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潯陽的冷風

2009-09-15 09:08:12吳躍輝
百家講壇 2009年15期
關鍵詞:江州白居易

吳躍輝

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踏上了貶黜江州之路。

秋雨過處,千山皆潤,萬木如染,人行其間,如在畫里。可惜,這樣的情境始終不能令白居易郁結(jié)的愁腸稍有舒展,他的心情,依舊沉浸在謫官的苦悶中……

唐代的交通網(wǎng)絡較之前代,有了全面的發(fā)展。更兼數(shù)代經(jīng)營,開拓、修筑甬道、山路以為完善,時人便生起了“行旅無山水之患”的感嘆。但對于遷客而言,遠涉數(shù)千里的行路終究是一種艱辛的穿越。據(jù)考,自長安城往江州,約略應經(jīng)商州、鄧州、襄州;自襄州東南往隨州方向再穿越安州、沔州、鄂州、黃州、蘄州,最終方抵達江州。全程途經(jīng)京畿道、山南東道、淮南道及江南西道等四道九州,約略四千里。兼之唐制對于謫官赴任的規(guī)定嚴苛,要求其“日馳十驛以上赴任”,所以此行的繁苦可以想見。

除卻行路的負擔,更重要的是來自精神上的壓力。

白居易左降江州實系蒙受不平之冤,由宰相武元衡被刺一事而起。

唐代藩鎮(zhèn)之患由來久之,后來“(方鎮(zhèn))力大勢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勢?;蚋杆雷游掌浔豢洗?《廿二史札記》),以致發(fā)生了淮西吳元濟之亂。于是,朝廷委任宰相武元衡負責淮西用兵諸事。面對大兵壓境的形勢,吳元濟遂向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承宗、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告急,以求黨援。二人深知若淮西敗陷,自己的處境亦將困頓,于是數(shù)次上表朝廷請求赦免吳元濟,但憲宗一概不從。

淮西的勝績,令王承宗及李師道惶惶不安,有養(yǎng)客再獻計稱:“天子所以銳意誅蔡者,元衡贊之也,請密往刺之。元衡死,則他相不敢主其謀,爭勸天子罷兵矣?!倍艘嘁詾榇擞嬌跏牵烨泊炭腿刖?,伺機刺殺武元衡。

元和十年六月,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刺身亡。聞此噩耗,百官動容,以為朝廷之大辱。當時,身為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義憤難抑,上疏論武元衡之冤,亟請捕盜,以雪國恥。不料,上疏之后,“執(zhí)政(者)惡其越職言事,(將之)貶江州刺史,追改江州司馬”。

左贊善大夫系東官屬官,先于諫官言事雖說不合體制,但罪不至貶,況且憲宗對于緝拿兇手一事,態(tài)度明朗,憤然下詔拿捕刺客,并許以能獲賊者,賜錢一萬貫、賞五品官,有官則超授,“敢有藏匿,全家誅戮”。

由此可見,白居易江州之貶,并非朝廷因茍且或欲行“姑息之政”而遷怒于他,實系他因。故而,后世學者論及此,多指為妒者構(gòu)陷。

《新唐書》中載:“宰相嫌其出位,不悅。俄(霎時)有言‘居易母墮井死,而居易賦《新井篇》,言浮華,無實行,不可用。出為州刺史。”意思是說,因宰相以居易出位言事而不悅,素惡居易者聞此喜不自禁,迅速上章攻擊。

關于其事,白居易嘗自述本末。當時眾人責問他道:“(對于宰相被殺一事)丞郎、給舍、誄官、御史尚未論請,而贊善大夫何反憂國之甚也?”這話說得極端刻薄,未聞責人當以官階大小、職掌近疏來排序憂國之先后的,這豈非成了忠君有罪,憂國有罪了嗎?故而,聞此責問,白居易發(fā)出了“贊善大夫誠賤冗耳”的激憤之語。

素惡居易者雖譏其狂妄,但他們亦深知以此羅織罪名,反倒長其聲名,令白居易博得忠君愛國的時譽,于是,他們便構(gòu)設了一樁“不以此為罪名”的罪名,即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墮井而死,而他竟然“饒有情致”地作起《賞花》、《新井》詩來,這顯然是大不孝。

