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青青
教師發(fā)現小小午休時總是很興奮,不僅自己不睡,還影響同伴休息。教師好幾次通過電話向小小的父母反映這一情況,但小小依然如故。教師沒辦法,只好找來小小的媽媽面談。
教師:小小最近不知怎么了,午睡情況很不好。
媽媽:我聽您說過這個事情,真不好意思,我也找不出原因,她周末在家也不午睡,不過晚上睡得很好。
教師:你要培養(yǎng)她按時午睡的習慣,每次一到12點就要求她上床安靜地躺一會兒。
媽媽:她沒這個習慣,我們也拿她沒辦法。只有上次她奶奶過來,她睡了一次午覺……
教師:(打斷她)幼兒園和家里不同,這里還有其他孩子要睡覺。小小這樣做會影響別的小朋友,希望你能配合我們的工作。
媽媽:(賭氣地)你們做老師的都管不好,我們有什么辦法!
至此,這次談話不歡而散。
在家園合作中,溝通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因素是缺乏傾聽。教師常常以指導者自居,致使溝通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沒有認真傾聽,冷靜地與家長共同討論和分析孩子不睡午覺的原因。而是武斷地將責任推給家長,忽略家長的感受。這必然造成談話氣氛的不和諧,使得談話的重心轉為雙方情緒的發(fā)泄和心理上的暗中較量。事實上,這種對話方式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還可能惡化雙方的關系,為以后的交流與合作增添障礙。正因為教師只顧著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家長,才忽略了傾聽家長與事件相關聯的敘述。當家長提供重要信息“小小平時都不午睡,只有在她奶奶來時才午睡過一次”時,教師不但沒有敏感地意識到可能可以從中找出孩子不午睡的原因,反而打斷了她,從而未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其實,要了解孩子在發(fā)展中出現各種問題的原因往往需要從其生活經歷中找答案。針對小小的午睡問題,教師如果循著“小小在奶奶來時會午睡”這一線索追問,了解相關情況,或許可以找出原因。如,小小那次是不是因為玩累了或其他原因才午睡的,當時的周圍環(huán)境有沒有什么特別,小小的奶奶是否利用童謠、故事、輕拍、愛撫等方式為小小助眠,小的時候小小是不是都和奶奶一起睡午覺,等等。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解決策略,為家長今后處理孩子出現的問題提供一些思路。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談話有別于一般朋友間的閑聊。閑聊是自由隨意的交流,談話者可以在需要時打斷別人,也可以隨時轉移話題。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對話是為了達成共識,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有效的傾聽可以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協助對方專注思考并理清思路。在教師耐心傾聽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在獲得外部信任與支持的環(huán)境下逐漸理清頭緒。發(fā)現解決問題的線索。教師在家長的敘述中也有可能發(fā)現家長本身未注意到的重要事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我認為教師在傾聽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和支持家長,耐心等待家長的思考和整理
有的教師在與家長交談時往往就事論事,聽到家長談及似乎與問題無關的生活經歷,就會以各種方式“及時”打住,試圖“轉入正題”。事實上,教師的耐心傾聽恰恰能為家長提供一個他認為輕松、安全的氛圍,使他能夠打開思路。隨著彼此信任感的增強,家長的焦慮情緒得到緩解,也能想到更多與問題相關的線索。例如,一天接孩子離園時。點點媽媽在被告知點點幾乎一整天都焦躁不安后開始向教師傾訴,她說到這一星期她有多么焦慮——工作的壓力,丈夫出差在外,姐姐打來了令她心煩的電話……說到動情處。她露出“我簡直要垮了”的神情,接著眼圈就紅了。情緒平復一些后,她的心思轉到了兒子點點,她說她不明白點點為什么會坐立不安,她提到上星期點點也很煩躁,她曾帶點點去看過大夫,大夫發(fā)現點點一只耳朵感染了,但吃了藥應該不會有問題的。她的思路千回百轉,想著還會是什么原因讓點點如此煩躁。臨走,她決定帶兒子再去一趟醫(yī)院,至少排除耳朵發(fā)炎的因素。結果,醫(yī)生診斷點點的耳朵炎癥還沒全好。
在整個對話過程中,教師只是專注地聽,幾乎沒有插話,正是這樣一種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傾聽態(tài)度使家長慢慢理出了頭緒,想到了真正的原因。
這一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耐心傾聽比簡單回應更有力量。有的教師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只有對家長的敘述及時作出反饋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其實不然。有時家長由于工作、生活的壓力,或對孩子出現問題感到緊張焦慮,難免會被負性情緒影響,難以清醒地思考和分析。而當他們在傾訴中釋放了負性情緒后,頭腦回歸冷靜,自然能夠和教師心平氣和地探討如何解決問題。
有的家長由于對問題缺乏較為系統的認識,所提供的線索往往是零散的、看似無關的,假如教師能耐心傾聽,也許可以在這些零星碎片中發(fā)現一些重要的線索,引導家長分析和思考。當然。有些家長確實可能會在敘述中不自覺地遠離主題,這就需要教師作出判斷,策略性地將其引回正題。
2專注于關鍵信息,不因自己的興致而分心
專注對于傾聽者來說尤其重要。幼兒園教師絕大多數為女性,比較感性,在傾聽時很容易被帶動,不自覺地牽扯進自己的經歷與體驗。例如,當聽到一位媽媽說到孩子的爸爸總是不支持她的教養(yǎng)方式時,有位教師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經歷,為了表示自己對家長的理解,她立刻接話道:“我老公也是這樣……男人怎么都不理解女人,只知道工作……”也許這席話確實會讓對方感覺一絲寬慰,但事實上容易因此偏離談話主題,錯失關鍵信息。
有的教師在與家長交談時會因為家長說到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而分心,甚至打斷家長的敘述。例如,當一位媽媽與教師探討孩子當前的問題行為時,說到一家人去青島旅游時發(fā)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件事,教師正好對此感興趣,便問:“她去青島玩過?那兒的海怎么樣?我早就想去了……”顯然,這位教師沒有分清與家長的溝通和一般意義上的閑聊的區(qū)別,忘記了談話的目的。
3適時地作出反應,協助家長思考
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時候作出一些反應,以協助家長思考,如在家長提到一些關鍵信息時進行追問,但切忌隨意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對家長的某些觀念或做法簡單地作出對或錯的判斷。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家長思考和判斷,繼而使家長自己發(fā)現和總結存在的問題。有的家長一遇到問題就產生畏難情緒,自己不主動思考,等著教師來想對策;有的家長性格內向,不輕易向人敞開心扉;還有的家長只要教師一說孩子有問題,就處處防備和抵觸。遇到這種情況,教師需營造一種輕松的氣氛,如與家長一起聊聊孩子平時發(fā)生的趣事,講講孩子近來的進步,看看孩子的作品,再慢慢引導家長談談孩子在家的表現,說說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幫助家長一起分析利弊、剖析孩子的心理,從而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