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順全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新課程理念深入人心。不管怎樣新,都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全面發(fā)展學生的素質。備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前提。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備好小學數學課?就此話題,從“點、線、面、體”四個方面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把握教材;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備好課,是廣大一線教師都在探索的課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想備好一節(jié)數學課就應從“點、線、面、體”這四個方面著手。
一、準確解讀教材,理清知識點
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識途。我感到,要把數學之路探清認明,最重要的辦法就是深鉆教材,抓住各章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備課時既能根據知識的特點,又能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面對新教材,有些老師擺脫不開老教材的影子,老教材的內容在頭腦中根深蒂固。例如:教學《角的認識》一課,老教材中有“角的大小和角的邊長沒有關系”這一知識點,而新教材中已將其刪除。而有些教師在講課時還會硬搬到課堂上,總感覺不講是漏掉了知識點。一節(jié)課費了好大勁,學生才勉強弄懂,而新教材中的知識點教師還沒來得及講便下課了。一節(jié)課完不成應完成的教學目標,造成課堂教學低效。因此,準確解讀新教材,理清知識點是備好課的首要前提。
二、整體把握教材,連點成線
小學數學是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每項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fā)展,又是后續(xù)知識的基礎。學生獲取新知識時,總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參與下進行的,脫離了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進行教學,其原有的知識經驗就無法參與,而新舊知識連結紐帶的斷裂,必然會給學生帶來理解上的困難,使其難以掌握所學的內容。正因如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做到“瞻前顧后”。多數教師“瞻前”做得比較到位,在新知識教學之前,能夠將相關的舊知識進行透徹地復習,而“顧后”這一環(huán)節(jié)則不太在意。如有些教師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把4+4+4=12改編成乘法算式4×3=12以后,就沒有繼續(xù)往下講“4×3”表示“三個四相加”。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之后,還要探討乘法口訣,其中有這樣的練習題:“把下面的算式改成乘法算式:5×6-58×7+8”。做這樣的練習,學生只有明白5×6代表六個五相加,8×7代表七個八相加,才能很快把題做出來??衫蠋熅褪恰傲邌荨钡貨]有講這一承上啟下的重要內容,使得學生的后續(xù)學習有困難。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看看前邊講了什么,后邊要講什么,使知識系統地聯系在一起。
三、開發(fā)課程資源,組線成面
進入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很強的課程資源開發(fā)意識,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開發(fā)和利用身邊熟悉的課程資源。如對人體的巧妙運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總結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間的單位換算時,我為學生找到記憶的方法就是利用手指來記憶。伸開五指,把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看成毫米、厘米、分米、米,這四指指尖之間的距離相等,因此,記住這四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而食指和拇指的距離最遠,就把拇指看成是千米,米和千米間的進率就是1000(如圖所示)。這樣,學生掌握起來就比較直觀,而且學生也對此非常感興趣。
在開發(fā)與運用課程資源時,學生也應是我們首要關注的資源,這樣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課堂便會成為一潭活水,動力會源源不斷。前不久,聽了一節(jié)數學課《認識乘法》,在引入部分,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內容:
師:同學們看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指黑板上的算式:2+2+2+2=8 4+4+4+4+4=20)
生:加數都一樣。
師:我們把這樣的加法算式就叫做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我們剛才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呢?
生:用加法。
師:那好,那老師要求你在5秒鐘內寫出100個2相加,能不能做到?
教師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說出“不能”,從而引出乘法??纱藭r,一名同學站起來高聲說:“我能!”面對出乎意料的答案,老師不慌不忙地說:“那好,請你到黑板上寫一寫,大家給你計時。”
生:5、4、3、2、1,停!
學生剛在黑板上寫出了四個2相加。此時,老師又問同學們:“能做到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能!”“可老師卻有一個神奇的辦法能做到?!苯處熯呎f邊板書課題:認識乘法。此時,學生都瞪大了眼睛,聽老師講這個奇妙的辦法。
老師牢牢抓住課堂上生成的內容,把它轉化成有益的教學資源。通過同學的實踐,使心存疑慮的學生認識到運用加法完不成100個2相加。從而使學生對認識乘法有了更大的興趣,滿懷著神秘感去認識乘法、探究乘法。所以,作為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預設課堂上的生成,一定要善于及時捕捉突發(fā)事件,進行二次備課,慧眼識別,巧妙轉化,有效利用,使其成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學資源,讓這瞬間產生的靈光成為我們教學的催化劑,那么我們和學生將共同享受每一節(jié)課的精彩。
此外,不僅教師要善于發(fā)現,還要讓學生有一雙發(fā)現數學的眼睛,有一個靈動的頭腦。當看到“公共汽車”,學生會想到旋轉現象,想到車的載重量,想到車站發(fā)車的時間問題,想到汽車的相遇問題。教師要把數學課堂搬到生活大課堂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點、線、面,而是生活這片汪洋大海。
四、傾注人文關懷,圍面成體
我們知道數學是現實的、是源于生活的;其實數學也應該是歷史的、是人文的、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考慮為學生建構數學史觀、文化觀、思想觀。讓學生在現實與歷史的坐標中更真切地建構數學。
1.演繹數學文化,讓科學與人文的對話閃現智慧的火花
數學課堂基于知識,更應在知識的基礎上,將數學與人文相融,使二者在融合中獲得升華。如參加學校組織的高年級組集體備課活動,備《圓的周長》一課,我準備了《周髀算經》中提出的“周三徑一”的知識;祖沖之,通過精確的測量和計算,發(fā)現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發(fā)現,比歐洲類似的發(fā)現早了好幾百年;有的國外數學家已將圓周率算到小數點后幾百萬位了;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有的數學愛好者能一口氣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很多位等人文素材。讓學生在這樣由古至今,由中及外的數學發(fā)展史中感受到人類對數學知識的不懈追求,激發(fā)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獻身科學真理的理想。
2.重視審美挖掘,讓學生審美時感受科學與人文的交融
數學課總是力求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復雜的事物,用最和諧的圖畫抽象最形象的形體。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審美價值。對美的追求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美的挖掘與發(fā)現,必然能讓學生在賞心悅目中與數學結下不解之緣。如在一次校本培訓中我有幸欣賞了南京名教師張齊華的數學課——《圓的認識》。本節(jié)課就十分巧妙地挖掘了課堂中的審美因素。在導入部分,老師用錄像演示了一個石子投入池塘的畫面,屏幕中碧波如鏡,飛石入水,波紋蕩漾。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同心圓,老師從這里的圓入手,又播放了大自然中的圓:太陽、向日葵、花朵、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等一組組美麗的圖片讓學生驚嘆不已,流連忘返。學生深刻感受到了圓的曲線美,雖然新課還未展開,學生卻對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圓成了他們審美的對象。該片段有效地實現了數學與審美的融合。體現了數學的人文陶冶作用。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樹立科學人文理念,立足現實生活與歷史背景,有效實現科學與人文的對話,使科學、人文、審美水乳交融;使個體與社會和諧統一,使課堂在人文關照下凸顯數學的立體和豐滿。
總之,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全身心地鉆研新教材,新理念,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實踐,下真功夫備好每一節(jié)課。這樣,必然能夠探索出一條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有效備課”之路。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