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杰
實行分層教學,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國際潮流。筆者分別從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作業(yè)及評價機制等方面談談分層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1 學生分層
分層教學要建立在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這就要掌握好以下原則。
1.1 平等性原則一方面給學生分層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教師應當平等地看待學生。另一方面,要在促進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的基礎上兼顧個體的特長發(fā)展。
1.2 隱涵性原則教師應采用內(nèi)在尺度法或叫隱性分層法,有時學生不能正視這種分層,可能會感到受歧視,情感上可能受到挫傷并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因此在給學生分層時,對每個學生的層次安排沒有必要向?qū)W生公布,更要力避給學生貼標簽,教師只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暗中做出安排即可。
1.3 動態(tài)性原則學生層次的劃分不是絕對的,而是動態(tài)的。在實施分層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層次會發(fā)生一定的改變,教師應當及時作出評價,注意學生的變化,適時調(diào)整層次的劃分,并根據(jù)具體情況加強個體教學。
根據(jù)以上幾項原則,再結合學生的智力、基礎和學習態(tài)度等,將學生大致分成3個層次:A——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B——基礎和智力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C——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yōu)秀。
2 教學目標分層
成功教育的基本思想是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和愿望,都可以取得成功。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常規(guī)的按年齡編班的班級中,學生間的差異性超乎人們的想象。即使僅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相應學習能力的學生在班級中的比例為依據(jù),就可能得到13種之多的班級學生組合類型。如果總是使用同一標準的教學目標對所有的學生,必然會出現(xiàn)通常所謂的“優(yōu)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xiàn)象,必將在進一步加重“差生”負擔的同時,“制造”出更多的“差生”。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使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為此,在學生分層的基礎上,根據(jù)教材和課標的要求,以及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對各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A層學生應以課標的基本要求為主,弄清課本的基本概念,會處理基本習題;B層學生在完成課標基本要求的同時,要適當提高,培養(yǎng)一定的數(shù)學能力;C層學生在完成規(guī)定教學要求外,要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學生較為靈活的、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對自己應該達到的學習目標心中有數(shù),使教學目標真正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努力的方向,爭取人人成功。
3 教學過程分層
根據(jù)班級學生分層的實際,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目標,注意內(nèi)容的難度和坡度,對每節(jié)課教材進行裁剪處理,使知識呈現(xiàn)的序列層次更加清晰,并設置多個臺階,讓學生分步到位,給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F(xiàn)有2例來展示教學過程的分層。
例1 把多項式16(a-b)2-9(a+b)2因式分解對于A、B層次的學生而言,顯然難度較大,不易理解、掌握,可以把它分成3個問題,層次就非常分明:1)a2-9b2;2)16a2-9b2 ;3)16(a-b)2-9(a+b)2。第1、2題要求A層次的學生掌握,第3題要求B、C層次的學生掌握,同時鼓勵A層次的學生也盡可能掌握,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
例2 講授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首先,出示4個一元二次方程:1)x2-3x+1=0;2)3x2-2x=2;3)2x2+3x=0;4)3x2=1。教師提問:“不解方程,我能說出這些方程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猜一猜老師的根據(jù)是什么?你能嗎?”借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渴望成功的愿望。第二步,再給出4個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學生說出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這時,有一部分學生動手解方程,然后說出結果;另一部分學生運用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說出結果(其中有一部分學生是預習了的)。教師首先應該肯定這2部分學生都正確,然后指出用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去做,可以不解方程。此時,教師又可設問:對于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你能從理論上加以驗證嗎?這一要求較高,可請C層次的學生板演。
最后,再請學生歸納用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求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時的注意事項。這時全班學生人人爭著發(fā)言,學生歸納出若干條,如把一元二次方程化為一般式,遇到分數(shù)系數(shù)要化成整系數(shù),等等。整節(jié)課課堂氣氛活躍,人人爭先恐后,個個渴望成功,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 作業(yè)分層與評價策略
作業(yè)一般分4個層次。1)面向A類學生的簡單模仿型作業(yè),旨在促進學生重視基礎知識,打牢學習基礎,形成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2)面向A、B類學生的簡單變式作業(yè),簡單、新穎、易做,旨在復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3)面向B、C類學生的應用實踐型作業(yè),旨在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4)以C類學生為主的變通獨創(chuàng)性作業(yè),允許個人不一,各小組不一,旨在提高較好學生的能力。這樣的作業(yè)設計,既使各類學生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務,也避免學生抄襲作業(yè)的現(xiàn)象,使學生學所能學,學有所獲。學習暫時落后的學生不會因為解不出難題而困惑,學得輕松而自信;學有余力的學生不會為簡單重復而無聊,學得充實而自信,因此有利于各類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評價有所區(qū)別,對于A層次的學生的點滴進步應采用激勵評價,鼓勵他們努力向高一層次發(fā)展;對B、C層次的學生所取得進步應采用競爭評價,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奮進。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