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一)
《伊菲格尼在陶里斯》是歌德于1787年出版的五幕戲劇,也是歌德古典主義初期的代表作。這部劇作標志著歌德正式從狂飆突進時期進入了古典文學時期,同時也是德國古典主義文學時期的開始。
從1776年歌德有了寫這個劇本的計劃,到1787年出版經(jīng)歷的11個年頭正是法國大革命的前夕,當時的社會處在大革命前夕的動蕩不安中。以歌德為代表的德國知識分子在經(jīng)歷了狂飆突進的吶喊后,開始冷靜地思考德國的去向,他們贊成法國大革命的反叛精神,但反對革命中的暴力。這時以歌德、席勒為代表的古典主義知識分子把目光轉向了古希臘文明。
1775年26歲的歌德來到魏瑪,次年他萌生了創(chuàng)作《伊菲格尼在陶里斯》的想法。從文學史上來看,1776到1787年的歌德還屬于狂飆突進時期,但這部劇作反映的已不再是崇尚自我的狂飆突進的思想了,事實上在魏瑪?shù)母璧乱呀?jīng)萌生了純樸的古典主義思想,對古希臘羅馬心向往之。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難看出,在魏瑪?shù)念^十年歌德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收獲甚微,甚至少有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有記載的完整的作品,這時作為文學家的歌德再次覺醒。開始意識到“他天生是一個詩人。是一個作家”。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敗。1786年9月,歌德潛逃到意大利,開始了他旅居意大利的兩年。11月1日歌德來到一心向往的羅馬,開始忘我的吸收古希臘文化的養(yǎng)料,他在意大利憑吊古跡,除了藝術家不接見任何人。在此期間。歌德接受了溫克爾曼的美學見解,他把古希臘羅馬文化歸結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從此歌德開始追求寧靜、和諧,并把它看作是最高境界的美,這種轉變是他創(chuàng)作和思想趨向成熟的標志。
(二)
伊菲格尼并不是一個新鮮的題材,它取材于古希臘神話故事,希臘悲劇大師歐里庇得斯(Euripides)曾創(chuàng)作劇本《伊菲格尼在陶里人里》(Iphigenie bei den Tauriera)。1779年法國作曲家格魯克據(jù)此改編過同名歌劇,并上演。此外法國的拉辛、德國的豪普特曼,以及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都對其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再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大都表現(xiàn)人在命運控制下的軟弱無力和人間災難,但歌德的《伊菲格尼》不同于此。
劇本圍繞希臘國王阿伽門農(nóng)的女兒伊菲格尼在陶里斯島的經(jīng)歷,展開了一段曲折的故事。阿伽門農(nóng)在征戰(zhàn)特洛伊時得罪了女神狄安娜,不得不用自己的女兒伊菲格尼獻祭,不想女神救走了伊菲格尼,并把她安置在陶里斯的神廟里做女祭司。在陶里斯期間,伊菲格尼打動了陶里斯王托阿斯,使他廢除了殺外邦人獻祭狄安娜的傳統(tǒng),并且愛上了伊菲格尼,向她求婚。但伊菲格尼的拒絕惹怒了托阿斯,他決定恢復舊制,用兩個外邦人獻祭。這時伊菲格尼發(fā)現(xiàn),國王命她獻祭的正是自己的親弟弟俄瑞斯忒斯和他的好友皮拉得斯。俄瑞斯忒斯為父報仇殺死了親生母親,遭到復仇女神的追捕,他們?yōu)榱藬[脫女神在阿波羅的神諭下來到陶里斯,準備盜走狄安娜神像,不幸被捕。這時歌德安排了一個不同于歐里庇得斯原著的結局。歐氏原著中三人密謀騙過國王托阿斯,盜走神像,逃回雅典。不料海上驟起大風,船被吹回陶里斯。三人被捕。多虧雅典娜出面調解才免于一死。而歌德的劇本中。伊菲格尼并沒有聽從皮拉得斯的計謀,而是向托阿斯說出真相,求得國王諒解,俄瑞斯忒斯也意識到神諭的“姐妹”并不是神像,而是他自己的姐姐伊菲格尼,最終三人平安回到雅典。
