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父母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并且在成長過程中給予關愛和引導,使之受到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是把孩子培育成才的必要條件。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發(fā)生了重大變革,現(xiàn)實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意外的情況導致父母不能正常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是父母親長期在外地打工,遠離家鄉(xiāng),帶孩子不方便(這種情況農(nóng)村比較多);另一種情況是工作太忙沒時間,或者是計劃外生育的“黑戶”不敢留在身邊(這種情況多見于城鎮(zhèn)居民)。他們常常把孩子交給年邁的爺爺奶奶或親戚來帶,從而出現(xiàn)了“留守學生”?!傲羰貙W生”由于未能跟隨父母長大,很容易形成異常的心理和波動的情感,等他們長大了回到父母身邊時,就會出現(xiàn)性情孤僻、不善交流、缺少溝通、學習成績不理想等情況。
筆者也多次與“留守學生”的家長接觸,他們來找老師的原因大都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性格倔強,不服管教;或者是孩子成績不好,無心向學。這些家長恨鐵不成鋼,有強烈的教育失敗感。他們也坦誠對孩子缺少關愛和了解,對這些由于不生活在一起形成的感情缺失毫無辦法,欲補無門,言語中充滿了愧疚和無奈。
經(jīng)過調(diào)查了解我發(fā)現(xiàn),“留守學生”一般有如下表現(xiàn):有話不愿意向父母講,心靈的窗戶對父母是關閉的,也不愿意和父母待在一起。有生活方面的需要就直截了當向父母索要,完全是一副公事公辦的態(tài)度。犯了錯誤之后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其父母言),父母找他談話時他要么未等父母開口,就先行避開了,要么面無表情,一言不發(fā),眼睛也不看父母親,也不回應他們的話,在父母說完之后,他就說你說完了吧,那我走了;有時候父母親雖然耐住性子好言相勸,苦口婆心地給他分析利弊,但是他根本就不去聽父母說什么,腦子里想的或許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有些孩子雖然在聽,實際上是千方百計尋找大人講話的漏洞和錯誤,以便適時加以反駁。這類孩子自我防御心理較強,對說教實施選擇性耳聾,在內(nèi)心深處對家長的批評進行軟對抗。甚至很多家長一開口的時候,孩子就意識到是又要數(shù)落他了,心里馬上就產(chǎn)生了對父母的厭煩和不信任。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些狀況,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視。
一是“留守學生”有一種生物本能,認為誰帶他就跟誰最親近,因此回到父母身邊后有排斥感,對待爸媽的感情不像別的孩子那樣親切,父母在他們心中不過是一個稱呼而已,而且這個稱呼還有一定的敏感性,不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從而導致和父母感情冷漠,甚至對父母的說教產(chǎn)生抵觸。
其二,“留守學生”在青春期之前與別的孩子的不同之處相對于青春期之后的不同之處會多一些(主要是情感方面),成長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經(jīng)歷的差異產(chǎn)生自卑感,心理比較脆弱,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甚至可能導致他們在長大成人之后家庭觀念也大大弱于其他小孩,在承擔責任時也不如別的孩子來得堅強,嚴重的都有可能患上精神抑郁癥。
對于“留守學生”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生群體,如何對他們實施思想教育、進行心理疏導,筆者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積累了一點看法,贅述如下。
作為教師,我們時刻不要忘記“愛才是強大無比的教育者”。首先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真情實意打動他。然后根據(jù)“留守學生”心理脆弱,自卑感強,有防御意識的實際,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在教育過程中應當注意到下面幾點:
第一 接納過去 尊重信任
中國有句古話:“數(shù)子十過不如贊其一功?!?/p>
對“留守學生”要堅持以鼓勵為主的原則,而不是一味分析他的過去,讓他一遍遍回味自己的過失和不足,而是接納他的過去,接受既成事實,并且在接納的基礎上幫助他認識自己的個性。在保持孩子的個性的穩(wěn)定發(fā)展的前提下逐步完善,急于糾正他的錯誤行為只能是火上澆油。認可和接納他就是允許他對于不同的問題有自己獨立的感覺和行動的方式,并且?guī)椭ネ晟?這樣建立信任,他會感覺到你對他個人是真心地喜歡,而不是厭惡、排斥和否定,從而使他在主觀上愿意接近你。
在這里要特別的重視信任關系的建立。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我是為他好,他就應該聽我的,而是要看到只有在信任的基礎上才會樂意聽你的,甚至會主動請求你的幫助。當然讓他認識到錯誤并加以改正才是目的。
怎樣才能迅速建立起信任關系呢?首先在和他們談話時,要以不作評價的方式去陳述你所了解到的和他有關的真實的細節(jié)和場景,有助于他比較放松地和你的交流。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加深他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而不是企圖一步到位。那種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提問,會讓他們覺得很煩躁,那種洞察性的對青少年情感的解析,會讓他覺得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而無地自容,他們的情緒經(jīng)常是矛盾和沖動的,因此這些方式都是不適合的。若是明確地說明你談話的目的,并且和他約定好時間,提供說出他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的機會,會更有利。
