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華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這是臺灣著名學者龍應臺女士對文化的比較形象的描述。若以此類比,學校文化的這根細絲,就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外在的表現(xiàn)就是它的校風、教風、學風。學校文化建設的著力點主要是學校環(huán)境的建設、制度和課程的建設、組織管理的建設,它們互為依托,相得益彰。
一、學校文化建設應從外在到深層
學校文化建設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校園的建筑布局。合理的布局,將為學校的文化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教學樓外墻恰當?shù)纳屎途€條,是一幅立體的圖畫,是學校的形象代言。完備的教室、功能室,是無聲的語言,告訴您:“學校功能齊全,敬請放心?!睙o論是學校的櫥窗,還是教室的黑板,始終張掛師生鮮活的作品,它在悄悄說:“這里的生活多姿多彩?!睓淮袄镞€有優(yōu)秀教師和學生的先進事跡,配上燦爛如花的笑容的照片,這是學校精氣神的外化,是唱響的主旋律。學校綠化,不僅有樹木和綠草,還有鮮花映襯,令人賞心悅目。有些學校還設立了文化墻,修建了雕塑,增強了文化的厚重感。有些學校,還要求師生穿統(tǒng)一的校服,戴學校設計的?;?使用的辦公和學習用品,都有學校統(tǒng)一的標志,營造良好的歸屬感。有些學校不但把“三風一訓”掛在了學校醒目之處,還建立了學校的網(wǎng)站,利用網(wǎng)絡進行宣傳,擴大影響,凝聚人心。
這些外顯的學校文化,也許通過速成便可做到。但文化建設中的有些表現(xiàn),卻非一日之功。如我們走進學校,看看孩子們臉上是否洋溢著笑容、彬彬有禮;地面上是否干凈整潔、一塵不染;校園里是否書聲瑯瑯、生動活潑;教師們是否敬業(yè)愛崗、和藹端莊。這些都需要通過認真執(zhí)行課程改革,建立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才可實現(xiàn)。所以學校文化建設,是沒有暴發(fā)戶的。堆積的外在符號,只是學校文化淺層次的表現(xiàn)形式。要構建學校文化,是需要長期的熏染的。
二、學校文化建設應從深奧到樸素
校園文化建設,是師生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塑造校園文化的活動過程。包括了校園文化所涵蓋的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方面的建設及其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等,它是緊密貼近師生,如影隨形的東西。每位師生都是學校文化的符號,你在欣賞別人時,你也成了別人的一道風景。真正的校園文化建設,是不需要太多的痕跡的。它的建設過程,就在我們的點滴工作中。當你并沒有感覺文化建設的累贅時,你卻在享受著這種文化帶來的快樂和幸福。爾后,你又在傳遞著這種快樂、這種幸福。
學校文化建設,需要的即是人類普適的價值追求——平等、博愛、民主、自由、科學、和諧、誠信、責任。由此生發(fā)的一切具體活動,都應是學校的文化建設。所以講,學校文化建設是樸素、具體而生動的,每位師生都是學校文化的建設者和參與者,大家都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人。
三、學校文化建設應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
學校文化建設,不應是在廢墟中重建。如果換一任校長,又另貼一張標簽,學校文化只能是一棵永遠長不大的稚嫩的小樹,根不深,葉難茂,它是難以抗拒風雨的。學校文化建設要根據(jù)學校的實際情況,依靠廣大師生共同參與,提取那些公認的,已經(jīng)歷時間檢驗的有價值因素,加以凝練,這是學校文化的根基。如學校設立榮譽室,不僅應包括現(xiàn)在師生的榮譽,還應包括歷屆師生的榮譽、事跡,這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再比如學校的一些大樹,經(jīng)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見證了學校的發(fā)展,與師生結下深厚的感情,是一種特殊的學校文化,我們在校建時,要給予保護。學校因這些舉措,會留下一種厚重的歷史文化感。浸染其中,就會被這種獨特的文化包裹、熏陶。
但人類的文化永遠是在前進的,學校的文化也要與時俱進。我們既要關注我們昨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也要預見明天的文化;我們既要傳承本校的文化,也要學習他校的文化;我們既要看到中國的學校文化,也要看到外國的學校文化。海納百川,方顯博大胸懷,流水不腐,才見活力四射。但簡單的文化灌輸,卻也不行,我們要學習拿來主義,取其所長,為我所用。追趕時髦,邯鄲學步,只能徒留笑話。
學校的文化,應該是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也可以老樹新枝合理嫁接。比如《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據(jù)說,后來清朝賈存仁曾修訂改編)?!兜茏右?guī)》以《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以三字韻語的形式具體列述兒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語言行為要求,是啟蒙養(yǎng)正、教育子弟的好讀物。我們通過參觀學習,發(fā)現(xiàn)了《弟子規(guī)》這一寶貝,并順利嫁接到學校文化建設中來,豐富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內(nèi)涵,讓這一古老教材,在學校獲得新的生機。
四、學校文化建設應追求個性鮮明
學校文化建設,既有普適性,又有它的特殊性。各校的校情不同,如師資不同、生源不同、歷史不同、教育資源不同,學校文化內(nèi)容側重點是不同的,建設途徑也可以有它的獨特性。
上個世紀初的北京大學聚集了一批“瘋人”與“狂者”,其領軍人物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學術自由”,橫空出世,飄逸灑脫,個性鮮明,令人刮目相看,也讓今日的我們倍感親切,受益無窮。
上海建平中學的哲學觀念、教育理想,集中體現(xiàn)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而具體的依托途徑則是課堂,即通過課程設置來發(fā)掘學生潛力,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目標。在課程重構過程中努力培植并已經(jīng)初步生成具有開放性、選擇性、綜合性的建平課程文化特性。它的富有個性的文化,使建平中學揚名海內(nèi)外。
我校把“頑強拚搏,永不言棄”作為校訓,它是從我校的傳統(tǒng)足球項目中提煉出來的。學校開設了以足球運動為內(nèi)容的校本課程,成立了校足球培訓隊,學生也成立了足球活動社團,還有足球寶貝拉拉隊。我們不但在校內(nèi)開展足球比賽,還邀請外校師生到我校進行友誼賽,并積極參加省市級比賽,通過獲獎進一步擴大知名度,打響品牌。
我校雖是農(nóng)民工子弟學校,又是企辦下放學校,發(fā)展中存在諸多瓶頸。而在精心凝練的校訓激勵下,師生遵循“用心播種、精心耕耘、快樂收獲”的教育理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被評為區(qū)級建設名校。足球文化成了我校的特色品牌,成了我們的驕傲和自豪。
學校文化建設,強調(diào)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這就像我們尊重民族文化一樣,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也只有這樣,學校文化這朵奇葩,才能開得更加艷麗多姿,香風滿園。沿著這條思路堅持走下去,我們的教育必將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將更加燦爛輝煌?!?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建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