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不確定型決策主要有三種決策方法,即樂觀法、悲觀法與最小遺憾值法。將它應用到臺海戰(zhàn)略中,出現了無法完成決策過程或者將公共決策當作私人決策的尷尬局面,表明這種決策模型在解決公共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問題時存在一定的盲區(qū)。這種盲區(qū),就是未能界定具有共同利益的、多主體參與的、不確定型決策情形。因此,有必要進行修正,增加公共效用評價因子、形成二重決策的程序,以更客觀有效地解釋中國臺?,F實戰(zhàn)略。
關 鍵 詞 公共管理 不確定型決策 盲區(qū) 修正 臺海戰(zhàn)略
作者 劉小年,東莞理工學院副教授、博士。(廣東東莞:523808)
不確定型決策是一種未知概率的決策模型。作為運籌學的一個分支,在現代萌芽于二戰(zhàn)中軍事實踐,然后在戰(zhàn)后大規(guī)模應用于經濟與企業(yè)管理領域。在公共管理領域中,人們也大量移植了這種方法。問題是公共管理與企業(yè)管理是有重要區(qū)別的,在決策方法的選擇與決策目標的制定上也不盡相同。那么,不確定型決策在方法移植上是否有不適應的地方?
一
不確定型決策是依據決策面對的自然狀態(tài)的特征而區(qū)分出來的一類決策,它是一種不知道未來事件出現概率的復雜風險型決策。在這類決策中,決策者有期望達到的明確目標, 有兩個以上的備選行動方案與兩種以上的自然狀態(tài),不同的備選方案在不同自然狀態(tài)下的損益值雖然可以計算出來,但決策者并不能控制這些自然狀態(tài),并估算它發(fā)生的概率。
面對不確定型問題,學術界從降低其不確定性出發(fā),提出了五種解決問題的方法[1]:樂觀法,即大中取大法則。具體做法是:首先找出各方案在最有利條件下的最大效用值,然后選擇其中最大的一個所對應的方案作最優(yōu)解。悲觀法,即小中取大法則,凡事作最保險打算。具體做法是:先找出每種方案在最不利情況下的最小效用,然后選擇最小效用中最大的那個方案作為問題的解。最小遺憾值法,即大中取小法則,指導思想是處事以遺憾愈小愈好。具體做法是:在算出每種方案在不同狀態(tài)下的效用值、構建矩陣后,在每列找出最大的值,將整列都減去這個值,得到遺憾值矩陣,再找出各方案的最大遺憾值,選其中最小者之方案為問題最優(yōu)解。折衷法,又稱a法則決策法,它是樂觀法與悲觀法的折衷。具體做法是:先根據歷史資料和經驗判斷,確定系數a值(0 五種方法中,折衷法是對樂觀法與悲觀法的應用,拉普拉斯法則變不確定型決策成了風險型決策。所以不確定型決策的基本方法,就是剔除這兩種方法的其他三種方法。筆者擬用這三種方法來分析臺海戰(zhàn)略,以檢驗模型在公共管理上的適應性。 1.臺灣問題的不確定性 臺灣問題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公共管理問題,歷經半個多世紀還懸而未決。就歷史的發(fā)展來講,有關臺灣問題的幾個主要政治實體之間的力量對比、目標與選擇都在調整變化,因而,臺灣問題處于一種不確定狀態(tài)。比如,中國大陸對臺灣問題的政策大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經歷由解放臺灣向統(tǒng)一臺灣的發(fā)展;臺灣方面的政策也大致同期經過了由反攻大陸到革新保臺乃至后來民進黨的漸進臺獨,以及今天馬英九承認九二共識的變遷;美國對臺政策則以中美建交為起點,由與臺灣的官方關系轉變?yōu)榉枪俜疥P系。與這種戰(zhàn)略決策變化相對應的是中國大陸、臺、美力量對比的變化;還有這三方背后的國際關系的深刻調整,包括冷戰(zhàn)的結束、大國關系的變化等等。在這種歷史性的政策、力量等變化中,對臺灣問題的選擇始終不是單一的,都有戰(zhàn)爭、和平等手段。而且,這些手段的后果在理論上都有三種可能的發(fā)展,如統(tǒng)一、臺灣獨立或維持現狀(即不統(tǒng)不獨)。今后具體會選擇哪種手段、出現何種后果,以及在何種程度或概率下出現該種后果,都是未知數。 2.不確定型決策在臺灣問題上的應用 按照不確定型決策模型,在臺灣問題上應該首先分析各種可能的備選行動方案。 顯然,臺灣問題的解決,基本方式不外乎兩種:一是戰(zhàn),二是和。所謂戰(zhàn),就是使用武力實現臺灣與大陸關系或現狀的改變,就是或者由多年來的兩岸分治走向國家統(tǒng)一,或者走向國家分裂,即臺灣獨立。前一種前途是除臺獨分子外所有中國人的目標,后一種前途則是臺獨分子及其支持者的企圖。