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我們應當做出明確、簡短、真實的回答,不要回避和推脫,這樣會贏得他的好感和信任。如果做繁冗的回答,或者總是試圖說出一些道理來,覺得只有這樣他才會認識得更清楚,這樣會讓他覺得你是在敷衍他,在浪費時間,或者在借此機會征服他,控制他,耍手段愚弄他。
對“留守學生”,我們有必要坦露自己真實的情感。最好是像知心朋友一樣,是用自發(fā)的,想到什么說什么的態(tài)度來面對孩子,他會感受到你的真誠、平等和尊重。即使當時不怎么服氣,但是過后卻會更好地理解你,信任你。還有就是要把自己的感覺明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去指責他。比如不應當說你怎么又打架了,你就不能不打嗎,你真是本性難改呀,而是說看到你打架,我很痛心,也讓我感到非常擔心。
第二 平等交流 心靈溝通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教師應當成為孩子們的朋友,深入到他們的興趣中去,與他們共歡樂、同憂傷,孩子才會向你敞開心扉?!?/p>
要想知道“留守學生”的真實想法,獲取他們的心聲,就得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和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
如果出了問題才想起去溝通,沒有問題不溝通,這樣會使他們比較反感,因為他會感覺到你對他不認可,只會盯著他的問題說。所以不管他是不是有問題,都要進行溝通,不斷地去嘗試了解他和理解他的行為。這樣雖然會多花一點時間,但是效果卻會成倍的增加。
同時在溝通時要盡量避免談話過程中出現(xiàn)長時間沉默的情況,這樣他們很多時候會覺得你是有意浪費他的時間,感受到你對他的不尊重而厭煩你。所以當你覺得一個話題無法做出一個回答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終止談話,另外尋找時機,但是尋找的時機要顯得比較自然,要避免讓他感受到你總是揪著一個問題在窮追猛打。
另外和“留守學生”的溝通一定要直截了當,不要拐彎抹角,吞吞吐吐,或者指桑說槐,含沙射影,而是直接說出你的看法。明確具體地提出問題,讓他覺得你不是在蔑視他的智商。實際上“留守學生”比那些在父母親跟前長大的孩子有更強的獨立性和更多的主見。
還有就是要經(jīng)常了解他的同伴群體、同齡人之間溝通交流所用的特定語言,價值觀以及流行的風尚,并表達你的認可和理解,對他們的朋友表達你的尊敬,會贏得更多的信任,減弱代溝感和他對你的畏懼感。如果你覺得為了保護這個學生而規(guī)勸他遠離,拒絕和排斥他的同伴,甚至硬性規(guī)定他可以和誰一起玩,不可以和誰一起玩,他反而會對抗你,而起不到真正的阻止作用。如果能說出你對孩子和朋友交往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的預測,一旦你的預測被證實,孩子對你的信任會大大增加,從而自覺遠離他認為應當遠離的人。特別是一種針對青春期的孩子具體行為肯定的做法,讓他意識你對他感興趣和欣賞,在他遇到問題的時候,真誠地向他承諾并且?guī)椭鉀Q困難,他們會更加強烈的感覺到你對他的關心和愛護,覺得你是真正可以信賴的。最好避免直接使用我喜歡你,我愛你等話語,這些話語會讓青少年感覺到你很虛偽,很可笑。
第三 疏浚壓力 揚長避短
蘇霍姆林斯基還說:“每個孩子在思想觀念、感情感覺、快樂、不安、憂愁方面都有一個獨特的世界,教師應當認清并熟悉自己學生的這個精神世界?!?/p>
“留守學生”的自卑感,是源于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我們應當留神會對他們產(chǎn)生壓力的方面,這些方面包括:同伴關系中的接納和拒絕、尊重和不尊重等,師生關系中的欣賞和排斥等,學業(yè)上的成就感和挫敗感等,對自我的迷惑和否定以及對異性的好奇和厭惡等。我們?nèi)绻粜年P注,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的壓力來自方方面面,而且十分巨大。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壓力并幫助他們從壓力中走出來,最起碼給予緩解,會讓他覺得獲得了你的理解和幫助,而在你的面前不再拘謹,不再有自卑感,從而實現(xiàn)輕松有效地交談。
我們還應當注意到“留守學生”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的一面,他們一般不去依賴什么,所以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還是要給予他們更多自己體驗和嘗試的機會,更不能因為擔心出現(xiàn)什么問題,輕易的去阻止他。即便是你真的覺得有危險出現(xiàn),跟在后面,讓他自己去面對,也比你直接的阻止要好得多,他們會根據(jù)結果給出對自己的客觀評價,并且作出方向性的調(diào)整。另外我們還要在青少年的依賴和獨立之間保持平衡,在肯定他們的這一長處的同時,還得指出這一性格存在的風險,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要主動去尋求,單打獨斗式的蠻干行為只會使事情不可收場。
揚長避短是人們處理任何事情都應當加以注意的,而對于“留守學生”,由于有了非常的經(jīng)歷,他們的長處和短處往往有隱蔽性,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從孩子的自身發(fā)掘出他改變的動機,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孩子改變,比靠訓斥要更加有效。
“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浩繁的工程。”教育“留守學生”更要認清其復雜性。教師還應當把這些想法和學生的家長進行交流,讓他們在平時也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如果老師和家長互相配合,對這些孩子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在智商、情商、心態(tài)等方面循循善誘的引導,對于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只有真正了解這些孩子,理解這些孩子,才能探測他們的心靈深處的信息,找到正確可行的教育方法,從而使他們逐漸消除因為兒時不在父母身邊造成的心理陰影,逐漸修復和父母的情感裂痕,改變孤僻冷漠的處世態(tài)度,和老師、同學正常交流交往,以正常人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從而順利完成他們的學業(yè)。
賈中亞,教師,現(xiàn)居江蘇邳州。