對于此構(gòu)陷,白居易百口莫辯,郁恨難平。

與此同時,為了取寵憲宗近臣、大宦官吐突承璀,與白居易原本交情不錯的中書合人王涯繼而上疏稱“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再度將之追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的受黜,與其說是因諫罹禍,倒不如說是貞元、元和新舊兩派勢力錯綜復雜的斗爭犧牲品。唐代黨爭與文學關系密切,當時許多著名文人如韓愈等人的仕途、榮辱都受到黨爭的影響。這一次打擊對白居易影響深遠,以至于其后思想、性情皆有所變化。

最終,白居易蒙受“有虧禮教”的丑名,默然離京。面對著貶謫江州的結(jié)果,他心潮起伏,昨為近臣,今作遷客,真是“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送別時,唯摯友李建一人。

白居易于七月下旬離京前往江州,行至望秦嶺時,他回望夕陽下的長安,不覺悵惘,于是書就《初貶官過望秦嶺》一詩:“草草辭家憂后事,遲遲去國問前途。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須?!笔聦嵣?,七月下旬正當暑日,然而詩中卻稱“無限秋風吹白須”,可見詩人的衰頹之象,其心情在迢迢的行路間,變得越發(fā)惡劣。

至襄州后,改行水路。舟行間,白居易的心情更加黯淡,對友人的懷念也變得濃重。他在寄元稹的信中題寫“此去更相思,江西少親故”,又云“生當復相逢,死當從此別”等語,對友人的珍重及前途的惶恐盡顯字底。如果說之前,他是憤忿、怨恨的,而今輾轉(zhuǎn)的貶謫卻令他氣沮和悲觀,甚至升起了此行將作永絕的念頭。

入夜,冷冽的江風敲打著艙窗,湍急的江流叩擊著船舷,令人心生惶惑。白居易輾轉(zhuǎn)不能眠,復起掌燈?;璋档臒粲跋?,他身形飄忽,似乎隨時將為這無盡的夜色所吞噬。他感覺自己如這小舟一般,被遺落在棱棱夜色間,茫茫江水中,幸得這熒熒燭火以為溫暖。他嘆息著,不禁思想前事,恍然如隔世。

唐代士人盛行干謁投獻詩文之舉,以期博得顯貴或名重者援引、揄揚。貞元年間,白居易尚是少年時分,便工于詩文。他曾懷詩稿謁見著名文士顧況,顧況對眼前這位少年并不重視,見其名為居易,更是戲嘲道:“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然而,當他翻覽居易詩卷,讀至《賦得古原草送別》中“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不禁撫案而嘆:“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爾?!?《唐才子傳》)從次之后,白居易詩名遠播。

作為一個文化人,“學而優(yōu)則仕”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追求,白居易亦不例外,他“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jié)讀書”,其后更是“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

寒窗的寂苦令他“口舌生瘡,用肘成胝”,甚至于既壯卻贏弱,未老而齒發(fā)衰白。當然,勤勵終有所酬,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應宣州鄉(xiāng)試,中試。次年,他赴長安應試,又一舉及第。在參加拜謝座師、參謁宰相及曲江宴集、慈恩寺題名等一系列儀式和活動之后,白居易辭京東歸洛陽。那一刻,他的心情完全沉浸在喜悅之中,覺得自己如高翔的飛鳥,有無垠的天空任由翱翥。

貞元十九年(803年),白居易由吏部銓試授秘書省校書郎(校書郎所司乃??睂m內(nèi)所藏典籍諸事,官秩止正九品)。他在長安常樂里租賃了故相國關播私宅的東亭子以安居,亭內(nèi)有叢竹,枝葉繁茂,“日出有清蔭,風來有清聲”。兼之生計寬裕,“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余”,于是自喻為“日出頭未梳”的懶慢者,“既無衣食牽,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在京師名利之場,衣食俱無虞,風月時人懷,能有如此愜意的生活,白居易甚為滿足。

