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紅
時下,打造富有實效的課堂已成為廣大一線教師共同的心愿與追求。我認為閱讀教學至少要體現(xiàn)以下四個思想,才能達成教學的實效性。
一、工具為緯,人文作經(jīng),學生得“意”而不忘“言”
一般性閱讀的主要功能是獲取“文本的意義”,不是獲取“文本的語言”。獲取“文本意義”的閱讀過程和獲取“文本語言”的語言學習過程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閱讀活動其實是讀者對文本內(nèi)容的“意化”,是“得意而忘言”的過程。
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閱讀過程就是語言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閱讀理解文本思想內(nèi)容的同時,還需要理解語言,學習語言,包括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句子段落以及文本內(nèi)含的語言知識。近兩年,閱讀教學一直存在一種浮躁現(xiàn)象,“得意而忘言”,這是語文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
閱讀數(shù)學中,文本本身蘊涵的人文因素就很豐富,不需要教師過度開掘,過度煽情,就能對學生進行人文的熏陶;再者,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也為感悟文本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礎(chǔ)。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應(yīng)多考慮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扎實有效地吸收內(nèi)化語言,感悟文本表達的精妙,要在培養(yǎng)語感、整體把握、領(lǐng)悟讀法寫法上下工夫,特別是在運用語言上下工夫。比如在《猴王出世》的教學中,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閱讀提示”,自主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是怎么寫的,發(fā)現(xiàn)語言的規(guī)律,學習表達的方法,品味經(jīng)典的魅力。又如在《頤和園》的教學中,教師用讀寫結(jié)合的教學思路,讓學生隨著文字移步換景,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體會頤和園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經(jīng)線緯交織,學生“得意而不忘言”,教學目標也得到定位、落實。
二、多元解讀,準確把握,學生得“異”而不忘“本”
文本解讀的過程也是教學設(shè)計的醞釀過程,許多優(yōu)秀教師的經(jīng)典課堂來自于他們高超的文本解讀本領(lǐng)。注重文本解讀確實讓閱讀教學走向了高效,走向了個性。由此看來,文本解讀確實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墩Z文課程標準》在闡釋語文教育的特點時,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lǐng)域的影響是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yīng)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yīng)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yīng)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表明了語文新課程在解讀作品的策略上,發(fā)生了由過去按照教參的“定論”強制灌輸?shù)摹耙辉庾x”,到現(xiàn)在倡導在教師、學生、文本對話的基礎(chǔ)上的“多元解讀”的變化。作者并不是文本唯一的解釋者,學生也可以質(zhì)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異見”。然而,是開放還是回歸?這里有兩個關(guān)鍵詞,一是開放,二是回歸。開放是說,文本對每位讀者都是開放的,每位讀者可以憑直覺或語感解讀文本,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終對每位讀者開放。但由于信念、特質(zhì)、能力、眼光等的不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即便是對同一文本也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讀。這也從另外一個層面說到了解讀的個性化問題。開放還應(yīng)有一個“度”,當超過“度”的時候,我們就要回歸。回歸到哪里?文本本身!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不能脫離文本而進行!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
如《落花生》一課,文本的價值取向是教育人們要像花生那樣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有的孩子受文中父親一段話的影響,認為不可以做桃子、石榴和蘋果那樣的人;還有的孩子覺得桃子、石榴、蘋果不僅對人們有用,而且樂于展示自己的才華,敢于大膽地推銷自己,做這樣的人有什么不好,甚至貶低像花生那樣的人。在以文本為話題的聚會里,面對這樣的文本解讀,教師不要忘記對學生價值取向的正確引導。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歸到“做蘋果、桃子、石榴、花生那樣的人都可以,但一定要有用”這個本位上來。