從這不同的結局中,我們不難看出歌德要表達的不同于歐里庇得斯原著的主題思想。歐氏作品中,拯救人的是神,而歌德作品中,拯救人的是人自己,是人性的光輝,人的理性和人與人之間的諒解。在談到這部作品時,歌德不同意席勒的《伊菲格尼》是“現(xiàn)代的,非希臘的”觀點,他強調,他的這個劇本,既不是希臘的也不是德國的。而是“徹頭徹尾的人的”,歌德塑造的是純粹的人。表現(xiàn)的是最純正的人性,他還認為“純潔的人性補償了人的瑕玷”。
《伊菲格尼在陶里斯》是人道主義的宣言書,歌德正是想通過這部作品表達這樣的思想:偉大的純潔的人性可以凈化人的心靈,解決人與人的矛盾,人只要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人性,人道主義就能實現(xiàn),偉大的人性是救世的良藥,可以戰(zhàn)勝邪惡和野蠻。同時。這一思想也是歌德的理想,他通過作品呼吁人們在現(xiàn)代社會重建古希臘時業(yè)已形成的、人人互助互愛、互相信任的人道主義精神。由此不難看出,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重讀這部作品是很有意義的。
具體到作品中,富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伊菲格尼感化了陶里斯王托阿斯。使得他放棄了人祭,就是人道主義的文明戰(zhàn)勝了野蠻:她通過對故鄉(xiāng)的真摯的向往和姐弟之間真實的情意感動了托阿斯。從而同意他們離開陶里斯回到希臘。同時,伊菲格尼也用她的人道的力量使得弟弟俄瑞斯忒斯的瘋病得以治愈。心靈得到了凈化,擺脫了復仇的折磨,放棄暴力和托阿斯和解。
(三)
《伊菲格尼在陶里斯》是一部戲劇沖突表現(xiàn)十分明顯的戲劇,既有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沖突,也有她和其他人的外部沖突。
首先是她跟陶里斯王托阿斯之間的沖突。二人之間的矛盾圍繞著“獻祭”與“廢祭”展開,有三方面的內(nèi)容:國王欲娶,伊菲格尼卻無意嫁她:國王要實行“人祭”而伊菲格尼反對:伊菲格尼要解救弟弟二人并同他們一道回到希臘故國而國王不允。
從劇作一開始,他們的矛盾就顯現(xiàn)出來。第一幕第二、三場中國王有意要娶女祭司伊菲格尼,但她深深思念著故國家園,認為陶里斯不是久留之地,故拒絕了國王的要求,國王惱羞成怒,決定恢復人祭,由此引發(fā)了二人更大的矛盾“獻祭”與“廢祭”的矛盾。這一矛盾在劇作的前情中本已解決,女祭司感化了國王,廢棄了人祭,這里又由于拒婚的沖突再次引發(fā)出來,此時這一矛盾并沒有激烈起來。當伊菲格尼在第三幕中知道國王要他獻祭的外邦人竟是自己的胞弟后,二人矛盾再次升級,轉變?yōu)橐练聘衲嵊饩韧獍钊瞬⑼麄円黄鹛幼吆蛧跽J為她應該留在陶里斯履行祭祀職務之間的矛盾。在第五幕第三場中。二人的矛盾大爆發(fā),發(fā)生了正面的言辭交鋒,伊菲格尼據(jù)理力爭,用大段大段的臺詞痛斥國王,他向國王坦白了兩個外邦人的身份,并表明了自己的立場“純潔的靈魂無需使用策略”,她的決心是堅定的,相對來說國王的態(tài)度有所軟化。不像伊菲格尼那樣堅決。當?shù)诹鶊鲋卸砣鹚惯购蛧跻ㄟ^武力來解決沖突時,伊菲格尼再次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精神說服國王放他們離開,俄瑞斯忒斯也意識到阿波羅神喻真正的含義,兩個問題一并解決,最終伊菲格尼帶著托阿斯的祝福離開陶里斯,至此二人的矛盾也落下帷幕。