由于校書郎職輕事閑,故而居易此后數(shù)年的生活,便是在“慵慢疏人事,幽棲逐野情”中

度過。貞元二十一年夏,居易校書郎秩祿已滿,與元稹一同徙往華陽觀居住。其遷居目的或有三:一是有遠寓政治漩渦的想法,二系經(jīng)濟上的原因,居易有詩稱“蕓閣(代指秘書省)官微不救貧”,故而前往華陽觀,有救貧之考慮,三者是華陽觀環(huán)境清幽,是讀書絕佳之所,可備應制舉。

這一期間,白居易閉門累月,細致揣摩時政之利弊,提出施政之主張,構(gòu)成“策目”75門,內(nèi)容包括倡議朝廷順應民意,“以百姓之欲為欲”;斥責“君上之不能節(jié)儉”,并言稱百姓“衣食不充,凍餒并至”皆系“財產(chǎn)不均,貧富相并”所致等,最終要求遏制奢欲、禁止土地兼并、裁冗節(jié)支等。

就在白居易借居華陽觀讀書制策之際,朝廷發(fā)生了震撼當時的“永貞革新”。此系進士科第出身的一批知識分子組成的“二王八司馬”集團,抵制同宦官、藩鎮(zhèn)相勾結(jié)的士族官僚集團的斗爭,其目的在于“內(nèi)抑宦官,外制方鎮(zhèn),攝天下之財賦兵力盡歸之朝廷”(《十七史商榷》)。這樣的政治改良運動,自然容易引得士人,特別是懷抱政治理想士人的贊譽和支持,白居易正是如此。

變革之初,白居易嘗上書新任宰臣韋執(zhí)誼,寄望新相能把握“有其位,有其才,有其時”的際遇而“行大道,樹大功”。

然而,“永貞革新”短短數(shù)月即遭扼殺。改革的支持者唐順宗被迫內(nèi)禪,不久遇害而亡,即位的唐憲宗本在閹寺藩臣翊戴下登基,雖然在唐諸帝中,他稱得上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但于此事卻是“仇視其父所用之人”,參與革新的諸人相繼被遠謫荒癉之地,韋執(zhí)誼、劉禹錫、柳宗元等人更是“縱逢恩遇,不在量移之限”。

無論是對革新者在政治上的認同,還是對革新者在情感上的認同,都促使白居易自覺地站在了革新者的一方。有感于韋執(zhí)誼被貶為崖州司馬,居易在《寄隱者》詩中率先表達了同情。詩云:“昨日延英對,今日崖州去。由來君臣問,寵辱在朝暮?!逼浜?,更有“君不見,左納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諸句。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應制舉再度登科,入乙等,但因其對策語直,不得為諫官,故而授為周至尉。對于科場的三戰(zhàn)三捷,白居易甚是矜負,謂“中朝無緦麻之親,迭官無半面之舊”,然而十年之間,三登科場,稱得上是睥睨當時。除了舉業(yè)的成就外,幾年的仕宦亦令其對政局和社會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周至位于長安西南約130里處,赴縣尉之任后,白居易對于現(xiàn)狀并不太滿足,他稱“可憐趨走吏,塵土滿青袍”,更有“我厭宦游”之句。然而,周至縣尉的經(jīng)歷,卻促使其寫實、諷諭風格的形成,他對下層人民的痛苦,特別是農(nóng)民的痛苦給予足夠的關注也正是發(fā)端于周至尉之任,如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觀刈麥》等詩,飽含著對農(nóng)人的同情和憐憫。

三年后,朝廷拜授其為左拾遺、充翰林學士。二職均系天子近臣,拾遺系言官,階卑而職重;翰林則是清貴之選,故而他自矜道“擢在翰林,身是誄官”。此間,他煥發(fā)著高漲的政治熱情,以兼濟天下為己任,事實上,他也很清楚自己的所為有可能帶來不利的后果,他那鋒芒盡展的直刺早為許多人非是,他的不懼自然會招來他人的不喜、不快,甚至到不容的地步。

