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學 董建友
【摘 要】:隨著馬錢子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馬錢子的炮制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馬錢子具有大毒,怎樣才能更好的降低其毒性,從而充分發(fā)揮其臨床療效就成為了人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為了使廣大的讀者們對其炮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本文對它的炮制沿革進行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馬錢子;炮制;沿革
【中圖分類號】R28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1-0047-01
馬錢子始載于《本草綱目》“生回回國,今西土鄧州諸處皆有之,蔓生,夏開黃花?生青熟赤,亦如木鱉?其核小于木鱉而色白?”馬錢子又名番木鱉《醫(yī)方摘要》?苦實《本草原始》?馬前子《外科證治全生集》?牛銀《本草求原》等?歷代本草均記載其有毒,馬錢子臨床應用比較廣泛,主要用于風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撲損傷?癰疽腫痛等?但是由于其具有大毒,這對其臨床的應用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因此,加強馬錢子的毒性研究及炮制方法研究對臨床合理安全應用馬錢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查閱了近幾年國內(nèi)有關馬錢子研究的文獻資料,對馬錢子的毒性及炮制研究情況進行了分析總結,現(xiàn)報導如下:
1 馬錢子毒性的認識與研究
對于馬錢子毒性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毒”到“有毒”到“大毒”的過程?《本草綱目》曰“苦?寒,無毒”?《本草匯言》言其“有毒”?《本草原始》論其“味苦?寒,有大毒”,“鳥中其毒,則麻木抽急而斃狗中其毒,則苦痛斷腸而斃?若誤服之,令人四攣”?《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亦提出“其毒甚烈,開通經(jīng)絡,透達關節(jié)之力,實遠勝于它藥也”?以后的本草學者和醫(yī)家都認同馬錢子有“大毒”這一觀點?現(xiàn)代實驗研究也證明馬錢子有強烈毒性?
2 藥理研究
馬錢子中士的寧和馬錢子堿在炮制過程中主要轉化為氮氧化合物,實驗證明,經(jīng)炮制后士的寧和馬錢予堿二者之氮氧化合物的毒性分別為原來1/2和1/3,而且中毒潛伏期也顯著延長,反復抽搐可不致死?也有研究證實,經(jīng)砂燙和油炸等常用方法炮制過的馬錢子,其和生品比較毒性明顯下降了,馬錢子各種炮制品的毒性只占生品的1/3,說明炮制能降低馬錢子的毒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將砂燙法作為馬錢子的規(guī)范的炮制方法是有其科學道理的[1]?
3 歷史炮制沿革
李時珍首先提出“番木鱉用豆腐制過用之良”?《本草匯言》中亦有用豆腐炮制馬錢子的記載,目的都是借助豆腐以解毒?明代《魯府秘方》中“用牛油炸黃色”,這是油炸馬錢子的原始?清代《良朋匯集》中“用香油炸待浮起取出,乘熱去皮為末”是香油炸馬錢子的最早記載?此后《串雅補》對油炸馬錢子的內(nèi)在質(zhì)量進一步提出要求,即以“打碎黃色為度,如黑色則過于火候,失藥靈性矣”?清代《得配本-草》還有將馬錢子“水磨切片,炒研,或醋?或蜜制”的炮制方法?《本草綱目拾遺》中用“黃土炒,焦黃為度,石臼中搗磨,用細篩篩去皮毛”認為馬錢子炒焦或炸焦后,去皮?毛較容易?去毛的目的都是為了凈化藥材,未見“毛毒性大”的記載?
4 現(xiàn)代炮制研究
現(xiàn)代對馬錢子的炮制除保留了古代的豆腐制?油炸?土炒?去毛等炮制方法外,又增加了許多新的炮制方法?熊氏[1]等提到可采用砂燙法?甘草制法?童便制法炮制馬錢子?龔氏[2]等認為尿泡馬錢子操作復雜,建議用醋酸代替尿泡,既可以大大縮短時間,又可以除去尿泡馬錢子的不衛(wèi)生缺點?潘氏[3]等提到用遠紅外烘箱烤模擬砂燙馬錢子的溫度烘5分鐘,有受熱均勻?操作安全的優(yōu)點?姜氏[4]等提出將純凈的馬錢子與綠豆用清水浸泡,煮沸后再用文火煮并烘干的炮制法?現(xiàn)在應用較多的為砂燙法和油炸法?尤以砂燙法居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有生馬錢子?砂燙馬錢子和馬錢子粉?駱氏[5]對砂燙馬錢子作深入的探討,認為砂燙時可聞及馬錢子的爆裂聲嗅到豆香氣,外觀鼓起,表皮絨毛失去光澤,顯棕褐或灰褐色,胚乳內(nèi)面呈淺褐色,或有小泡鼓起,剪開胚乳其斷面呈淺黃色?這樣來判定馬錢子砂燙的“度”較客觀而全面,且易掌握?
5 小結
馬錢子是臨床一種應用廣泛的中藥,如何炮制降低其毒性對其臨床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合理的對其炮制,我們才能充分發(fā)揮馬錢子的作用,從而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參考文獻
[1]熊少希.從馬錢子看劇毒中藥的炮制[J].中成藥研究,1983,(8):24.
[2]龔臘根,余選民,閩桂春.馬錢子炮制工藝研究[J].中藥通報,1984,9(2):2O.
[3]潘慶華,潘東.馬錢子炮制沿革及現(xiàn)代研究[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0,9(2):33.
[4]姜曉東,杜少斌,單曉梅,等.馬錢子的炮制方法[J].基層中藥雜志,2000,14(4):38.
[5]駱洪道.砂燙馬錢子的探討[J].基層中藥雜志,2000,14(5):37
(收稿日期:20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