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裴
新課標要求我們追求優(yōu)質(zhì)高效的語文教學。這就要求語文老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精心組織行之有效的語文課堂,通過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語文課堂真正地“活”起來,以“活”來引領語文課堂教學,使語文課堂變成一個充滿生機的舞臺。
一、精心設計導語,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
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有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帶入情境、活躍思維的作用。精心設計的導語,能觸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產(chǎn)生“欲罷不能”的求知渴望而變得活躍起來。導入新課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如我在教《最后一課》這篇課文時,上課先給同學們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然后闡述歌詞所描述的背景,把同學們的思緒帶進了淪陷區(qū)人民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情景中去,同學們面容戚戚、感同身受。最后我說:“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一同來到18世紀的歐洲,去體會普法戰(zhàn)爭中淪陷區(qū)法國人民的心情?!蓖ㄟ^這樣的導入,同學們深深地被吸引、打動,自覺參與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二、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中,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是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課堂不再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記”的權威課堂,不再是呆板、沉悶的課堂,而是民主、寬松、自在、“動”感十足的課堂。為此,在每節(jié)課上,我一直保留“自由說”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此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可以自由結合討論,各抒己見,自由談論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文中有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師生共同尋求解決。如果有些內(nèi)容涉及某一歷史時期的特殊現(xiàn)象,教師可引入一些內(nèi)容進行講解。如在《紫藤蘿瀑布》中,涉及為什么養(yǎng)花和生活腐化有關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思想的影響等。這樣一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加了課堂容量,進一步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創(chuàng)設舞臺,讓課文中的人物“活”起來
有些課文,如果僅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得并不深刻,尤其是一些描寫人物的課文。而如果把這些人物搬上舞臺,既能活躍氣氛,又能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可以說事半功倍。例如講《變色龍》一課時,我把它排練成課本劇,在學生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我要求他們準確把握人物性格,通過再創(chuàng)造,讓課文中的人物再現(xiàn)在我們面前。課堂演出時,同學們邊看邊議論,時而緊張有序,時而掌聲齊鳴,學習積極性異常高漲。表演結束后,我趁熱打鐵地說:“同學們請思考,作為一名警官的奧楚蔑洛夫為什么會對同一件事情的處理,搖擺不定,一變再變?他不變的又是什么?”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異?;钴S,經(jīng)過討論明確了中心,最終作出了解答。就這樣,精彩的一課結束了,同學們?nèi)砸猹q未盡。由此他們不僅了解、掌握了課本內(nèi)容,而且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
四、靈活多樣,讓課堂教學形式“活”起來
知識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同樣,傳授知識的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教師要善于動腦子、想辦法、巧妙布局,根據(jù)不同的課型組織不同形式的語文教學,使具有各種才能的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一展身手,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講《皇帝的新裝》《世俗奇人》這些課文時,我都引導學生編寫課本劇,開展“我來當編劇、當導演、當演員”的活動,并分成小組自編自演。學生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充分展示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點,收到了極佳的課堂效果。
說明文通常學起來比較枯燥,沒有什么文學色彩,我就大膽設想,把說明文變成解說詞和導游詞。例如在學習《巍巍中山陵》《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故宮博物院》《藍藍的威尼斯》這些說明文時,我組織學生開展“我來當導游”活動,讓他們以小導游的身份帶領游客游覽參觀“中山陵”“故宮”“威尼斯”“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再配上多媒體的圖片展示,讓小導游一邊游覽一邊解說。這樣,學生不僅對說明對象的特點有了清晰的認識和準確把握,也提高了他們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當然,能夠讓語文課堂“活”起來,不局限于上述幾種做法。我在語文教學中還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讓學生感受超時空、跨時代的信息;把音樂、美術融入語文課堂,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了解名著、品味美文的習慣;開展各項綜合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語文的興趣。
總之,若想以“活”來引領語文課堂教學,語文老師就要勤于思考,善于琢磨,在備課上多下工夫,力求把語文課堂變成一個充滿情趣、令人向往的地方。如此,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自然就會大大提高。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