“聞《秦中呤》,權(quán)豪近貴者相目而變色矣;聞《樂游園》,則執(zhí)權(quán)柄者扼腕矣;聞《宿紫閣村》則握軍要者切齒矣”,他算是遍樹政敵了。然而,雖有所慮,他卻堅定地認為這正是其“擢居禁職,列在諫官”的本分。他甚至在殿上論執(zhí)強鯁,與唐憲宗不休地爭辯是非,且稱“陛下誤矣”。居然敢于逆龍鱗,這確實有初出茅廬無所畏的精神。聞此,憲宗勃然變色,謂左右道:“是子系我親自拔擢,膽敢待我如此,實在令人不堪忍受,必將其逐出朝廷以解此恨?!毙业贸剂胚M言疏解,方免于難。

獲罪并非皆由直言,但是直言定然獲罪。

白居易的仕途在其左拾遺之任已然出現(xiàn)危機,故而秩滿后,他既未得以優(yōu)拔,亦未能循例轉(zhuǎn)升,而是由內(nèi)官轉(zhuǎn)為外官,授為京兆府戶曹參軍,職掌州府之戶籍、徭役、賦稅諸項,官階為從七品下。這較之左拾遺一職,自然是低微了許多。此間,白居易雖然一再‘自勉自勵,稱“浮名及虛位,皆是身之賓”、“茍免饑寒外,余物皆浮云”,然而,再度遭逢不平的失落、憤懣,卻依舊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最終,他以言獲罪,“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貶往江州。

44年來,最令其得意處,莫過于三登科第;最令其自傲處,則是在授周至尉后“志在兼濟”的十年。然而,撫今追昔,執(zhí)著以求的前事不過槐底之夢,那一腔濟世的愿望也漸而蒼白起來,無法再支撐起他脆弱的精神。

江風將驛船吹往湓口浦渡口時,江州雙華表已人眼簾,耳中則傳來喧喧人語。

此際,江州刺史崔能率眾佐官出郭相迎,這令身心俱疲的白居易稍有些慰藉,不由地感動于刺史對自己這個左降官的優(yōu)容。此后數(shù)年,二人相處歡洽,以至于白居易甚至將崔宅作為“銷憂”的好去處,但言:“從此潯陽風月夜,崔公樓作庾公樓(庾公樓亦名玩月樓,位于湖北鄂城,所紀念正是庚信不拘禮數(shù),平易近人)?!?/p>

江州帶給白居易的是一種全新的景象,不僅物產(chǎn)豐饒,“緡錢、粟帛、動盈萬數(shù)”(唐符載《江州錄事參軍廳壁記》),更兼風物喜人,匡廬之勝境、陶潛之遺景;而“湓魚頗肥,江酒極美”,花木繁盛,桂樹、修竹、白蓮花諸“貞勁異秀者”,雖宮囿亦不可多見。

然而,縱是如此,每當夜聞砧聲,白居易還會起張翰之思,似乎那杵砧聲聲敲在了他的心頭。除了對故園的懷想,更令他傷懷的,則是遠逝的初戀,那曾是“使其最為痛苦者”。

一位名為湘靈的女子,曾帶給白居易無數(shù)的感動和無限的幸福。他們的相戀或可追溯到二十余年前,在白居易的眼中,湘靈是個勝似天仙般的人物:烏鬢、黛眉、粉面;青紗、紅妝、白襪,凡此皆可愛。于是,黃昏時花蔭下,滿月夜長亭間,二人如影隨形,膠漆莫分,有琴音共譜,有玉墜互贈,有繡帕相遺,有拈香以祝。情濃處,居易祈愿“愿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然而,這一份長達十余年的真摯情感并未得到世俗的認同,年歲越長,二人“結(jié)終始”的希望越發(fā)地渺茫。因門第關系,“居易與其女友雖相恩愛,但不敢公諸其母”,自然也就談不上結(jié)為連理。最終,“深籠”與“利劍”斷絕了這一段維系了十余年的深情,居易痛心潛別,不得哭,不得語,只能掬一汪清淚以為作別,“彼此甘心無后期”。稱“甘心”時,卻是最不甘心,這一份刻骨的戀情,令他終身記掛。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居易當屬風流人物,他為家中所蓄二伎作的“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之句,至今仍為文人津津樂道。然而,當我們知道發(fā)生在詩人身上的這一刻骨銘心之苦戀時,似乎為他的一些行止找到了憑借。