另外還有一個外部矛盾就是伊菲格尼和皮拉得斯之間的沖突,這一沖突在劇本中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我認為值得探究。伊菲格尼和皮拉得斯的接觸主要在第一幕第二場二人相遇。第二幕第二場伊菲格尼從皮拉得斯那里知道了希臘故國發(fā)生的事情,第三幕第三場皮拉得斯在得知伊菲格尼的身份后想出計謀,第四幕第二、四場皮拉得斯說服猶豫的伊菲格尼。前面的場次都是鋪墊,二人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第四幕當中:聰明的皮拉得斯利用伊菲格尼的身份想出逃跑的辦
法——清洗神像儀式,伊菲格尼不忍違背良心欺騙國王,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但沖突并不激烈,只是言辭的交鋒。伊菲格尼和皮拉得斯是劇中最富智慧的兩個人。卻有著不同的思想準則。皮拉得斯想出到陶里斯盜取神像的計謀,后又想出順利逃脫的計謀,他的智慧可以說是一種并不高尚的小聰明;而伊菲格尼的智慧則是人道主義的大智慧。歌德在這里安排此二人之間的交鋒,是為了啟迪現(xiàn)代人,不要過分依賴機靈的自私的小聰明,這樣的智慧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要高瞻遠矚,用古希臘人道主義的光輝來解決問題,戲劇最終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分析完這兩個外部沖突后,我們再來看伊菲格尼的內(nèi)心沖突。內(nèi)心沖突是由外部沖突引發(fā)的。她的內(nèi)心沖突可以說是她對親人的關心、對故鄉(xiāng)的向往和她性格當中單純、磊落的成分之間的矛盾。伊菲格尼本就不愿殺人,更何況是自己的親弟弟,但她又不愿騙自己的救命恩人托阿斯。在劇本的第一場和第三場中,雖然她不愿“像一個孩子似的聽任他們擺布”,認為“謊言可悲”,“欺騙使我感到加倍的可憎”,但“現(xiàn)在只有我的弟弟強有力地占據(jù)了我這顆心”。她要“聽從他朋友的勸告,一心奮進,只為搭救他們”,從文本中不難看出,這時的她雖然備受內(nèi)心煎熬,但對弟弟的關愛和對遙遠家鄉(xiāng)的向往是占上風的。到了第五場,她意識到“無情的‘必然的命運就要伸出鐵手,要我承擔雙重的罪孽:叫我盜走我守護的、尊貴的、神圣的神像,叫我欺騙那位對我的生命和命運有再造之恩的人”時,她內(nèi)心人道主義的一面開始覺醒,并最終促使她在第五幕中向托阿斯說出真相,并最終和解,至此,她的內(nèi)心沖突以人道主義的勝利而結束。
(四)
在這部劇作中,歌德著重刻匭的幾個人物都比較簡單,人物關系也不復雜,正是這種樸素的刻畫,使得作品的思想性更加突出。
歌德塑造的伊菲格尼是一個純潔、善良、高貴、磊落、智慧、冷靜、博愛的,幾乎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的完美的女性形象,是人道主義的化身。她對神忠誠。恪于職守:對托阿斯心懷感激,尊敬有加;對自己的弟弟又展現(xiàn)出作為長者的關愛和犧牲精神。歌德甚至塑造了一個類似神的伊菲格尼,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敘說她的家史也是為了用她家族成員的作為和她的不騙不盜做對比,她出身于慣于殘殺和復仇的家族。對自己的家族史由衷的感到愧疚,內(nèi)心坦蕩磊落,沒有一絲仇恨。她懷著無私的人道主義的精神,感化蠻夷中的陶里斯島人,給他們帶來了希臘文明。她用她偉大的人格影響和感化了她周圍的人。
在伊菲格尼身上,神的特性和人的美德并存,我認為歌德塑造這個神話了的人具有自然神論的思想。即人就是自己的神。人可以通過自己身上所具有的神性——即人道主義,來改變世界,解決問題,達到最終世界的和睦美好。拯救人的并不是神,而是人自己。
歌德塑造的這個伊菲格尼無疑是不真實的,很難讓觀眾產(chǎn)生認同感,觀眾并不能接受和理解她,所以劇作的演出并不成功,這也是歌德在古典時期的大部分劇作演出遠不如伊夫蘭德、考策布之類通俗作家成功的原因。
