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詩人夏雨來信,約我為“鐵嶺十詩人”集體出場寫點東西。提起鐵嶺,這個被笑星趙本山稱為“大城市”的地方,一直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調兵山的金戈鐵馬之聲,清河的尚陽堡流入文化,與清代發(fā)跡的歷史以及曹雪芹的故事,使鐵嶺歷來是藏龍臥虎、人才濟濟之地。因而,作為遼北的重鎮(zhèn),鐵嶺以引人矚目的方式登臨“詩壇”也絕非讓人感到出乎意料,何況,躋身于這次“盛會”的詩人本身從不乏交往與創(chuàng)作的能力,他們正以自己卓然的姿勢,挺立在遼寧,乃至中國詩壇。
第一次與啞地謀面,是在海城舉行的一次詩歌活動上;第一次讀啞地的詩,是詩集《風濕的椅子》。啞地的詩是值得一讀的,那種冷靜又不失尖銳的感覺,是啞地以鋒利和速度為風格特色的寫作。就本輯收錄的作品而言,在孩子十四歲和四十歲的自己之間,啞地曾期待“回到自己身邊”并為此而“失眠”,但我更看重其“穿越”時看到甚至刺透的一切:在那列“越跑越快”的火車里,“讓我越來越看不清車內乘客的臉/當然認識的我已認識/不認識的我已不想認識/正如在在這樣的天氣到來之前/該開的花朵都已開過/不曾開的花朵已不想再開”,啞地的領悟常常和他近乎頑劣般的戲謔一樣,啞地對世相的觀察常常和他的領悟相輔相成,彼此滲透,在那些諸如《在公園挖螞蟻洞》、《鄉(xiāng)親》等充滿冷色又含有幽默的敘述中,詩人給予我們的感受猶如平原上不停變換方向的風,總會讓人找到進入詩歌與生活的某個縫隙,從而使那些平凡無聊的日子在思忖中變得若有所思……
我曾在《臆想中的新奇及其他》一文中評價過趙明舒的詩,而“意識化”、“新奇”、“意象、閱讀與抒情性”一度成為趙明舒詩歌給我的第一印象。本輯收錄的詩作依舊重復著詩人妄圖“卒章見志”般的“新奇”,但其抒情性卻似乎更多由于題材的寫實而呈現(xiàn)出一種內斂的趨勢,這個期待作為一介“宋朝書生”的詩人曾“策馬東行”,他的功名與愛情會因某個偶然而發(fā)生改變,傳奇般的故事總是少不了一絲浪漫的情愫,然而,浪漫的情愫卻因講述者的講述產生雖然古老但卻不落俗套的想象空間?!毒攀濉?、《今夜》的感動不是詩人寫給自己的,而是寫給“我們”的,它極有可能喚起一段時光的記憶,同時,也不自覺地流露出詩人一貫的寫作趨向:在“夢和夢見”之間,趙明舒或許視野不大,然而,“我夢見一個人/在我的夢里睡眠//那個人同時夢見了我/夢見我在做夢”,卻足以構成一幅“對稱的場景”,所謂“分裂的自我”和“彼此的凝視”,正是當代人生存寫照的特殊側面。
所謂“平原盛開的花朵”,主要是兼顧地域創(chuàng)作特色和集體出場的態(tài)勢:在遼北廣闊的平原上,一馬平川的黑土地沃野千里,那些默默綻放并最終為人所熟知的花朵就盛開于此。在微風過后,花朵搖擺,在花瓣與枝葉之間,其呼吸的回響是一種氣息,吹過欣賞者的面龐。也許,在此刻,那些被人發(fā)覺的花只有十朵,但這或許尚未濃郁芬芳的花朵已構成認識一方土地的標識。如果花朵更多應當成為女性的象征,我想:由此談談鐵嶺當下女詩人的成就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一件事情?!皸又畟绕胶庑g”而著稱的夏雨,本次選擇了她詩歌中的另一主題——“小鎮(zhèn)”。清河總是那樣纏綿悱惻的縈繞著小鎮(zhèn),而那些“老房子”和“街道”,還有“故鄉(xiāng)”,才是能夠喚起我的記憶的見證,小鎮(zhèn)的偏遠和狹小,可以讓任何人留下并不經意的一瞥,但對于我,小鎮(zhèn)卻始終難以被擺脫和遺棄?!爸挥形遥谕该鞯男℃?zhèn)里飛行/一個我,另一個我/陷在長滿落霞的黃昏。一天老似一天/一天更比一天輕盈//只有一個浪花翻騰的/被稱作清河的小河/收容了落日,又被人憎恨”(《我和小鎮(zhèn)》)透過這樣溫馨的句子,小鎮(zhèn)應當是和清河一樣,成為詩人夏雨的“一個人記憶”:無論身在何方,夏雨的靈魂始終在小鎮(zhèn)上游弋,正如那些軟軟的清河之水。始終在小鎮(zhèn)的棲居之側并反之亦然。