同樣,所謂和,也就是依靠和平談判的方式實現臺灣與大陸關系或現狀的改變。由于不論戰(zhàn)的手段或和的手段,都有可能達不到目標,或者說政策失敗,因此就需要對臺灣問題解決方式的后果,再補充一種后果,即不獨不統(tǒng),或者叫維持現狀。 其次,對臺灣問題解決時可能出現后果或狀態(tài)的效用進行評估,并賦值。對這種效用進行評估是十分復雜的。因為臺灣問題的解決,不光有經濟效用的變化,也有政治效用的增減,還有心理效用的調整;不光有兩岸效用的變化,還有周邊地區(qū)與其他國際政治社會生態(tài)的改變;不光有當期效用的變化,還有長遠的效用損益。此外,在臺灣問題解決上的效用評估,還涉及到所有復雜的效用評估都會遇到的同樣的經濟學難題,即非經濟效用的評估問題,這個問題在主要的層面上又是一個效用的量化技術問題。對于這些效用評價上的問題,這里的態(tài)度是進行簡化處理:第一,根據經濟學對待效用評價上的方法,將所有臺灣問題效用評估的內容都看成是可以量化的;第二,在進行量化處理時,也遵循經濟學方法,即將臺灣問題戰(zhàn)與和的方案的所有狀態(tài)進行比較評價,并根據這種評價進行賦值;第三,在效用比較評價時,并不依靠實際戰(zhàn)爭或和平之成本效益經驗來分析,而是采取主觀估值。這樣,可以得到臺灣問題方案評價的大陸或統(tǒng)一派的效用表A。 最后,對效用表進行分析,得到中國大陸或臺灣問題上統(tǒng)一派的政策建議。樂觀法:在效用表中正值的是統(tǒng)一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和平統(tǒng)一值最大,所以應選擇和平方式。悲觀法:對于謀求統(tǒng)一的中國人來講,臺灣問題上最壞的狀況無疑就是臺灣走向獨立,反映在效用表上,臺灣獨立無論在戰(zhàn)爭方案還是在和平方案下都是最大的負值,依悲觀法小中取大,則是和平方案下的臺灣獨立,在這種方法下,還是應該選和平方式。最小遺憾值法:在上面的效用表中,以每列之最大值減去最小值,得到的遺憾值分別是戰(zhàn)爭方案的各種狀態(tài)為3,而和平狀態(tài)下的最小遺憾值都是小于正數的0,最后的政策選擇也是和平方式。 以同樣的程序,可以做出臺灣獨立派的效用表B,無疑也可得到獨立派的政策建議,這里就不再贅述。 二 1.不確定型決策在臺海戰(zhàn)略上應用引出的問題 經過上面對臺灣問題的分析,似乎無論是統(tǒng)一派或獨立派都得到了自己的政策選項。但是,進一步推敲,實際上這里出現的卻是令人尷尬的景象: 一是從臺海問題的全局來講,不確定型決策模式并沒有提供真正的答案。道理很簡單,臺灣不僅僅是統(tǒng)一派的臺灣,也不僅僅是獨立派的臺灣,而是像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是兩岸十三億全體中國人的臺灣,因此,臺灣問題不能由某一方面單獨決定。這樣,統(tǒng)一派或獨立派通過不確定型決策單獨提出要怎么做,顯然是不妥的。換句話說,不確定型決策在這里,只是提出了雙方可以行動的某種建議,但具體如何,還有待兩岸全體中國人下一步的決策。所以,不確定型決策給臺海戰(zhàn)略提供的答案只能算一個中間答案,或者說,在這里,答題并未完成。
二是由于臺灣問題的整體性,由于海峽兩岸作為中國人具有的共同利益,不確定型決策模型對臺灣問題的分析,實際上只是一種私人決策的方式,也就是說,它算的是統(tǒng)一派與獨立派各自的小賬,沒有算全體中國人的總賬。
2.不確定型決策的問題分析
上述尷尬的出現,典型地反映了不確定型決策模型的理論局限:這種局限在于它處理不確定性問題時,實際上都把這類問題當作了單一主體面對的問題,這是第一個層面。具體體現在它的三種主流方法上,都是計算某主體針對不確定型情景,采取兩種以上對策、出現兩種以上狀況時,獲得效用值;然后,對各種方案、不同情景下的效用進行比較分析;最后得到一個相應的政策建議。理論局限的第二個層面,在于忽略了不同主體間的共同利益。既然主體間沒有共同利益,因而各個主體只需要關注自己在不確定情景下的私人得失。第三個層面,就是它將不確定性問題的處理定位為一重決策。由于只作一重決策,因此,就不會反復運用這種不確定型決策模型來探討不同主體的政策決策問題,并對不同主體決策之聯系進行加總考察,也就是說不能進行二重決策。
這實質上暴露了不確定型決策在公共管理上應用時的一個理論盲區(qū):即沒有對具有公共利益或共同利益的多主體競爭下的公共管理方面的不確定性問題作出解答。
3.不確定型決策在公共管理應用上的修正
根據上述對不確定型決策問題的分析,在面對政治共同體或其他類型共同體內部之競爭性不確定型問題時,需要對不確定型決策模型進行適當修正。這種修正,主要體現為:一是增加決策主體的數量;二是增加決策的次數。