事實上,唐代風俗文化具有開放、奢靡、胡化、務實四個時代特征,即朱熹所謂“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馳男女之防、疏貞節(jié)之念均根植于士大夫之間,因此,唐代社會對于娶妾持中和態(tài)度,并不以為是墮落

的象征。所以,白居易蓄伎是時代的反映,我們不必獨獨菲薄于他。

更值得關注的是,一直到元和二年(807年)他36歲時,還是孑然一人。據(jù)考,唐代男性的平均結(jié)婚年齡約為26歲,更兼在以開放作為特色的時代,居易的遲婚,實在可以理解為心有牽念。而這一份牽念既無以聞于家人,又不能白之周圍,只能對一兩個知己傾訴。但是,知己無法終日重復地聽取一段絮絮的懷想追恨,所以,最終依舊是自己來承受這蝕骨的相思之痛、潛別之疚。于是,當他每每以傷春或醉酒以遣孤寂時,我們便觸及他那一縷揮散不卻、剪除不盡的對初戀的相思,以及自我放任中抱以的自責。甚至有人認為,千古絕唱的《長恨歌》,在敘述李、楊愛情悲劇時,不自主地剖白了作者對于湘靈及二人情感的追逝。所以,后世有謂居易為“無行文人”的厥詞,實在有悖于歷史事實。

數(shù)年后,憶及往事,居易依舊無以釋懷,低吟著“惆悵時節(jié)晚,兩情千里同”,“欲忘忘不得,欲去去無由”,“我有所思人,隔在遠遠鄉(xiāng)。我有所感事,結(jié)在深深腸”之句,詩未畢,已是滿襟清淚。

除了思鄉(xiāng)和念人,伴隨他的,還有謫官的苦悶。

江州司馬的職事,在白居易眼中,只是一個“無言貴,無事憂”的閑差,他自云“官舍悄無事,日西斜掩門”,以至于衙署內(nèi)雜草蔓生,一派寂寥之象??菔卦谔脙?nèi),但看青藤攀上院墻,嫣紅臥歸塵埃,最終,黃昏立在了檐角。欲言則無人,只能以老莊聊遣時日,排解孤獨。

從他在江州任上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來看,他總是自許為倦鳥、涸魚,這令其心緒如秋,兩鬢若雪,渴望著萬緣擺落,寄身茂樹、清源間,作幽人、野夫、沉冥子。

在自編詩集之時,白居易既對詩文表現(xiàn)得自矜有余,卻也留下“世間富貴應無分”的自傷之句;在尋跡陶潛舊宅之中,思想前賢的拋棄榮利、老死丘園表達出拳拳追隨之念;在登臨西樓之際,對一輪夕照,則抱以“家書何處傳”的凄楚之感;在過訪元十八溪居之后,對主人隱居的生活,甚至款客的酒食都心生艷羨,自嘆弗如。

凡此種種,都糾結(jié)著他謫官失意的情結(jié)……

在江州的次年,白居易題下《琵琶行》一詩,這首詩名動千古,歷來粗通文墨者俱能歌詠數(shù)句,最著名者不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句。對于琵琶女是否真實存在,后世多有分歧,但終究承認此詩的寄托遙深,“樂天之意,直欲抒寫天涯淪落之恨爾”(《容齋隨筆》)。

然而,詩的主旋律——同是天涯淪落人,除了抒發(fā)遷謫失路之感慨,白居易是否在詩中賦予了更多的寄托呢?