海燕的詩,典雅而洗練,“像燕子一樣”,以優(yōu)美的形狀掠過“幸福的草垛”,微雨含煙的詩,交織著內心斑駁的記錄,以“自省的歌唱記錄人生的悲喜,流淚但不悲傷”,“果實”在她的筆下發(fā)生著“蛻變”,但其“熟悉的味道”卻可以經久不息,賀穎的詩,如邊城般寧靜,在那些簡單而樸素的村莊包含著北方以及女性的氣息逸飛的詩,如針刺一般,她妄圖學作“刺猬”,卻又追求填補漏洞的完美,在她的筆下,有柔軟和堅硬之間的張力。黑眼睛常常將掌紋當作教開的記憶,那些感傷的詩句是體味歷史的滄桑,是走向心靈深處的幾許慰藉,瀟雨晗的詩,則構成了一次古老的遷徙,在路途上展現(xiàn)塵世的微茫和影像,那是漫步人生路上的一種“疏離”……這些大致出生于70年代的“花朵”,已經在而立之年完成了枝蔓的成長與纏繞,青春期的創(chuàng)作焦慮早已在時間的延展中成為過去。他們的聲響在于一次清風蕩滌的機遇,他們的芬芳在于花香襲人中的距離感和體悟,他們的登臨在于一次傾心的發(fā)現(xiàn)??梢韵胂螅涸谒{色天幕之下,在倒映白云的寧靜河水之側,還有什么比春天里莫名而放的花蕊更令人心動,基于此,我們可以耐心守望一個更為繁茂琳瑯的夏天。
在啞地、趙明舒和多位女性“花朵”之外,鄭小川的出現(xiàn),讓我們不由得對鐵嶺詩歌的未來以及“厚度”產生美好的憧憬。首先是80年代出生的年齡,其次是出手不凡的深度,還有可以持續(xù)發(fā)散的空間。鄭小川將農村風物作為自我深入世界和理性的“契機”——他從生活中常常固定的詞語中發(fā)現(xiàn)視點,“玉米地”、“村子”以及野外的“魚”,在鄭小川筆下都賦予了諸多超越意象本身的因素。他肯定在詞語中“奔波”了許久,才看見“一束花朵的琴房”(《河流》),而在迂回與介入之間,那些潛滋暗長的聲音即將匯成羽毛扇動時的樂音。
在對本輯鐵嶺十詩人進行簡單述評之后,不由得進一步聯(lián)想到詩壇的地域性話題。在承認一般意義的“詩歌邊緣”之后,可以坦言地是:寫作意義上的散兵游勇在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艱辛”或許在當前會變得更為明顯,以板塊構造的方式劃分詩壇的活躍地帶,“寫詩者無非有限的少數(shù)”其實并非危言聳聽,在上述邏輯前提下,如何以局部、地域的方式布成寫作的陣勢,或許是詩歌良性交流和發(fā)展的一條重要途徑;而在此過程中,如何在“向外”的過程中完成內部持續(xù)的變化狀態(tài),必將成為這條途徑可以長期循環(huán)的又一重要環(huán)節(jié)?!霸姼鑼儆谏贁?shù)人的”,同時,“詩歌又是多數(shù)人的消費過程”,無疑成為寫作與閱讀之間的平衡問題?!拌F嶺十詩人”的出場,基本循此路徑,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既與其多年的努力不可分割,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互支持的寫作狀態(tài)。這一姿態(tài)不但構成了可以不斷沖擊詩壇的可能,而且也構成了自身的亮色及其厚度,這無疑是一條必經之路——惟其如此,鐵嶺乃至遼寧的詩歌才有更為響亮的聲音,惟其如此,平原上的花朵才會經久不衰,而在綻放中,我們將看見:一群被繆斯鐘愛的詩人正在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