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其章
中國到晚清時期才開始籌建和發(fā)展海軍,歷經曲折,總算建成了一支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北洋艦隊,迄今已有120周年了。遙想當年,在威海的劉公島前,舳艫相接,旌旗蔽空,可謂盛極一時。然而,成軍僅僅6年之后,這支龐大的艦隊竟然全軍覆沒,檣櫓灰飛煙滅了。這種似乎難測的忽興忽滅的歷史變幻,究竟是怎么回事?這不能不引起后人不盡的歷史反思。
先進中國人的海軍夢
海軍是近代工業(yè)化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fā)展的成果。中國初無海軍,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憑借堅船利炮,轟開了長期閉關鎖國的中國的大門,才使中國人開始知道了海軍之為何物。于是,當時先進的中國人萌發(fā)了創(chuàng)建海軍的構想。
在中國近代,林則徐是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也是倡建海軍之第一人。在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實踐中,他認識到,不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是無法抵御來自海上的侵略的。他多次指出:“剿夷而不謀船炮水軍,是自取敗也?!薄昂I现?在鄙見以為,船炮水軍萬不可少?!彼^“船炮水軍”,指的就是近代海軍。
為建成一支“船炮水軍”,林則徐曾開始試驗仿造歐式兵船,并視此為建立海軍計劃的重要內容。他認為,要戰(zhàn)勝英國侵略者,就必須敵得過英軍所恃之堅船利炮,使其“長技”亦為中國之“長技”。他還建議朝廷以粵海關關稅的十分之一制造船炮。不料道光皇帝閱奏大怒,竟朱批道:“一片胡言!”林則徐建立海軍的構想,終未實現。但在近代中國,是他最早承認海軍為西洋“長技”,主張中國也應學習,“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與之角逐海上,方能制勝。對于他的這一構想,魏源用“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一語概括之,在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魏源受林則徐的托付,編成《海國圖志》一書,不僅系統(tǒng)地總結和發(fā)展了林則徐的海防思想,還獨立地提出了樸素的海權觀。他充分地認識到,國際風云變幻莫測,世界已經進入一個“海國”競爭的時代,西力東漸成為不可逆轉的嚴酷現實。掌握海權的西方國家大肆向外擴張,兵船所至,“遇岸爭岸,遇洲據洲,立城埠,設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盡為西洋之都會”。其中,尤以英國為甚。面對西方海權國家的瘋狂擴張和侵奪,中國怎樣才能擺脫困境?“塞其害,師其長,彼且為我富強?!边@是魏源所給出的答案。
所謂“塞害師長”,就是師海權國家之長,以我之海權對付彼之海權,從而制馭海權國家。其措施有三:
第一,創(chuàng)設一支強大的海軍。魏源建議設立造船廠和火器局,制造戰(zhàn)船和火輪,并造配槍械。但僅僅制造若干西式戰(zhàn)船還不夠,還要精練新式水師,以及要重視海軍人才的培養(yǎng),學習西洋專以造船械、航海取士的經驗,在武試中增設水師一科,造船廠、火藥局既專制造又教習技藝。
第二,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和航運業(yè),以推動國內外貿易。魏源認為,造船廠也好,火器局也好,都是鑄造之局。鑄造局既設,經過實踐和積累經驗之后,擴而廣之,便可由制造軍用產品擴到制造民用產品。不僅如此,造船廠所造之艦不只是用于戰(zhàn)事,也可用于護運。因此,船廠之設,既制造戰(zhàn)艦,必可促使民間商船制造業(yè)的興起,從而推動國內貿易和海外貿易的發(fā)展。還要規(guī)定,出洋貿易的商船,經商家稟請,可派戰(zhàn)艦護船,以保安全。他斷言:“戰(zhàn)艦已就,則閩廣商艘之泛南洋者,必爭先效尤?!?/p>
第三,扶植南洋華人墾殖事業(yè),經營之以為藩鎮(zhèn)。魏源認為,東西海權的爭奪實在南洋,西方國家之本土距離中國甚為遙遠,其侵略中國必以南洋為基地。他十分肯定鄭和弘揚海權和開拓南洋的成就。華人在南洋除貿易外,從事開礦和耕種者亦甚眾。然近數十年來,西方殖民者限制華人,商賈為之束手。面對西方海權國家的擴張和凌迫,中國應該有所作為。特別是南洋西方海權勢力達不到之處,尚有華人從事開礦和墾殖者,應加以扶持,擴大墾招,運出貨物,既利及國家,又可助其自立。這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之論,言前人之所未言也。
