛”的叛徒形象。色彩處理上,用灰暗調子表現(xiàn)猶大所處陰暗角落,這與耶穌位居中央以明亮大門做背景的環(huán)境形成鮮明對比。
作品謳歌光明與真善,貶責黑暗與邪惡。通過視覺語言,使學生真切感悟正義與邪惡、美與丑之間的對比,認識到叛徒猶大形象丑陋源自于“心靈的骯臟”,從而牢固樹立誠實守信的正確人生觀。
例二:欣賞《九色鹿本生故事》,弘揚助人為樂精神,塑造完善人格
敦煌壁畫《九色鹿本生故事》取材于佛教故事。畫中描繪了一個貪圖享樂的王后,聽說附近有一頭美麗的九色鹿,便糾纏國王捕捉九色鹿為她做件美麗的大衣。國王無奈,便派人四處尋找,卻久久不見蹤影。有一天,九色鹿在河邊覓食,遇到一個落水人在河中奄奄一息,便毫不猶豫地沖入水中將他救起。落水人后來見到國王告示:“提供九色鹿消息者重賞?!北愎虻乖趪趺媲案婷茴I賞。國王捉到九色鹿后,九色鹿在國王面前講述了自己為救落水人而招來殺身之禍的經(jīng)歷,國王深受感動,當即將九色鹿放生,并嚴懲了忘恩負義的落水人。
該故事從畫面兩邊向中間展開,落水人從左右兩側以跪姿出現(xiàn),左邊跪著向救命恩人九色鹿謝恩,右邊跪著向國王領賞錢。為了突出主題,中間是九色鹿向國王講述自己的救人經(jīng)歷。九色鹿形象高大端莊,不亢不卑,坦然自若,美麗無比,而落水人瘦小矮丑、卑微。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故事情節(jié)與藝術形象讓同學們受到一次心靈的洗禮。九色鹿英勇救人的精神值得學習;國王愛憎分明的人生觀值得贊賞;落水人忘恩負義的丑惡嘴臉讓人憎恨。學生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受到了一次愛憎分明的品德教育,增強了感恩意識,牢固樹立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操,形成知恩相報的完美人格。
例三:欣賞《加萊義民》,發(fā)揚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的作品《加萊義民》,作品反映的是14世紀法國百年戰(zhàn)爭中,法國加萊城被英軍圍困了兩年,市民因饑餓而危在旦夕。英軍提出讓城內(nèi)選出六位高貴的市民出城任他們處死,方可解除圍困,以挽救全城人的性命。在這危難時刻,以歐斯達治為首的六位義士挺身而出,走向刑場。體現(xiàn)了在祖國和人民處于危難的時刻,敢于奉獻寶貴生命的英雄主義精神。
作品中走在最前面的年長者歐斯達治低頭凝思,沒有遲疑和恐懼,剛毅的神態(tài)顯示了他內(nèi)心強烈的悲憤與犧牲的決心。左邊的中年大漢,手握城門鑰匙,雙唇緊閉,挺胸昂首,表現(xiàn)出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處在后排的三位年輕人或雙手抱頭表現(xiàn)出恐懼,或用手遮住雙眼想驅散噩夢,或皺起眉頭、攤開雙手顯示出驚慌而無奈的神態(tài)。真實客觀地表現(xiàn)了面對死神的不同反應,雖然三個青年沒那么勇敢,但他們?yōu)檎热前傩者x擇了自我犧牲,這種壯舉同樣值得尊敬。作品可歌可泣的義舉形象和強烈的性格表現(xiàn)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這種愛國與奉獻精神不正是我國當代青年最需要發(fā)揚和樹立嗎?通過該作品的欣賞,讓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