與居易同時代的女樂人劉采春,曾作《啰嗊曲》:“莫作商人婦,金錢當卜錢。朝朝江口望,錯認幾人船?!辈纱阂浴澳魃倘藡D”鋪陳其說,居易《琵琶行》亦借商人婦之遭遇以抒懷,是否表明他是以商人婦自況昵?是詩有“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之句,實是對其少年名振、三登科第的追溯;而“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之句,則是比擬君恩不再,遠黜江州;“去年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之句,更是影射仕途辛酸,愁苦百結(jié);至于“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系孜孜不忘功名榮利的一種反省自詰,其后之“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則是對前路的新認識。

另外,元人馬致遠依此詩創(chuàng)作了雜劇《青衫淚》,謂白居易、裴興奴(即琵琶女)江州相遇?!肚嗌罍I》一劇雖謂小說家言,但亦可知后世眼中,多以為《琵琶行》本系居易托言坎坷的情事。這并非毫無根由,賦此詩的兩年前,居易在往貶所途中,嘗有《逢舊》一詩,其詩云:“我梳白發(fā)添新恨,君掃青娥減舊容。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據(jù)今人考,此系與飄零異地的湘靈重逢而作。當時湘靈年已四旬,依然未嫁??轁鱿鞯臏I筆道不盡千言萬語,終只書一“恨”字。然而,逢舊不正是“同是天涯淪落人”之序曲嗎?由此,我們可否以為《琵琶行》中糾結(jié)著白居易對湘靈的一份相思、一種愧疚的懷抱呢?

當黃昏時節(jié),佇立高樓,潯陽的冷風吹皺了江水,吹揚了荻花,也漸而吹散了白居易陰霾的心緒。面對東去的不盡江水,他不禁思想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不僅謾留華表語,更負秦樓約,余下的路呢,該何去何從?又要做怎樣的進退取舍?

冷風中,他追尋著答案。

一直以來,后世學者對于白居易思想由“兼濟”轉(zhuǎn)為“獨善”提出了幾種不同的時間概念,或謂早在元和六年(811年)卸去拾遺一職,退居渭上之時;或由出佐江州而起;或至長慶二年(822年),居易自請外任為界。其中又以始于江州之論從者甚眾。

然而,如果稱這種轉(zhuǎn)變自江州而始的話,那么探察其生平,我們發(fā)現(xiàn),白居易除卻書寫冤憤難抑的遷謫之情,他“兼濟”的思想并未就此煙消云散。他一直關注著時政,關懷著庶民,在《放旅雁》、《大水》諸詩中,俱示其跡。前詩表達了對淮西叛亂未平的憂慮;后者則痛憤地批判了在“萬人災”的境地里,只知謀求“錐刀利”的船夫們,并以此引申為那些不恤人民困苦而乘機漁利的官吏。

竊以為,白居易“兼濟”期間并不失“閑適”的詠嘆。仕路的滋味斷非一二定語便能概括,得意與失志總能令人煥發(fā)斗志或萌生退意。所以,在貶往江州前,他對唐王朝存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的感恩,故而略不顧恤一己的榮辱勇往直前,但也有“身雖世界住,心隨虛無游”的人生理想,或者“宜當早罷去,收取云泉心”的落寞。同樣,“獨善”之中亦不乏“諷喻”的關懷。無論是俟罪,還是遠黜,他并非甘于沉寂,政治理想也不曾泯滅,士風依舊挺立。

雖然左降江州之初,白居易每以屈原、賈誼自況,憤恨難遣,深以為自己運勢“蹇剝”。然而,他對于屈原的精神與苦志,止于敬仰與認可的嘆息,他表示:“長笑靈均不知命,江籬叢畔苦悲呤。”

既然他以為醒者苦,醉者歡,是否意味著他傾向于遺落世事、絕塵隱逸,以莊子、陶潛之放達作為人生選擇呢?事實并非如此。

或許他曾于郁怨難平之時,動以引妻子入林壑,甘心老死云泉的念頭,但他終究抱定“輸贏須等局終頭”的信念,以三日試玉、七年辨材相勉勵。所以,對于莊、陶,也只是心羨之罷了,他又是將其作為信念沖突中,慰藉心靈的一方良劑、一席避所。他所尋求的,終將是糅合兩種思想的一條新路,所謂兼具莊、屈兩種成分的人生觀。

他曾為自己的人生作過如是定義:“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并始終于此間徘徊與探索,以期能將二者調(diào)和施行。這便是“中隱”——走在仕與隱夾縫中間的一條道,最終在他身上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原因。