魏源對海軍作用的認識極為深刻,他的樸素海權觀尤為可貴。本來,“海權”一詞,是因美國人馬漢的名著《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890年)而聞名于世的。此書的基本觀點是:“在整個歷史上,控制海洋是決定一個國家的領導地位和繁榮的主要因素,同時也常常是決定一個國家存亡的主要因素?!瘪R漢的海權觀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然其基本點與魏源頗為相似,而從提出的時間看,卻要比魏源晚半個世紀。在當時的中國,魏源的海權觀具有超前的先進性,惜乎曲高和寡,并不為當政者所重視,魏源和林則徐一樣,其海軍夢在生前終未能圓。
艱難曲折的建軍歷程
林、魏創(chuàng)建海軍之議提出后,過了整整20年,西方國家的軍艦制造和武器裝備又有了新的發(fā)展,蒸氣艦逐步取代帆艦,成為海軍的主要力量。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法聯軍肆虐沿海,攻陷大沽,侵占天津和北京,中國已無海防可言。直到此時,清朝統(tǒng)治者為求自保,才開始議辦海軍。
但是,中國發(fā)展海軍的歷程是幾經曲折的。當時的中國人,根本不明白,在封建生產方式的土壤上是生產不出來強大的海軍的。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面對西方堅船利炮擾襲的嚴峻局面,曾有粵、閩二省的地方官紳模仿洋船圖式,試驗仿造。他們仍然抱著舊的觀念來看待海軍這個新鮮事物,不知道西洋兵船是不斷更新換代的。19世紀40年代末,西方國家已在軍艦上使用螺旋推進器。進入50年代后,英、法等西方國家都開始了螺旋推進器蒸氣艦的建造。與此同時,木殼軍艦也逐步被帶有護甲的鐵甲艦或鋼殼軍艦所代替。而中國的仿造者卻只求船型相似,試圖安裝腳踏水輪以求船之速,選堅實木料并蒙以生牛皮以求船之堅,以為靠能工巧匠依樣畫葫蘆,即可成功。到60年代初,曾國藩、左宗棠相繼在安慶和杭州自行仿造輪船,還是遭到了失敗。這樣,他們才真正意識到,制造輪船而不引進西方的機器生產技術,是絕對不行的。經過四分之一世紀,遭到多次挫折之后,中國人在造船問題上才發(fā)生了觀念的根本改變。
觀念的更新推動了海軍建設的開始起步。清政府主要抓了以下四項工作:
其一,設廠造船。1866年,根據左宗棠的建議,福州船政局成立,開始購進機器,聘用外國技師、工匠監(jiān)造輪船。這是中國近代創(chuàng)設的第一個造船企業(yè)。福州船政局本身就是實行開放政策的積極成果,它成為當時中國的主要造船工業(yè)基地。從1869年到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25年間,閩局共造輪船34艘,其中11艘撥給了北洋海軍。閩局開始只能造幾百噸小型木質炮船,后來則能造2000噸級的鋼甲快船,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中國之造近代化的新式艦船是從閩局開始的,所以時人稱之為“中國海軍萌芽之始”。
其二,培養(yǎng)人才。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發(fā)展海軍是一件全新的事情,沒有海軍人才是辦不起來的。福州船政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建廠與辦學并重。左宗棠說得好:“夫習造船廠,非為造船也,欲盡其制造、駕駛之術耳?!鄙蜉針E也說:“船政根本在于學堂?!睂嵺`證明,閩局在建廠的同時,又有船政學堂之設,這一方針是正確的。福州船政學堂為中國培養(yǎng)了最早的一批優(yōu)秀海軍人才。當時,建設海軍需才甚急,對吸收人才采取開放的態(tài)度,既重用學堂出身的學生,也不歧視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船生。各艦管帶、大副、二副有不少是由船生擔任的。在大力培養(yǎng)和獎掖人才的同時,清政府還多次選派海軍人員出國考察和派遣留學生。閩局曾先后派出三批留學生,共78人,出國學習造船和航海。在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后來成為北洋海軍的骨干和中堅。另外,清政府還派出4批官學生120人,學成回國后也多半轉入海軍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