許多教師都反映《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不好上。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提出諸如這樣的問題:五壯士為什么跳崖?為什么不投降?教師覺得不好回答,因此紛紛建議刪除這篇課文。其實這篇課文并不至于不能上,而是教師沒有找準文本價值取向的支點,這個支點就是五壯士在子彈打盡,石頭砸完,陷入絕境時選擇跳崖不僅是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壯舉,更是以這悲壯的方式向敵人作最后的宣戰(zhàn)。他們跳崖時高呼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不是對敵人最有力的還擊嗎?那驚天動地、堅強不屈的聲音不是對敵人最強大的震懾嗎? 某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對文本的解讀和處理自然到位,也很獨特。很好地把握“最后宣戰(zhàn)”這個支點,并聯(lián)系下文的兩個口號,采用追問的方式:子彈打完了,石頭砸完了,還能和敵人作戰(zhàn)嗎?五壯士以什么方式向敵人作最后宣戰(zhàn)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敵人聽到會怎么想?“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人民聽見會怎么想,怎么做?層層推進,成功地幫助學生解讀了五壯士跳崖的歷史意義??梢哉f,當他們再遇到像“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類文本時,該會懷著怎樣的一種深情去聆聽作者那泣血的聲音啊!學生的品味感悟的能力,正是在解讀文本中積累、磨礪、提升、內(nèi)化而來的。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有效地幫扶學生解讀教材文本,在不失文本真味的前提下讓他們獲得別樣感受,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的課堂才是深刻的有效的。
三、總結(jié)學法,點滴滲透,學生既得“魚”又能“漁”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孔子言:“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边@里的“一”不正是學法嗎?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離開教師這根拐杖而“反三”,對所學知識才能觸類旁通。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的教學實踐也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學生有“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的意識和能力是可喜的,如果只知道羨魚,而沒有結(jié)網(wǎng)的意識或捕魚的能力就值得深思了。
當前教師們在進行課堂設(shè)計時往往注重對文本的開掘,一味注重內(nèi)容理解、人文感悟;或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下工夫,大量引進課外學習資源,以求拓寬學生的認知領(lǐng)域。他們很少考慮,甚至忽略學法的滲透、指導、總結(jié),即使在觀摩課中,也很少看到把學法貫穿于過程中的設(shè)計思路。筆者在南昌聽的18節(jié)閱讀教學觀摩課中,只有兩節(jié)注重學法的指導,一節(jié)是北京孫老師上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節(jié)是浙江王老師上的《猴王出世》。在《猴王出世》這課里,王老師不僅教給學生精讀、略讀、跳讀、瀏覽等多種學習方法,還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語言規(guī)律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由于掌握了方法,學生在朗讀課文時,讀出了古典白話文的味道,品出了經(jīng)典的芬芳。
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方法的扶持,為了使學生學會讀書,筆者將閱讀的方法編成順口溜,指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進行閱讀:初讀課文扣課題,不識字詞查字典,關(guān)鍵詞句劃劃線,主要內(nèi)容講一遍;二讀課文理思路,段落層次分清楚,質(zhì)疑問難勤思考,理解段意定中心;三讀課文抓寫作,課文特點找一找,這樣寫法為啥好,作為范文要記牢。當然,閱讀的方法還要根據(jù)不同體裁的課文而定。在平時的教學中,還要經(jīng)常鼓勵學生自己總結(jié)學習方法,在全班交流,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超越文本,適度拓展,學生得“近”也求“遠”
新課標非常重視搜集、處理、利用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jù)需要搜集信息”。在教學中,適當引進相關(guān)課程資源,如對原著的拓展閱讀,對作者的拓展閱讀,對課文背景的拓展閱讀等,做得好,會加深對教材內(nèi)容的理解,促進語文學習,有錦上添花之效。特級教師莊永洲在教學《懷念母親》一課時,課始播放介紹作者季羨林的錄像,為學生親近文本作了情感上的鋪墊,也為他們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打下基礎(chǔ)。在《懷念母親》的文中,季羨林對母親的早逝是痛徹心扉的,基于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不同,就是成人也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這種徹骨的喪母之痛。何況是一個小學生呢?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為什么會“真想隨母親于地下!”以及他老人家為什么幾十年如一日地懷念母親。莊老師在此處提供了兩份補充材料給孩子們閱讀,這兩份資料的引入不僅成功地解決了課始學生對課題的質(zhì)疑,而且進一步滿足了學生對作者了解的需要,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促進學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鳴。學習最后一段后,莊老師用課件展示季羨林在2006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時的動人情景,當畫面中的主持人飽含深情地宣讀莊重、典雅、凝練、華美的頒獎詞時,在座的師生靈魂都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大家對這位一生愛親人、愛朋友、 愛祖國的國學大師和學界泰斗產(chǎn)生了崇高的敬意。課后,老師還推薦學生閱讀季羨林寫的兩本書,讓學生跳出書本,走向更為廣闊的閱讀時空,延伸了課堂教學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