具體的做法:一是根據實際不確定型決策中包含利益主體的數量,依不確定型決策模型分別計算不同主體在不同情景下的效用值表,在此基礎上依不確定型決策模型的基本方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二是在如上第一重決策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重決策。按照系統(tǒng)理論總體大于部分之和、系統(tǒng)整體由部分組成的思想,設計一個反映各主體的效用在總體中所占分量的權數,或者叫公共效用評價因子,依實際或經驗評估這個因子值,并將它與第一重決策時算出的效用表中的效用相乘,然后加總,形成反映整體利益之效用表;最后再根據這個效用表,依不確定型決策模型的方法提出符合整體利益的政策建議。
4.根據修正了的模型對臺海戰(zhàn)略進行重新分析
首先是確定臺灣問題上的主體,由于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兩岸中國人在現實中有主張統(tǒng)一的及主張獨立的,因此,可以大體按前面分析時提出的兩類主體進行分析。
其次,提出并確定臺海雙方在整體利益上的權重系數值,即前面講的公共利益的效用評價因子值。這里根據統(tǒng)一派與臺獨派的支持者的人數對比,可以大致估計其權重分配為:總體四份之中,大陸或統(tǒng)一派為三,臺灣獨立派為一。將這個權重計入前面的效用表A與B,然后將兩者對應相加,可以得到臺灣問題總體利益之效用表C:
最后,依不確定型決策模型的三種主要方法分析效用表。樂觀法:和平統(tǒng)一為兩個方案中效用最大者中的最大值,為政策選項。悲觀法:和平維持現狀為兩個方案中最小效用中的最大值,為政策選項。最小遺憾值法:和平方案中各種狀態(tài)都可得遺憾值0,這個值也是最小遺憾值。
可見,臺灣問題基于整體利益或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利益,其政策選項為和平方案。
總之,不確定型決策在公共管理中具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只需要考慮或關注單一主體決策需要的不確定性情景決策,對它可依不確定型決策模型的基本方法進行操作;另一種類型則是公共管理不確定型決策中具有共同利益的情形,需要根據前面修正的方案,進行二重決策。對于這種決策,針對當代公共管理的實際,可從國際與國內、常規(guī)與危機等維度分為四種類型:
一是國際事務中常規(guī)不確定型問題,如全球氣候變化國際責任分擔問題、生物多樣性消失中的國際合作問題、國際糧食安全問題等。這些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國際公共利益,形成了多種國際主體介入,且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的目標,有多種潛在的政策選項,存在多種政策操作的自然狀態(tài),這些自然狀態(tài)無法控制,在技術上也難以掌握這些自然狀態(tài)出現的概率。二是國際危機管理中的不確定型問題,像突發(fā)的全球或區(qū)域性的新公共衛(wèi)生事件、經濟危機、恐怖主義、自然災害等,這些問題相關主體都會關注,但造成的利益損益不盡相同,同時在技術層面具有不確定性。三是國內常規(guī)事務中的不確定型問題,如跨流域或地區(qū)的人口流動、治安管理、環(huán)境保護與氣候控制、技術發(fā)展合作等;這些問題對于相關方面有共同利益,但管理對象的發(fā)展狀態(tài)存在不確定性。四是國內危機管理中的不確定型問題,如跨流域或地區(qū)新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與環(huán)境污染事件、經濟危機、自然災害、政治騷亂等。這些危機事件,多個主體參與下利益有一致的一面,但在對象屬性與事件后果上則有不確定性。
對上述不確定型決策的處理,在二重決策程序中,具體的操作一般需要依各主體在公共事件中的影響與收益確定大致的責任范圍;同時要考慮各主體的行動能力與政策的公平要求進行調節(jié)。實際的決策過程,則往往要在特定的制度結構下通過主體間利益博弈來運作。
參考文獻:
[1]歐陽潔. 決策管理——理論、方法、技巧與應用.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343-347.
編輯 李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