他不曾拋棄兼濟的理想,也并未泯滅獨善的心思,而它們的消長、取合全由環(huán)境所決定,所以,他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鮮活表現(xiàn)。他對于自己的詩文亦以此標準來進行界定和劃分,最得意者,莫過于諷喻之作,而諸如閑適、感傷的篇章,他甚以為輕,在他看來,其功用只是“知足保和,吟玩情性”。

“山林太寂寞,朝闕空喧煩”是對現(xiàn)實,對人生認識的另一種境界,又或者說是他對兼濟與獨善、仕與隱的自我詮釋。

天將佳景與閑人,冥冥間將他與江州、與廬山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廬山在江州治內(nèi),相傳殷周之際,有“匡俗先生”者遁世隱時,潛居其下,后羽化登仙,唯廬獨存,故世人謂其為廬山,亦名匡廬。

白居易在江州的次年始游廬山,見山姿奇秀,以為甲于天下。更兼云水泉石,絕勝第一,便愛不能合,遂置草堂,并自題《草堂記》。遷入草堂后,他便于廬山交友訪道,尋幽覓勝。廬山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到孟夏,梨、桃始開,令人恍然如身處別一世界。這不禁令他深喜之,題筆書就《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監(jiān)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p>

“此中”所蘊涵的,除卻又攬春色的喜悅,是否還意味著收獲一種渴慕久遠的別樣生活?如果說之前,他表現(xiàn)的種種泰然有掩飾成分的話,那么,而今之喜色,著實源于心底。

這一份從容,或者說是他認為的可以終老之地,恰恰是廬山賦予他的。正由此,他自得地稱:“左手攜一壺,右手挈五弦?!焙纹鋬?yōu)哉?

于此間,他還在對生命作著一種新的探尋,“但悲東郭千家冢,欲乞西山五色丹”?;蛟S是身體的原因,他每每稱自己方人壯年便顯衰隳之色;或許是心態(tài)之故,“若不坐禪銷妄想,既須行醉放狂歌”,他開始自覺地養(yǎng)氣與煉丹,“深火爐前一盞燈”恰是其身心融于問道的體現(xiàn)。后世概括他“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道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樂其志”,可謂一語中的。

白居易自草堂建成后,山居多于城居,直至元和十三年(818年)春,在刺史崔融的催促下,他方離開廬山。歲末,朝廷詔令白居易為忠州刺史。憶及遷往江州時所作的“死當從此別”之句,這一刻,他則喜稱:“生還應有份,西笑問長安?!?/p>

他整頓行篋赴忠州之任那一日,潯陽漫天的飛雪,廬山以別樣之姿送他遠行。而他,則對廬山,對草堂許以了“三年官滿卻歸來”之諾。

也許正是在江州,在經(jīng)歷挫折磨礪后,白居易才漸而由激烈轉(zhuǎn)變?yōu)椤绊樳m所遇”,人生亦翻啟了新的一頁。而這一頁,斷然不是遍紙的頹唐,亦非無望的怯懦,而是中和。

編輯蔡元元

猜你喜歡
江州白居易
江州書院歷史地理時空分布
早蟬(節(jié)選)
ART IN THE FIELD
漢語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48
早冬
早春(節(jié)選)
賦得①古原草送別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歸人
即事
茶博覽(2017年1期)2017-02-27 06:49:09
《江州帖》
中華書畫家(2017年1期)2017-02-13 08:13:43
淺談古代江州以“樊籬”為城垣的可能性
人間(2016年9期)2016-05-14 15:26:47
柘荣县| 新化县| 乌兰浩特市| 肃北| 永靖县| 沛县| 汽车| 佛冈县| 乌鲁木齐市| 都匀市| 新丰县| 手机| 崇明县| 梅州市| 贡嘎县| 丹寨县| 遵义市| 天峨县| 新化县| 灵山县| 英德市| 成武县| 长岛县| 芜湖市| 无为县| 象山县| 获嘉县| 同江市| 布尔津县| 吉木萨尔县| 聂荣县| 奉贤区| 桃源县| 太谷县| 桂阳县| 稻城县| 平阴县| 罗平县| 大化| 图片|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