托阿斯是未開化的蠻夷之島陶里斯的國王,他生性野蠻、粗暴,表現(xiàn)在他堅持要殺外邦人祭神;但他本性是善良、寬厚、仁慈的,正是他的善良給了伊菲格尼機會,來開化陶里斯島,來感化他自己,正是他的仁慈最終放他們?nèi)穗x開。并給了他們離別的祝福。
俄瑞斯忒斯這個人物并不是本劇著重刻畫的,但他在全劇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有了他的出現(xiàn)才有了全劇的動因。俄瑞斯忒斯這個人物在劇中是一個瘋狂的角色,從他不多的戲份中可以看出來,他弒母為父報仇??梢娝詺埍_動、不理智,甚至失去人性。復仇女神追捕他,他長期處在弒母的內(nèi)疚中,認為自己是有罪的,他時而神智清晰,時而又瘋病發(fā)作,處在癲狂的夢幻中,最后在姐姐的祈禱下瘋病治愈。其實這個人物身上有歌德自己的影子。魏瑪時期的歌德遇到了比他大七歲的馮·史泰因夫人,對歌德的生活、情感、政治活動和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從1776到1788年,二人交往12年,可以說馮,史泰因夫人就像伊菲格尼對俄瑞斯忒斯一樣關心、感化歌德,使歌德獲得重生。用歌德自己的話來說“我的薄弱之處,由于你而得到保護。我的漏洞,由于你而得到填充”。
還有一個人物就是皮拉得斯。皮拉得斯和俄瑞斯忒斯從小一起長大,又一起來到陶里斯,二人有很深的感情。但他不同于俄瑞斯忒斯,他樂觀、聰慧、精力充沛、積極主動地運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境遇,相信神會眷顧他們并委以他們重任,要他們在陶里斯有所作為。概括而言,皮拉得斯就是一個聰明的、善于計謀的文明社會現(xiàn)代人形象。但作者對他的態(tài)度并不是加以褒獎的,相反,他通過他和女主人公伊菲格尼的對比——在劇作中幫助俄瑞斯忒斯最終解脫的并不是聰明的皮拉得斯,而是人道主義的伊菲格尼。表現(xiàn)了作者的觀點:純樸的人道主義比現(xiàn)代社會人的計謀、智慧更能拯救人類。
注釋:
①范大燦,德國文學史(第二卷)[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414頁。
②高中甫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60頁。
③余匡復,德國文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67頁。
④同上,68頁。
⑤范大燦,德國文學史(第二卷)[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415頁。
⑥楊武能,劉碩良主編,歌德文集(第八卷)[M],韓世鐘,關惠文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416頁。
⑦高中甫,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64頁。
⑧范大燦,德國文學史(第二卷)[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414頁。
⑨楊武能,劉碩良主編,歌德文集(第八卷)[M],韓世鐘,關惠文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92頁。
⑩同上,206頁。
⑥揚武能,劉碩良主編,歌德文集(第八卷)[M],韓世鐘,關惠文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69頁。
(12)同上,176頁。
(13)同上,175頁,
(14)高中甫,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56頁。
(15)楊武能,劉碩良主編,歌德文集(第八卷)[M]、韓世鐘,關惠文譯,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